峄山牙山攀岩记

响水周钧

&nbsp; &nbsp; &nbsp; &nbsp; 话说某日一群疯癫之人也来到青埂峰下之女娲补天处,见一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长的遗石,其上文已漫灭,中有一人折一树枝,仿剧中贾政,叩其石,且叩且曰:“吾等少时目此荒唐言语,以尔为楷,不读诗书,整日价玩耍游戏,今亦剩一空皮囊,汝害余不浅矣”,众人一阵喧哗嬉笑。不错,这就是位于山东省邹城市西北侧的峄山,红楼梦剧组通灵宝玉的拍摄之处。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峄山,又名邹山、邹绎山、东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 座落在邹鲁文化发祥地、孟子故里的邹城偏东南十二公里处,海拔五百八十二点八米。与牙山隔路(县道邹王线)相望。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峄山。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群臣东巡时,由丞相李斯撰文刻石称颂其丰功伟绩的、书法史上著名的《秦峄山碑》的峄山就是此山,西周初期(战国)的邾国(邹国)故城遗址就在峄山南麓。 &nbsp; &nbsp; &nbsp; &nbsp;十二月七日早晨七时许,我们驴友一行十人避开景区的巡管人员,跨越沟沟坎坎,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峄山之阴。 山脚下,植被厚密,古木参差,零星分布着浑圆的巨石,愈往山上,巨石愈密,植被愈少,半山腰处,竟是由巨石组成的一个个石阵, 山腰之上,“山如垒卵,大小亿万。”时见石缝间、洞穴处钻出的顽强生命,但也木叶尽脱,只有凌霜傲雪的松 柏,零星地点缀在山上,给峄山增添了生机。同行的王姐即兴地吟出的打油诗很是形象,“远看石头山,近看石头蛋,人在山上行,脚踏石蛋蛋”。 &nbsp; &nbsp; &nbsp; &nbsp;远观峄山,并无特殊之处。登临于山腰之上才领略到峄山的奇特。<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峄山的石头,“小者如大屋高者数丈,大者如小山阔者里许”。 在半山腰的巨石,陷在碎石土壤之中呈阵群分布,大部分阵群石头的颜色为乳白色,少部分为黝黑色。<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峄山的石头浑圆粗糙。据考证,峄山形成于25亿年前,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过程, 是目前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古海蚀地貌。沧海桑田的变换,海水的冲刷,岁月的剥蚀 ,渐渐磨损去了棱角,也由于 花岗岩极难风化,风雨侵蚀掉的是一粒粒石砾,留下粗糙的岩面。人在石面上行走,即使是雨天,也不会滑落。 而一般山体的石头,不论是风化还是崩塌,多是有棱有角,踩蹋时容易松动或破碎。 峄山的石头,千姿百态,像蟠桃,像石棺,如龟行,如猿立。似哺乳婴儿,似两强对峙,斜,立,卧,倚、躺,天然的一尊尊雕塑。世间万物,都能在这里找寻到,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瞧,那憨态可掬的毛毛熊,竖起的耳朵,翘起的鼻尖,睁着的眼睛,凸起的肚皮,是不是惟妙惟肖?在丹丸峰向东南望去,山脊之上的卧虎是不是昂着头也在回望着你?&nbsp; 然的鬼斧神工。瞧,那憨态可掬的毛毛熊,竖起的耳朵,翘起的鼻尖,睁着的眼睛,凸起的肚皮,是不是惟妙惟肖?在丹丸峰向东南望去,山脊之上的卧虎是不是昂着头也在回望着你?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峄山虽然不高,斜坡较缓,但山腰之上随处可见林立怪石,千仞高壁,时见兀立的巨石似无形的绳索悬吊于悬崖边、山顶上,用手指一点都有可能侧翻,行走在欲倾东南的石壁之下,尤如泰山压顶,危不可及。&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称峄山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之美誉,毫不为过。 &nbsp; &nbsp; &nbsp; 在这雄奇险峻的山上,前锋三哥四姐,上下求索,寻找上下山的路径;中锋毛哥,物尽其用,想方设法让我们顺利翻越一道道沟壑悬崖;二传老张瞻前顾后,上下其手,助弱扶强,时用脚尖和膝部作为他人登山的支点或阶梯;后卫队长更是处变不惊,看他那镇定自若的神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总能让我们增强克服的信心。大家相互鼓励,密切配合,或脊谷行走,或石间跳跃,或斜坡爬行,或放绳攀岩,或洞穴穿越, 一路的艰难跋涉,终于在上午十二时左右踏上了“坦途”,即景区的登山线路。而坦途起点的左侧,就是本篇开头的女娲炼石补天的遗石处。 拾级而上500米左右,我们到达了此行的最高处,也是唯一经过的知其名为 “丹丸峰”的景点,该峰顶因有一高五丈、粗八围、朝东方斜立、状如丹似丸的巨石而得名。丹丸峰算是我们攀岩峄山的标志吧。 &nbsp; &nbsp; &nbsp; &nbsp;重回驴道,寻一平坦向阳处,“充电”、小憩,天作被,石作床,伸展四肢,物我两忘,任天空云卷云舒。 &nbsp; &nbsp; &nbsp; &nbsp; 下山的“路”依然人迹罕至,同样的坎坷崎岖,攀陡壁,跨鸿沟,穿山洞,钻石林,还经常在山石间折返、徘徊,一旦通途,大家都心奋不已。下到半山时,回望归途,我们竟是从半山腰的一条竖着的狭缝中钻出来的,真正的匪夷所思。&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到达峄山山脚石才二点多钟,天色尚早,多数人意见,将两天的旅程压缩于一天,于是向北面3公里之遥的牙山进发。<br>牙山,海拔三百七十四点六米,与峄山同属峄山山系。在邹王线上就可见到南坡的正楷大“佛”,我们将车开到山麓,径奔大“佛”而去,大佛“红漆塑身,器宇轩昂”,字高约有25-30米,宽8米左右。在佛旁稍息片刻后,无暇顾及身边的奇石美景,左冲右突,攀越到了网红的“刀片石”面前。<br> 牙山,海拔三百七十四点六米,与峄山同属峄山山系。在邹王线上就可见到南坡的正楷大“佛”,我们将车开到山麓,径奔大“佛”而去,大佛“红漆塑身,器宇轩昂”,字高约有25-30米,宽8米左右。在佛旁稍息片刻后,无暇顾及身边的奇石美景,左冲右突,攀越到了网红的“刀片石”面前。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刀片石”,名副其实,如果在基部按上“刀柄”,俨然就是厨房里的巨型菜刀。薄薄的石片夹在两墩高耸的巨石之间,垂直而立,刀背向外,锋刃向上、向里,刀身约高六米,刀背厚度十五厘米,向上望去,锋刃之上只留下一线蓝天。 <br>&nbsp; &nbsp; &nbsp; &nbsp;上此“刀山”,非得有技巧和气力不可。看我们的毛哥,来到较大空隙的刀片左侧,蜷缩着身子,背倚巨石,手扶刀背,脚蹬刀片,依靠后背、脚底与刀片的摩擦力,一小步一小步地向上挪动,到达上部的刀刃处,才手扣刃口,将上身立起,呆看一旁的我们只能望“刀”兴叹。<br> &nbsp; &nbsp; &nbsp; &nbsp; 走在已成为“路”的崎岖山道上,一边欣赏奇异的山石,一边咀嚼随手可採的野果酸枣,快乐而又充实。 &nbsp; &nbsp; &nbsp; &nbsp;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已是申酉时分,闪着灯光、通体金色的飞机向西南飞去,与新月擦肩而过,牙山也沉浸在一片霞光之中,霞光给乳白色的石头涂上了一层火红色,天幕、月亮、飞机 牙山、霞光,共同构成了一幅神奇而绚丽的画面,在暮色渐浓中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旅程。&nbsp; &nbsp; &nbsp; &nbsp; 再见,牙山!再见,峄山!我们就这样匆匆地到来,又这样匆匆地离区。尽管是浮光掠影式的旅行,但盲人摸象般印象依然是雄奇美丽的。有那么一天,我们定会专程来邹城游览峄山的四大书院、五大奇观、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名石、三十六洞天,体验深厚的邹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