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撒野,林海雪原!

莲蓬

12月21日,是冬至前一天。殷周时,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则以冬至为首。因此,中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一说。这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北方家家户户要吃饺子,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惯。<div><br></div><div><h3>这也预示着,虽然那么不情愿,<font color="#b06fbb"><b><u>2019年已经在挥手和我们再见。</u></b></font></h3><div><br><div>夜不收小队连续五次长途奔袭迁西,体能和精神在强穿女儿山时都达到了极限。海华兄弟提议暂时先不走长线了,这倒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有了孤石峪到柳观峪的雪地休闲。同时也是秦皇岛长城部分的拾遗补漏。这条线在两步路上没有直接路网显示,路网仅显示在两端的小环穿。当然搜索还是能搜到个别驴友上传的轨迹。我研究了下,觉得还行,有点小刺激小探路,但又没什么险处,不是熟线,适合夜不收的风格。</div></div></div><div><br></div><div>想法很圆满,现实很骨感。行动起来才发现设计连连失算。主要是没想到五峰山到金刚崖地区,路上会有那么厚的积雪,加上丛林茂密,完全成了林海雪原大作战。当然,这个不算是失算,只能说是意外惊喜。原设计胃口颇大,差不多把所有景点都囊括进去了,包括孤石峪11号烽火台、五峰山顶的古堡、金刚崖顶太上老君炼丹处、天门、甚至正花楼。事实证明这是个超强驴的任务,我们不可能完成的,何况还雪大路滑?</div><div><br></div><div>但休闲放松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甚至加分。整个冬天在城市里都没有见到像样的雪了,在雪霁烂柴沟时都没有踩过这样松软的雪地,如今在金刚崖两边的山林中踩到了,大家都忍不住撒野了一把,至于长城考察,反而成了次要的节目。</div><div><br></div><div>冬至安康!</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i>再见,2019!</i></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i>你好,2020!</i></b></font></h1> <p>这次租赁赵师傅的十九座小中吧。因为小,所以直开进村,在村头路口处把我们放下来。大家简单整理了下就从树林中上山。</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孤石峪堡,即孤石峪口,亦即今孤石峪村。四周群山环抱,口门和城址在山脚下,西为小河,俗称“河套”,河水自北南流。孤石峪因取名于村南突起的一块孤石而得名,现东南面有两条小路可通村内,城西北山路可达背牛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口子早年已毁,据说城西可能是水门。旱门主东是直对城址,其具体位置已不清。现河套两侧为山,形成一道沟谷,东西和敌台相掣肘以控。</span></p> <p>我们离开河套从东面大道上山去往南花楼,若从河套走将进入西沟,经过五峰寺和冷雨峡,冷雨峡风景虽美,但太难走了,恐怕没那个时间。</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孤石峪城</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位于孤石峪村西北,四周群山环绕,城址建于山脚下,北距长城主边4.5千米,此处是通往平原区的咽喉之地,城西为孤石峪口。再西高山区为百步楼山,海拔698.9米。城西南有涧溪东流,当地称为西河套。</span></p><p><br></p><p>原来五峰顶叫“百步楼”山啊。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一个目标,但无法完成。</p> <div>原计划是要抵达这个烽火台的,但行前讨论中就已放弃。因为该烽火台位于矿区,离主路较远,开挖后也不那么好上,比较浪费时间,大家远观而罢。在《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中,这个烽火台被标为S11,即实心台11号。</div><div><br></div><font color="#39b54a">实心台11号<br><br>台体处于山势平漫之处,大部保存,仅顶部周垛口墙倒塌,自然裂隙较多。<br>台体为覆斗形,下大上小,基底用四至五层石条铺砌,以上用砖。台芯用三合土夯实。台顶周砌一箍拔檐石,以上砌垛口墙。门设在西垛口墙中间,门下左右有挂石一个,方形,石凸出墙面0.3米。在南墙尚保存吐水嘴一个。</font><div><br></div><div>从谷歌地图上看,S11台四周还有围墙,构成一个城堡。里面原来应该还有铺房。这是典型的早期敌台构造,早于戚继光主政蓟镇时期,驻扎有墩兵。</div> 开始进入山口,前方最高峰即为五峰山顶。但为何又叫百步楼,难道是离楼仅百步的意思么? 看到山顶积雪未化。 谷月姐和王哥。谷月姐今天是下了决心和我们穿越全程,我觉得她没有问题。 宁静姐和云朵见雪就兴奋了。 行进中。最后面照相那个是我。(摄影:小溪) 显然,我们是雪后第一批进来的人类。(地上有好多动物脚印) 拍拍拍中的曲哥。 拍拍拍中的小溪。 当然少不了拍拍拍中的心中有曲大师。 古月姐也忍不住了,放包,拿相机! 姿势优雅,还有趴地上的我就不放了。 今天媳妇做得不错,开始和结束都处于收队位置,让我可以有机会往南天门去了。 山林越深,雪越厚。 开心吧?——废话。 开心。 媳妇、宁静姐和疏影。 排队穿过林海雪原。 去活捉座山雕。 到达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敌楼——南花楼。但这个似乎不是花楼,因为它孤绝在五峰山顶下的垭口处,和哪里都联络不便,似乎专用来卡位。在《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中,它被标为“义院口台80号”。这个义院口并不是说这个台属于义院口长城,而是指义院口测量区的第80号楼。 兴奋中。 小溪兴奋到楼子里去了。 <font color="#39b54a">义院口台80号<br><br>此台是柳观峪到孤石峪一段列台中最远的一座。台体位于柳观峪西北5000米的深山峡谷中,地处五峰山背后,南为五峰山,山峰怪石嶙峋,而义院口台80号则处于南北斜错的两山之间,山势平缓,楼东为黄土峪,楼西称“野鸡寨”,山上树木茂密,多千年老藤,难以攀缘,但东界视野开阔。<br>楼东南距义院口台77号为2500米,该敌台是一座和边墙互不联系的孤立楼。</font>(说实在的,从这我没看到77号台啊)<br><font color="#39b54a">台体呈梯柱形,整体保存完好。仅顶部为自然破坏。<br>楼基基底用五至八层条石平铺,以上砖砌到顶。楼体四墙东、北两墙各设一门两箭窗。西、南两墙各设三箭窗。双梯道。北墙设一门,居中,箭窗列左右。门石制,拱券形,自下而上为门枕石、石门柱、一字石和石券脸。门左右为箭窗,窗为两券两伏。窗基石制,两侧有小石槽,以固定窗榫。窗周原来应安装木框,今存框槽。<br><br>西墙南墙设三箭窗,形制相同。<br>楼内由东西向南北排列的三道筒拱和两道隔墙组成。典型的3*3规制。<br>梯道位于东墙楼门的两侧为南北对称的双梯道。<br>楼顶周有一箍拔檐石,以上为垛口墙,南北墙各设三垛口,东西墙各设四垛口,现仅存垛口石。顶中楼橹已毁。<br>顶上东墙南北有头房各一,已毁。</font> 疏影在东门处。 小溪坐在楼顶垛口墙上。 望向五峰山顶。山上还有一不知什么时间建的堡寨,六度老师曾经上去过,言可能是修行人所为。但所谓的楼西“野鸡寨”,又是哪里?<div>上来时我曾看到路口,但感觉今天没有可能上到那个堡寨。六度老师后来带了忘江湖兄试图攻上百步楼山顶,也因积雪失败。总之一句话,强度大,没时间。</div> 楼顶赏景的小伙伴们。 招呼大家合影,好不容易才安静下来。 两梯道中,一梯道被从顶部封死。 另一依然使用中的梯道。 中间通廊与两边过道券门。 窗龛间,地面还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方砖。 从南花楼继续向金刚崖行进。两步路上没有路网了,只能自己找路,同时记着不能偏离轨迹太远。 其实路还是有的,只是少有人走,算不上开路。 翻上一处山垭口。 回望百步楼山。 南面可以看到大海,可是天空不够通透。 继续翻山。 树枝很密,随手就能扶持。 快到山脊了,回拍跟过来的小伙伴们。 这是金刚崖西面的山脊。 山脊积雪同样较厚,大家又玩上雪了。但我在这儿有点晕头转向,路应该怎么走?去金刚崖么? 先在雪野臭美一把再说。 东山山脊变成一排石砬子顶,不太好上。看向五峰山的视野开阔,但是看金刚崖的视线被悬崖挡了。 找路时想从这儿上来,被卡住半天,难。(摄影:小溪),下方有路可以绕过此段石崖,去往金刚山顶。但在这种积雪情况下,算了,危险。据说顶上有太上老君炼丹处。 我还在石砬子上,小伙伴们已经开始下山。 古月姐和王哥走在最后头。这段路雪深坡陡,古月姐走不快,我在后面收着。 最后古月姐还采用了滑板方式。不急,前方就进入柳观峪地界了。 在侧面终于看到金刚山雄姿。 北花楼到了。这是真正有花楼称号的楼子。在《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中,被标为L78,也就是楼78号,义院口台78号。在它之前的76号和75号也叫花楼,我觉得它才是真正的南花楼,76号中花楼,75号北花楼。 花楼上的美女们。明春杜鹃花开,站在这里一定非常好看。 <font color="#39b54a">义院口台78号<br><br></font><div><font color="#39b54a">俗称“花楼”。<br>位于柳观峪西南天门和金刚崖两峰之间,西北可远望义院口台59号、60号、74号。楼子建于山坳即大南峪楼沟的缓坡上。南北两峰为当地古迹名胜区,北峰有南天门,南峰曰金刚崖。南天门上有山洞、水泉和石碑等物。金刚崖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处。石洞不大,口门砌有石券门。楼破坏严重,南墙已毁。顶部坍塌。<br>楼基方形,基底用三至十二层石条平铺,以上砖砌。<br>楼体四墙东墙设一门两箭窗,南墙设一门两箭窗,西墙、北墙各设四箭窗。东墙楼门居中,左右为箭窗。楼门外砌出砖阶,。门为石制构件。自下而上为门枕石、石门柱、一字石和石券脸。两侧有门轴孔,门内两侧有门闩孔石。箭窗在门之左右。两券两伏。下窗台石,石中起栏,两侧有小石槽,为固定立框用的插榫。原窗上有抱框,呈“Ⅱ”形。<br><br>西墙和北墙皆设四箭窗,四窗并列,有窗台石和大窗框的痕迹。<br>楼体内部结构由东西三道筒拱和两道隔墙组成。筒拱南北排列。隔墙各有三个券门,共计六座。门两券两伏。<br>梯道设在东墙楼门的内侧墙上,为双梯道结构,顶为叠砌筒拱。设13层砖阶,每层砖阶外缘安装一根横木。现存痕迹。<br>楼顶仅存残垛口墙,存五个射孔,顶中原有一楼橹,存部分东西墙。其他结构不存</font></div> 给立在东门处的宁静致远姐拍一张。 内部窗框一景。 塌毁的南面。两券两伏的过道门还保存完整。 险峻的山崖。 涂鸦下面的这块砖有意思,一块完整的树叶印迹。肯定是脱坯时沾上的,把几百年前的叶子形状留到今天。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什么树的叶子? 这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响山与天女峰。但我一时没找到这个方向的其它敌台。 这条沟叫大南峪楼沟,我在前方低缓的山脊上看到了一座敌楼。L77号,也就是义院口台77号。这座楼很有特点,回头有空一定得上去看看——它是有名的独眼楼,我说的不是整楼只有一只眼。而是四面墙各有一眼,非常少见。 山崖上刚吃完饭的小伙伴们起身准备下撤。 再见,金刚崖!我一定会再回来,登上你。 下撤中的蝈蝈姐。 宁静姐。有点雪山飞狐的赶脚。 五彩经幡。 这块大石头是个路口,我们在此左拐继续上山,去攻取威虎山——南天门。有媳妇收尾,我也放心大胆和大家去往南天门。 路上的大石头,一整块就这么滚在这儿了,不妨叫它威虎石。 笔直的威虎崖。名字是我起的。 威虎洞,座山雕一定在里面。 头灯大闪,一举攻进威虎厅。里面好大啊。(摄影:六度) 没找到座山雕,倒是遇到送子观音娘娘等各路神仙们。 山水相逢在走进洞中。 洞旁不远山岩上有洞名:兴山洞。原来此山名兴山?非威虎也。以座山雕的土匪脾气,断不喜欢这种文绉绉的词儿,人不在也就不奇怪了。 兴山洞不远就是去往南天门的路口,但此时已过下午三点,没有时间再上攻了,只能就此放过座山雕一马。 翻过一处小山崖全体下撤。 山路就是被这堆石头尖给截断了。 居然还有一墩台遗址。书上肯定有编号,懒得查了。 下行的路有点滑,下到水泥路上后,成溜冰场了。 路过双龙禅院,拍一张。院前立有一碑。<div>柳观寺有“三塔一碑”之说,“一碑”就是指这块碑。三塔是宗峰寿塔、柳观峪塔和尚寿塔。<div>双龙禅院和尚寿塔已毁,塔后在2007年复修,现址仅存寺庙基址及碑一通。双龙禅院碑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立,碑身首题“茶盘山天门洞双龙禅院记”,记述创修禅院经过及周围环境等,落款“大清康熙十七年(1678)岁次戊午孟夏之吉”。<br></div></div> 景区寺庙建筑。 回望,山垭口那座敌楼弄得小伙伴们一阵争议,其实它才是正宗的花楼,但不是我们刚才到过的。在《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中,编号为L76,也就是义院口台76号。因为78、76和75号的名字都是花楼,不如把它叫中花楼。<div><br></div><div>这个楼并不难上,但也只能下回有时间再说了。</div> 巨形莲花。 通往莲花洞之路。沟谷东西两侧都是复建的寺庙静修之地,前边那个是金刚塔和净水观音立像。是不是新建的尚寿塔?<br> 路上经过已残毁的柳观峪塔。这个是近来来才毁掉的吧?在《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上,还能查到资料。照录如下:<font color="#39b54a">明代喇嘛塔,粗砂岩质,六角形须弥座,圆瓶状塔身,六角攒尖顶式塔顶上置葫芦状塔刹,通高4.5米。</font><div><br></div> 地上的塔刹,看起来无限悲凉。 一群萌萌达的绵羊。此时快到柳观峪村口了。<div><br></div><div>【柳观峪】座落于长城脚下。地处三面环山的河谷中。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前1628年—1644年),郭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此地位于山谷中,又有长城关口,故庄取名有关峪,后转称为柳观峪。<br></div> 一仰脖子发现上面被挡在房后的宗峰寿塔。这是计划中的最后一处景观。 走近了看看,好像也倒塌过被重新垒起来的。但物件还是原物。 .宗峰寿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花岗岩砌筑瓶状喇嘛塔。塔身圆肚瓶状,六角攒尖式塔顶,上施宝珠形塔刹,通高4.2米。面东有佛龛,佛龛上嵌青石匾额一方。曰“宗峰寿塔”,落款“康熙岁次丁卯孟秋月旦”(1687年)。<br> <div>残毁的塔后身。</div><div><br></div><div>离开宗峰寿塔后,我们正式进入柳观峪村。</div><div><br></div>柳观(罐)峪堡<div><br><font color="#39b54a">位于柳观峪口东南约2000米的小河南岸。柳观峪村的西北角,正东为山羊寨村,南为上平山村地处柳观峪通往长城的咽喉之地。地势平坦,城址沿河套小路西行可通往柳观峪(边墙沟口)口外城址东西两面皆山,山涧水流湍急,西则悬崖陡立,地势险要。</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r>城址保存不好,多已坍塌。此为一边口小堡,平面长方形,皆毛石白灰砌。东西长64、南北宽55、墙宽3、存高1.5~4.5米。<br>在东墙和南墙皆有门,已毁。门宽3、存高2.5米。<br>在城内北部建有庙宇,现为小学校。庙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据《四镇三关志》“柳观(罐)峪堡洪武年建,山险缓”。又据《临榆县志》“柳观(罐)峪堡在临榆县西北五十五里,堡东北角有普陀庵、即前明官署旧址,清康熙初改建。口西北四里为边城,山口阔十余步,左为青山,右为金刚山,为南天门,旁有洞泉水下滴石…”<br>从柳观(罐)峪南,不修边墙,而旧边(老边)也止于柳观(罐)峪口,峪西南山区,列健(台)相望,口堡相连,有孤石峪、温泉堡和猩猩堡等。</font>(全篇完)<div><br></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