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运用------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信息素养培训者研修学习之七

教师教育

<h3>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各行各业转型发展的趋势。12月23日晚上,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郑燕林教授,给大家做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的专题讲座。</h3> <h3>  郑燕林: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工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委员(2018-2022),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东北师大教学优秀奖。</h3> <h3>  郑教授,首先阐述自己对启动信息技术2.0的冷思考。技术应用预期与应用实效的偏离:1998年开始培训学习PPT,到现在还在使用PPT,还没把PPT学好、搞明白。我们培训跑偏,追求高、大、上的技术。</h3> <h3>  正确认识“互联网+”: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思维模式,实现创新成果,创新要素。“互联网+”教育,最常见的方式是微信群的运用,但不是最佳方式,需要我们设计的创意。“群里有事”小程序,可以解决微信群发通知的一些难题、问题。腾讯文档小程序,可以汇总信息,我们要学会运用“小程序”,搞教育创新。</h3> <h3>  我们不要把技术,绑架了我们的教育,肢解了我们的教育。我们要警惕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把我们的专注力和思考力撕成碎片。网络上很多东西是碎片化的,过多“碎片化”的东西,浪费我们的时间,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互联网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要理性认识互联网+,互联网不是万能的。适切的技术,选用是关键,基于问题的选用才是最好的。技术是给我们搭台子的,不是踢场子的。</h3> <h3>  接着,郑教授阐释“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为何要变。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思维,“滚动、淡变、左右进入”,是PPT常用的切入方式。我们要学会控制技术,技术是给我们教学效命的。页码加回车键,随机切换灯灯片页码。PPT课件字体有错,可以选择窗格进行修改。图片保持高清晰的软件,打开图片,放大所需倍数,保存;图片水印处理办法,打开图片,擦除水印。学技术不如找技术,找技术不如用技术。</h3><h3><br></h3> <h3>  我们搞培训 ,要先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入手。用技术的时候,要引导教师理性地反思技术的运用,评价技术是否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技术有时是无情,会无意伤害到学生的自尊。1.0数字鸿沟是软件的差异,2.0数字鸿沟是人与人的差异,人的差异是造成差距的最大因素。</h3> <h3>  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倒逼趋势,教育教学变革需要技术的助力。如今的孩子是“数字土著”人,我们要主动运用技术,不要成为“数字移民”或“数字难民”。教育的输入与输出不成比例,与教育的厚重期待不成比例。百度,直接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互联网+。</h3> <h3>  “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信源-媒体-信息-信宿;“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目的:信号-符号号-信息-知识-智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是“教师、信息、学生、技术”的大联通;教学变革的关键是“教师、信息、学生、技术”的大联通。对技术的运用,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h3> <h3>  最后,郑教授给大家推荐了一些教育教学中常用的APP技术工具,介绍了一些PPT的使用小技巧;进而讲述好何借助小技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互联网+环境下,很多技术已经存在。宋体是最没感觉的字体,黑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微软亚黑是常用的字体。PPT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软件,但PPT里有很多技巧超越我们的想像,SmartArt工具技巧,回车键新建幻灯片、复制对齐技巧、图片的处理等。</h3><h3><br></h3> <h3>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冲击,郑教授表现出来的冷静思考、理性判断,值得我们学习;她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借鉴。技术的适切运用,才能助推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h3><h3><br></h3> <h3>  面对教育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技术输入,很难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面对教育信息化2.0工程的即将启动,我们更要以清醒的头脑去思考、去定夺,不要让学技术成为教师的负担,让找技术、用技巧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需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