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197l年春,当时正读初二的我,经学校团总支负责人何老师和班主任裴老师介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年级首批入团的学生。至1975年暑期高中毕业的四年多时间里,在组织的培养帮助下,思想和学习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还曾担任过大约一年时间的团小组长。这,应该视为我后来共青团职业生涯的萌芽阶段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75年夏,我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迈入社会的第一份职业生涯就此开启。</b></h1><h1><br></h1><h1><b> 翌年初春,在我二十周岁前夕,被插队落户所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口头任命为大队团支部书记。由于事先毫不知情,也从没担当过这么重要的领导职务,当时有些茫然,真不知道这个差事该干什么和如何去干。问大队分管的副书记,回答说,凡是公社布置的各种政治任务中,有动笔杆子的差事,都由我负责;凡是大队或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必须带头参加。至于对团支部工作的要求,一句没说;至于我关心的相关待遇,虽没明说,但我感觉至少有一条是可以享受的。即每季度参加一次大队召开的“五干会”(正副党支书、贫协主席、民兵连长、团支书)和上级要求参加的各种会议、活动,以及借调工作组期间,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本生产队,据实记全勤工分。对我而言,比起每天日晒雨淋、干繁重的农活,这就是轻松舒适的待遇啊!</b></h1><h1><br></h1><h1><b> 那些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我这个农村团支书,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牵头办过生产队的政治夜校;为迎接上级检查,曾几次单枪匹马、挑灯夜战,创办过各类应急应景的大批判专栏和学习专刊;还曾参加区委组织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教育工作组,足迹踏遍全公社、简报写了十多篇;为了给各种活动大造声势,还写过大大小小几百幅宣传标语。最大的一幅,用石灰水写在岩壁上的,用时一周,每字高达一米;还在公社组织的、上百人参加的知青学习交流大会上发过言;甚至还荣幸地加入由公社团委、妇联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破天荒地在全区文艺汇演中,登台表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曾在区中学当了一学期的代课老师,留下过“一记耳光的回响”!(详情可见美篇我个人空间中的相关文章。)</b></h1><h1><br></h1><h1><b> (下图为当年在区中学代课时留下的一张备课照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虽然我这个不脱产团支部书记干了不到两年,尽管没有组织团员青年搞过一次活动,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完成各项具体任务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加快了成长。这期间,有些人和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我一生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b></h1><h1><br></h1><h1><b> 先说说区文教干事老姚吧。那年,我在他任组长的工作组干了一个多月。他曾在我落户的生产队住宿三晚,也与我同床共枕、彻夜长谈了三晚。从中得知,他老婆因病半身瘫痪无工作,下有三个子女,上有双方老人。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改变他的生活态度和开朗性格。这点让我倍感鞭策;他在工作期间化解基层矛盾的方式方法和维护村民合法利益的良苦用心,也让我深受启发;特别是有一次,他在特困户面前潸然泪下、倾囊相助的情景,强烈地震撼了我。</b></h1><h1><br></h1><h1><b> 还有那年隆冬的一天,政治夜校上课时已快十点,当我用半个多小时摘要念完县委编印的《邓小平错误言论集》后,让大家发言批判。此时有些靠墙的村民已经瞌睡。短暂冷场后,我请坐在对面的杨队长带头发个言。他先环顾四周,迷闭眼合地猛吸了口叶子烟,缓缓说道:“我看,姓邓的没说错。肚皮没吃饱,干活路的力气都球没得,咋个学大寨嘛!”一个生活在偏僻农村的生产队长,竟然在当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环境下,能如此率真、如此质朴、如此大胆地为邓公仗义直言,不能不让我当时虽有些尴尬,过后却十分敬佩!</b></h1><h1><br></h1><h1><b> 那年春节前夕,在全区文艺汇演的大舞台上,我这个浑身没有文艺细胞、大庭广众之下羞涩胆怯之人,竟然被“赶鸭子上架”了!尽管只扮演一个衣衫破烂、满脸抹灰、肩扛粮包,被地主的狗腿子鞭打的“跑龙套”的小角色。但是,首次“破胆亮相”、从此打开心结的现实意义不容小觑;至于此举的历史意义嘛,就十分深远了!😊</b></h1><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下图就是我曾经走过的田间地头,接受教育的广阔天地。)</b></p> <h1><b> 1977年底,我从农村招工到一家央企,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工余时间,出于多年的爱好,偶尔给当地小报和企业报投稿,虽屡投不中,仍乐此不疲。终于,1979年2月15日,一家省级行业报在三版刊登了我撰写的小通讯《干部值日牌“转移”了》。</b></h1><h1><br></h1><h1><b> 这篇很不起眼的小通讯,在我眼中,就像“贵人”在我头顶打开的一扇“小天窗”,不仅使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心里敞亮;而且,还让组织和领导偶然间透过窗户看到了我。当时,一个小小的基层单位,能在省级报刊上“露个脸”,这让单位领导十分高兴,也让周围同事对我这个新学工有点“刮目相看”了。当领导亲自把三元钱稿费汇款单交给我时, 一脸笑意 , 热情鼓励 : “小伙子,好好干!”</b></h1><h1><br></h1><h1><b> 也许发现我有点写作特长,或是因为我在农村当过团支书的档案记载。不久,经单位党组织推荐,我被选任为团支部书记。在牵头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等各项活动的同时,还时常协助党政领导搞搞宣传、写写材料和跑腿办事。一年多后,又在毫不知情中,被选调到上级团委工作,开启了三年多专职团干的职业生涯。</b></h1><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下图左方这位,即我刚到团委工作时的同室师长和好友。去年因病离世前,主动提出捐献眼角膜和遗体,再当一次志愿者!)</b></p> <h1><b> 198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突然被借调到上级团委帮助工作。后来得知,团委领导想在基层物色一个文笔好些的团干部充实到办公室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于是采用最“笨”的办法,重新翻阅上年度基层团组织的总结报告。结果,把我从文字材料堆中筛选了出来,让我有幸在这个充满活力、洋溢朝气的团队中锻炼成长!</b></h1><h1><br></h1><h1><b> 记得1981年盛夏,我奉命去一个长年流动的野外施工单位,代理副职领导职务,一呆就是整整三个多月。这让我不仅对生产流程和技术工艺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一线青工群体有了深入的认识。其间,有次突遇职工食堂失火抢险,当我奋不顾身要攀上最危险的房梁时,被平时言语吊儿郎当,穿着奇装异服的青工小彭使劲地拽了下来,而他却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瞬间,我不仅感动的差点泪崩,而且心灵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b></h1><h1><br></h1><h1><b> 那些年,在与团员青年交流接触中,我最操心也最棘手的事,就是后进青年的帮教工作。如何发现和扩散后进青年身上的“闪光点”;如何看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后进典型;如何面对“屡教屡犯、反复多变”的帮教对象等问题,正是我当时面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后进青年”小彭在抢险救火时奋勇争先的表现,促使我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小有成果。有幸被地企有关部门评为“青少年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总结提炼的帮教方法还刊登在《四川青年》杂志上,并荣获市局级优秀政研成果奖。</b></h1><h1><br></h1><h1><b> 还记得1982 年初春,我在地处偏远山区的施工作业一线深入调研青工现状时,发现青工小钟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学习,尤其对当时许多年轻人感到高深莫测的哲学十分偏爱。于是,请该队党团组织加强引导重点培养。后来,我又力荐他在全矿青年自学成才交流会上作了“学哲学用哲学”的主题发言,受到广泛好评。这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始终沿着哲学的轨道,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年,我们终于在成都重逢时得知,现在的他,已是川内小有名气的藏文化艺术鉴赏家和唐卡收藏家。</b></h1><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刚从事专职团委干事不久,在公园里留下的一张“标准照”。😊)</b></p> <p class="ql-block"><b> (下图为我在野外施工作业单位蹲点工作时,与大家同劳动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下图为参加“工业学大庆”工作组到基层单位指导帮助工作时,集体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下图为1982年春,在成都参加上级团委举办的“专职团干培训班”时,部分同学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下图为上级团委领导来我单位检查时,与我们两届团委书记和在家的团干部,去市里照相馆与留下的一张合影彩照,也是我生平第一张彩照。)</b></p> <h1><b> 1982年秋,在筹备企业第八届团代会期间,我承担了执笔起草上届团委工作报告的重任。在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后,我终于拿出了第三稿,如释重负后,以为大功告成。结果,被负责终审的党委政治部周副主任提出的七条修改意见“打发回来”。看着那些字斟句酌、严谨认真的意见,尽管打心底佩服,但当时,精疲力尽、江郎才尽的我,连在办公室门框上悬梁自尽的心都有啊!</b></h1><h1><br></h1><h1><b> 转眼就到第二年的7月,在讨论我预备党员转正的党员大会上,先前所有的发言都是热情赞扬、充分肯定和希望建议。最后发言的周副主任,却在原则肯定后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三点不足。尽管最后的表决,他举手同意我按期转正;尽管我也知道,他的批评正中要害。但当时,的确有些难堪、有点怨气。</b></h1><h1><b> </b></h1><h1><b> 不久,我有幸被组织推荐参加地方高等院校干部专修科的入学考试。被录取入学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才知道,此次能到高校来深造的背后推手,竟然就是周副主任。联系老领导这些年对我们年轻干部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受教育、铭记在心。</b></h1><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下图披工棉衣的长者,即我尊敬的周副主任。两月前,91岁高龄的老人去世。据说生前叮嘱家人,走了不贴讣告,不给组织找任何麻烦。)</b></p> <h1><b> 1994年初,当我被提任基层党委领导后,正好分管共青团工作。那些年,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联系自已三年多共青团职业生涯的切深体会,给两级团干部们宣传三个观点:</b></h1><h1><br></h1><h1><b> 团的工作“万事需求人”。你要办成一件事,只能勤跑腿、多动嘴,有时还要受得气、下得小。这个过程、这种经历,有利于并促使你认识社会、修炼心智、学会宽容、积累情商。</b></h1><h1><br></h1><h1><b> 团的基层组织,主要靠寓教于乐、寓教于赛的方式团结、吸引青年,组织这些活动的全过程,对你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都是实战锻炼。</b></h1><h1><br></h1><h1><b> 在团组织这个充满活力、温暖热情的大熔炉中,通过组织搭建的桥梁纽带,你能结交许许多多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团干部这个人生的广阔舞台上,你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成就事业、实现目标!</b></h1><h1><br></h1><h1><b> 在两级基层党政领导面前,我喜欢将上级机关的一位老领导,看似轻松诙谐、实则意味深长的一个观点,扩散发挥出去:</b></h1><h1><br></h1><h1><b> 我们这代中老年人,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年轻人。因为他们是“潜力股、成长股”,前途无量!得罪了他们,可能你的退休生活都不得安宁哦!😊</b></h1><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下图为1997年春,我与两级团干培训班的学员们结业时的合影,其中有的团干曾评为市局优秀团干部;有的现已担任局处级两级领导。)</b></p> <h3><b> 谢谢浏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