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王国征作品欣赏与名家点赞

王国征

<p>王国征,陕北神木人,1969年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研究员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导师,陕西美中油画雕塑院院长、美中西部文化交流中心艺术总监。 长期从事陕西省美术指导与研究工作,受文化部与陕西省奖励9次,出版个人专著与编撰电视专题10余部,多次获陕西省编撰成果奖。历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中国美朮报》《美朮报》﹑《收藏天地》﹑《国际日报》(美)、《侨报》(美)等各大传媒发表美术作品上千次,发表美术论文100余篇。 长期坚持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油画创作、作品与民族共进、为生活传神,功力深厚、意境独特。先后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1992年中国油画艺术展、1993年全国群星美术大展、1996年长城颂国际美朮大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1999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展、2001年建党8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全国美术大展展出,近年又应邀为延安纪念馆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瓦窑堡会议》与《伟大的会见》等作品的创作。著名文学艺朮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高度评价说,“王国征的油画填补了历史画空白,运用严谨缜密的艺术构思、卓越非凡的造型功力、精湛到位的艺术表现、朴素感人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光辉的革命历史场景”。作品历年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30余次获奖,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与联展9次,为弘扬民族艺术、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p> <p>油画《瓦窑堡会议》180x150 2011年作 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p> <p>著名文艺评论家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撰文推荐王国征油画:</p><p>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收获</p><p>——读王国征先生油画新作《瓦窑堡会议》(节选)</p><p><br></p><p>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于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在日寇步步侵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制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新篇章。不仅促进了第二年西北“三位一体”联合抗日新局面的产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且推动了“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局面的到来,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中,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瓦窑堡会议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转折点。但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多年来都很少有艺术家涉足,更没有一件与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相称的大型美术作品。为此,延安市文物局与纪念馆邀请我省著名油画家王国征先生完成瓦窑堡会议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p><p> 王国征先生是陕西美中油画雕塑院院长,他出生于陕北神木县,故土情深,一向对表现陕北革命历史与民众生活情有独钟,历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新华之声》、《春到界子河》、《乡音》、《会见刘志丹》、《延安第一个电影放映员》、《毛主席为群众日报题报名》等,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p><p> 他在接受了《瓦窑堡会议》创作任务后,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大量研读与当年会议相关的文史资料,对该会的重要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焕发了饱满的创作激情。他克服了道道创作难关,以精益求精的绘画语言,在时值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夕,使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作品得以完满呈现。</p><p> 瓦窑堡会议是在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条件还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召开的。会址是瓦窑堡二道街前河滩田家院一孔不宽敞的窑洞,会议桌是拼在一起的两张八仙桌,坐的是六条长木凳,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博古、张浩、刘少奇、何克全、邓发、李维汉、吴亮平、杨尚昆、邓颖超、郭洪涛等,会议记录是欧阳钦。当年窑小人多的客观状况,对以绘画正面直接表现会议场景,并以艺术真实的法则彰显会议的精神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王国征先生不畏艰难,废寝忘食,每天以工作室为家,百折不挠地反复推敲画面,从各个不同视角画了三十多幅构图,最终选定以抬高视平线和加强人物前后景深的办法,突破真实窑洞狭小的闭塞感,使人们对会议能指引全国、关联世界留下了充分联想的空间。出席会议人员围坐一圈,只有一部分人能看到正面形象。王国征根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首先作报告和通过的决议体现了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实际,将毛泽东作报告的形象安排为画面的中心,将主持会议的张闻天、汇报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张浩以及周恩来、刘少奇等重要人物形像正面处理。但不论正面、侧面与背影的每个人,他都能一丝不苟,刻划得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在营造出绝大多数人喜悦振奋的气氛中,定格展现出决定统战路线的那一珍贵的历史时刻。</p><p> 此外画面在着色方面也颇具匠心,背景墙面中带绿倾向的色彩,使狭小的空间明朗而富有舂意,暗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美好前景。人物面部的暖红色与衣服的青灰,在对比中呈现出和谐,厚重而又现出青春朝气,让人感到了革命领袖们的人格风采。</p><p>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解决了遵义会议未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会上对博古仍坚持的“左”倾关门主义进行了面对面的批评,同时也提出要警惕1927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复活。事实表明共产党正确的统战路线的形成,的确来之不易。</p><p> 王国征先生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在画面人物刻画中巧妙安排了思想交锋的因素,特意与多数人拥护统战的氛围相对比,也画出了博古当时心存异议的神情,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内涵容量,引导人对统战这一中国革命的“法宝”的更加珍视。</p><p>瓦窑堡会议开启的统战“法宝”,不光在抗战中克敌致胜,在解放战争与民主建国中也同样辉耀青史。而在今天建设四化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更发展成为国家一项长期的路线和制度。我们在礼赞统一战线一路走来的辉煌业绩的时候,更加难忘“瓦窑堡会议”的历史贡献。王国征先生用严谨缜密的艺术构思,卓越非凡的造型功力,精湛到位的艺术表现,朴素感人的形象塑造,展现出瓦窑堡会议光辉的历史场景。这幅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精品,填补了历史画空白,是对建党9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我们向王国征先生表示真诚的祝贺。</p><p> 李星:著名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p><p> 2011年5月</p> <p>油画《伟大的会见》150X140 2013年作,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作品反映毛主席在周副主席引荐下会见陕北红军领袖刘志丹的场景,这是毛主席只见过刘志丹一面的极其珍贵的历史瞬间。</p> <p>油画《新华之声》130x140 , 1984年作 , 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作品反映新华广播电台转战陕北期间在子长郝坪沟等处条件极其艰苦而危险的状况下坚持播音的场面,被誉为建国以来第一幅表现人民广播电视历史题材的大幅油画作品。</p> <p>国画《毛泽东祭黄陵题抗日救国出师表》韶山纪念馆收藏</p> <p>著名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点评王国征油画:</p><p><br></p><p> 油画是西方的传统绘画,我觉得国征的油画很大一个特点就是追求社会历史内涵,不愿当成单纯的人性探索、人体美的探索。他很注意画一些如《新华之声》、《春到界子河》等革命历史题材画,还追踪现实,比如画克隆山羊,画盼祖国统一的《心桥》等。他将社会历史内涵融入油画作品中,这一点很了不起。对西方传统油画的中国化是一种贡献,是一种出新。</p> <p>油画《春到界子河》150x120 1987年作 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作品,作品表现抗战时期陜西延安与西安红白区交界的界子河边抗日友军间团结互助的场景,被誉为全国美展第一幅表现我党统一战线题材的油画作品。</p> <p>油画《延安第一个电影放映员》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p> <p>  再一个我觉得国征的画有种写意的特点,在他画童年记忆中的陕北家乡当中,还有其他方面,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和社会题材的画,都有一种强烈的心灵色彩,就是写意色彩。这是他从传统中国画中继承来的东西。中国传统国画就是写意、写心灵,“我手写我心”,用画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念,表达心灵世界,很温润、很温暖。国征的画抓住了这点,很令人感动。比方《春到界子河》,是写国共抗日友军间那种浓浓深情,反映同是炎黄子孙,面对外来侵略的那种兄弟亲情。再比方《新华之声》,写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正好我在作协时的老领导胡采夫人潘兰就是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批播音员,我听她讲过那一段历史。画中间那盖灯,那种温暖的光焰,还有人物的那种喜悦心情,完全传达了一种中国的福音、民族的福音,人民的福音的意境。我觉得这种写意特点在国征的画中很突出,我们这一代人心灵是相通的,他是表现一种大爱,抒写了大爱之情。</p> <p>油画《毛主席为群众日报题报名》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p> <p>国画《孙中山开元祭黄陵》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美展作品,香港文联收藏。</p> <p>油画《新公民》油画诠释了周总理所说的我们把末代皇帝(溥仪)改造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p> <p>  还有一种感觉,国征的画色彩很特别善于用红色黄色和桔黄色,表现了他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红黄是中华民族偏爱的色彩。国征画《新公民》的背景红黄色彩很强烈,充分表达了傅仪改造后作为新中国公民第一次投票的激动心情,表达的非常充分,使人们好象能听到傅仪的心跳。</p> <p>油画《黄河鼓声》作品颂扬民族奋进祈愿祖国腾飞。</p> <p>油画《乡音》为迎接香港回归而创作,97年中国艺术大展展出作品,99年第八届中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展展出作品,获中国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铜牌奖。</p> <p>国画《于右任吟望大陸》作品呼喚早日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p> <p>  我是搞文学批评为主的,但对国征的画我特别喜爱,他的画已溶入了民族民间的东西,正是这种民族民间的东西,感情化的东西,经常对我心灵形成极大的冲击。</p><p><br></p><p> 李星 2009年9月</p> <p>油画《心桥_中国20世纪的秘密》</p> <p>油画《黄土地上》1992年全国群星美展作品,此画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妇女亘古家传的民间艺术开始走向世界的历史变迁。</p> <p>国画《遗言喚英才》作品弘扬科学前辈精神激励后辈奋进</p> <p>油画《苗寨来客》由画可感受苗族旅遊业繁荣兴旺</p> <p>油画《珞巴族新家》 </p><p> 珞巴族 是世居西藏珞渝地 区的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约60万,迄今处于中国控制区的有2300余人,油画表现他们在祖国怀抱中的新生活。</p> <p>油画《盛世拉萨》作品见证百万农奴获解放的历史功绩。</p> <p>油画《东乡花儿》展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生机盎然</p> <p>油画《成陵赛马》作品展现祖国内蒙蒙族的风景这边独好</p> <p>油画《羌笛新曲》展现地震区百姓在全国支持下的新生</p> <p>油画《达斡尔曲棍球》</p> <p>油画《侗族大歌姐妹》</p> <p>油画《朝鲜族伽倻琴手》</p> <p>油画《撒拉黄河皮筏赛》</p> <p>油画《壮姐抛绣球》</p> <p>油画《塔吉克新娘》(局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