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武公盛世</h3><h3> 在卫国(今豫北一带,滑县八里营卫王殿就是当年卫国的都城楚丘所在。)的历史上,卫武公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不但创造了帝王高寿的记录,也为后世帝王将相仁人志士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我是怀着一种无比敬佩之情来写这个人物的,然而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对卫武公诟病最多的是卫武公杀兄即位。那么我们在这里不妨还原一下历史的真相。 </h3><h3> 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至春秋初期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53年出生于朝歌,公元前813年卫武公继位。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在位55年,享年95岁。</h3><h3> 中国历史上不乏靠血腥厮杀篡位的君王,有的篡位后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祸害百姓,遗臭万年。也有的虽然靠谋杀得到王位,但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心中常怀愧疚之情。励精图治,国泰民安,干出了一番大业,反而流芳百世,落下一个好名声。卫武公就是这样一位君王。卫武公是个政治天才。但是在当时那个立嫡以长的时代,他登上政治舞台之路并不是顺理成章一帆风顺。公元前813年,他的父亲卫釐侯逝世。哥哥共伯姬余即位,成了卫国的新国君。这里我要说的是,当时卫国的爵位已经是侯爵,而即位后的姬余被称之为“共伯”。我想应该是后来的卫武公有意而为之。也可能是后人为了彰显卫武公的盖世奇功才故意贬低共伯余的。</h3><h3> 姬和(卫武公)是共伯的弟弟。父亲死的时候姬和已经四十岁了,姬和才资聪颖,能文能武,很有才华,原本很被卫釐侯所欣赏。按照常规,要立长子为王储,卫釐侯不能立姬和作世子,作为补偿,就给了姬和许多金银财宝。但是姬和不是那种贪财之人,他不把财富当回事,他的志向在政治,他向往的是江山。姬和就把卫釐侯赏给他的财物拿出来,收买了许多武士,让这些武士死心塌地甘愿为他卖命。</h3><h3>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的墓修好了,当把釐侯的棺木送于墓中后,姬和的一位手下对当了君主的共伯姬馀说:按规矩封墓之前应由最亲近的人把先王的墓室最后打扫一遍,让先王干干净净的在里面享清福;憨厚的姬馀没多想,听了这话,拿着扫帚就进了墓室。姬馀一进去,武士们就动手在外面封堵了墓门,姬馀在里面呼天唤地也无济于事,不得已就自杀在墓道里。这也算是一场兵不血刃的宫廷政变。姬和知道后作样子痛骂了武士一番,让人把姬余埋葬在釐侯墓旁,称之为共伯。其实就这一场景我的个人理解是,卫武公姬和仍然算得上一个君子。虽然不免有点虚伪和假惺惺,但至少比历史上的那些血腥和大肆杀戮要来的温和的多。况且即便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禅让何尝不是用温情脉脉面纱去掩盖事件背后的血腥呢?就这样姬和成为卫国国君,即卫武公。</h3><h3> 也就是说,卫武公在即位之前只是个公子,按理说王位是轮不到他的,但是武公却凭着自己的魄力,使得共伯只能自杀“让贤”,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卫武公在当时环境中表现出的气概。而且武公即位之后并不像那些贪婪的公爵篡位之后就骄奢淫逸,而是“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重新整饬政务,修康叔之德,百姓和乐安定。从他篡位自立又行德政惠民足以看出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卫武公执政后是万民敬仰美德万古传承,后来其孙子州吁也效仿爷爷杀兄即位,但即位后却是穷兵黩武,凶残暴虐以至于万民愤慨身败名裂。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子,可结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卫武公是一个成功的篡弑者,而州吁只是一个倒霉蛋的问题。这里面还有一个天理人心的问题。王室内部的屠杀只能算作是“私德”,并不能否认他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谁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民就欢迎谁。</h3><h3> 同样的历史,在唐朝初期再次上演。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面对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屠弟、逼父退位的“玄武门事变”,写了一段饶有意味的文字:“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h3><h3> 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虽然他战功赫赫,才华横溢,威振四海,但是按照惯例被立为太子的是他的哥哥李建成,他被封为秦王。武德九年(626),终于发生了弟兄交锋——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借突厥进兵的机会,共同密谋把属于李世民的秦王府的军队调出来,想借机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策划,于六月四日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时经过玄武门,发现有伏兵,急忙掉头回马。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惶转身张弓,连发三箭,都没射中。世民部下搭弓射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接着,李世民部将又逼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唐太宗即位后,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内推行了一套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的政策,扩大了国内各民族的亲密联系,对外抗击了突厥的军事骚扰,发展与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唐朝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按说,唐太宗与卫武公一样,取得王位的过程并不是太光彩,但他们在位期间做了好事,客观上推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所以都落下不错的政治声誉</h3> <h3>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说卫武公姬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搞得天下怨声载道,犬戎乘势进攻镐京。由于当年周幽王废黜申后,得罪了申国申候。申候高举除昏君正纲纪的大旗,与犬戎里应外合,大军势如破竹,都城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犬戎主杀害。那申候本是为正纲纪而来,却不想引狼入室,犬戎常年处于蛮荒之地,如此进了这宫室王城,眼中尽是烟花之色,顿时就觉得温柔乡,赖在镐京不愿离去,在城中纵兵抢掠。急得个申候无可奈何,百姓们对申候也是极为怨恨。眼看这数百年周室基业就要毁于一旦,申候悄悄的修书三封,送往三路势力最为强大诸侯国。其中就有卫武公姬和。当时卫武公已经八十高龄。如此老头子,到底何德何能,占着卫国君位,竟然还能号令三军,前来救驾?</h3><h3>卫武公在卫国执政数十年,实行的是卫国先祖卫康叔的仁政。康叔是周文王的儿子,治理卫国井井有条,卫国在西周时期也算得一路豪杰,只不过延续几代以后,卫国的君主们对于康叔的治国之道竟有偏离,到卫武公时,重新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卫国顿时也成为天下诸侯向往的地方,卫国自此而后具有丰富的人文环境,诗书礼乐皆有传承,到后来的孔子等人也都极为推崇卫国之政,加上卫国民风奔放,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不设防的,贸易文化的往来畅通无阻,同时卫国毗邻的诸侯国,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卫人融会贯通,可以把有用的知识兼收并蓄,所以卫人算是人才辈出,这些都应该感谢卫武公的政令。</h3><h3> 卫国人对他十分尊敬和崇拜,《诗经淇奥(yù)》就是卫人歌颂他的民谣。诗歌以淇水边的竹子,比喻卫武公的高风亮节,歌颂他风度庄重心胸宽大,威武英俊容光焕发;赞美他谈话诙谐风趣,从不刻薄伤人。仪态威武庄重,心地正大光明。</h3><h3> 图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