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儿时的碎片之冬至吃什么?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字面上好理解,所谓冬之阴到此为止,按照祖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今天是阴阳转换的一天,阴之消退,阳之上升,从今天开始。</p><p>微信朋友圈里各种晒,尤以美食为最盛。各种饺子🥟摆上桌面,“好吃不过饺子”的民谚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其实,所谓冬至吃饺子🥟基本上是瞎扯,不过是商家的炒作而已。</p><p>首先,国人几千年的生存经历,就一个字:吃。因为温饱问题是咱们的终极问题。一个饿字,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所有节日,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吃。再困难的日子,也忘不了这个吃字。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吃春饼;五月单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元宵。这还不算,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什么立夏吃粥🥣万事无忧;什么立冬吃饺子🥟安耳朵👂,寒冬不会冻掉耳朵👂等等。无不体现一个字:吃。我说的这些有关吃的习俗,仅仅只是华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就全国而言,内容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p> <p> 回过头来再说吃饺子🥟的事,在咱华北地区,真正吃饺子🥟的日子,是三十晚上和立冬当天。</p><p>三十晚上吃饺子🥟也是有许多讲究的。一般来说要等过了十二点才能吃饺子🥟,并且桌子上除了放半碗湛清碧绿的腊八蒜以外,不能再有其他吃食,以示一门心思过“交子”之意,图的是平平安安把“恶贯满盈”的“年”过去,达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之目的。另外,三十晚上的饺子🥟,应该是全素馅的,老百姓家就是大白菜🥬,稍微富裕的家庭,在白菜为主的馅里掺入一把紫根韭菜,用以提鲜。</p><p>吃素馅饺子🥟的习俗,据说始于康𤋮皇帝。大清帝国统治中原后,逢年过节,都要祭祖,仪式完毕后,皇上要用满席招待皇亲国戚。满席的特色就是杀猪宰羊,餐桌上全是大鱼大肉。有一次,康熙皇帝见到全是鸡鸭鱼肉的席面,忽发善心,下令以后的家宴改满席为汉席,并规定年三十的家宴都要吃素,规避杀生。从此,京城百姓也改变习惯,三十晚上吃素了。</p><p>实际上关于为什么三十晚上吃素,民间还有一个版本。据说这个吃素的习俗是从天津卫一带传开来的。大年三十晚上吃素馅饺子🥟,图的是“素素净净”的过年,祈求来年平平安安之意。</p><p>华北地区另外一个吃饺子🥟的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之日。立冬是秋冬转换的季节,华北地区气温开始明显下降,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冬季就要开始,因为害怕天冷冻掉耳朵👂,所以要吃顿饺子🥟,目的是“安住耳朵”。这就不必当真了,这纯粹就是找个借口,改善一下生活而已。</p> <p> 当然,吃饺子🥟的理由千千万,包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都是苦难生活中的一点点🤏光亮罢了。</p><p>小时候的顺义老家,是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的。那时候的农村,冬至这个季节,除非赶上兴修水利,生产队里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计的。因为缺吃少穿,劳动力们基本上是以“萎冬”为主,没有体力活,那有饺子🥟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p> <p> 记得那时候赶上冬至这样的节气,老妈会在平时的棒𥻗粥里面加上一把红小豆,熬成“豆粥”。炕八仙桌上,除了老妈纯手工腌制的咸菜疙瘩之外,多了一盘炒黄豆芽。黄豆洗净,放在冷水里浸泡一两天,等到黄豆完全发开,要冒嘴儿又没冒嘴儿的时候,井水过滤几遍,大柴锅烧热,㨤一勺子荤油,几粒葱花驱锅儿,倒入金黄发胖的黄豆芽,爆炒至断生,迅速出锅儿,满屋飘香,食欲大增(本来就饿的够呛)。关于红豆粥炒黄豆芽的搭配,我们村流行过这么一句话:把粥熬得糨糨的,豆芽妙得香香的。可见当年的欲望是辣么的朴实无华。</p> <p> 现在的日子富裕了,饺子🥟成了家常便饭。不用赶上什么节日,吃顿饺子🥟再方便不过了。</p><p> 2019.12.22</p><p> 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