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回千年古镇——永泰嵩口(修订稿)

林正德

走一回千年古镇——永泰嵩口<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林正德<br>&nbsp; &nbsp; &nbsp; &nbsp;嵩口古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的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为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结合部,背面靠山,三面环水,有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及其支流月洲溪、长庆溪贯穿境内。嵩口,古称嵩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活动,南宋时因大樟溪水运发达渐渐形成一个繁荣的小集市,元代置镇后,这里逐渐成为人口密集、商埠兴隆的永泰西南重镇。元代至正年间设漈门司,明万历年间移至嵩口,称“嵩口司”。嵩口镇自古就是闽中重要商埠、水陆交通枢纽,至今留存下的明清古民居多达六十多座。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乡镇。<br>&nbsp; &nbsp; &nbsp; &nbsp;四十多年前我曾在永泰县插队过,却不曾到过嵩口,未免有点遗憾。最近,我有机会到嵩口古镇走一回,总算弥补了这一憾事。大巴穿过嵩口镇整条街道到达停车场,这个广阔的停车场不是通常所见用水泥浇筑,而是用花生米般大小的白色砂石铺就,脚踩在上头就像走在沙滩上。洗手间男的仅有一个大小便位,害得大家都得排队等候,当然,女的更是排长队,这离习总书记倡导的“厕所革命”所应达到的标准显然还相差甚远。停车场东侧毗邻大樟溪,我站在溪边向东远眺,几百米开外的高处就是正在兴建中莆炎高速的大喜大桥,其长600米、宽32米,这座大桥跨越山谷,矗立在山谷中的墩柱有方有圆,最高桥墩有82米高,如若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傲然屹立,连同高速公路,构成了一幅壮丽宏伟的图景,有道是“铁龙卧波气如虹,天堑从此变通途。”现在福州前往嵩口古镇要走福永高速及蜿蜒的国道534线,路途较远,而莆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到嵩口古镇可行驶福永高速、莆炎高速,时间将缩短至少半小时。 正在兴建中莆炎高速的大喜大桥 正在兴建中莆炎高速 &nbsp; &nbsp; &nbsp; 我们跟随眉眉导游穿过马路来到大樟溪畔,这是一段下坡路,中间一条石板路,两侧由碗大的卵石铺就。突然我发现在堤外下方紧挨着大樟溪的石径上并排着三个分别由八九米长灰色竹篾编织而成像船篷一般呈弧形的东东,这是由船舱改造的栖所吗?似乎又不像,再走下一点,听见里面传来年轻人的欢声笑语,若隐若现里头还有长椅,显然,这是不落窠臼的遮阳棚和休憩之所。<br><br> 大樟溪畔遮阳棚 &nbsp; &nbsp; &nbsp;走到平地处,那里有棵大榕树,树冠庞大雄伟,郁郁葱葱,盘根错节,只是有近半的树冠向下倾欹,还用木头撑住,最低部分都快垂到了堤外。这是第一个景点,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一棵古榕树,榕树分好几类,有大叶榕、小叶榕、高山榕、柳叶榕、垂叶榕等,而这棵榕树属于小叶榕。在树干旁边立有一块褐色木牌上写着:“古榕树//这棵古榕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这是明朝林带溪植榕种在嵩口的第一棵榕树。明朝嘉靖年间,林带溪在大樟溪种了八棵榕树,为了弘扬林带溪响应福州推广种植榕树功绩,特为此篆刻。至今大樟溪沿岸还生长着明代种植的四棵大榕树,枝叶茂盛,浓荫盖地。”牌文下方为英文介绍。 古榕树 “古榕树”介绍牌 &nbsp; &nbsp; &nbsp; 我突然望见在几十米外的大樟溪畔有一个女子在洗衣服,堤岸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芦苇随风摇曳,清澈的水面泛起一圈圈圆形状涟漪,犹如从前的黑胶唱片一般一圈圈,在阳光的折射下,溪面弥漫着氤氲之气,对岸是一座座投下倒影的青山,正是“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我赶紧用相机把这美景拍了下来,可惜此行未带长焦距镜头来,不然,再来一张近景照。我不油然想起刚看过江小鱼执导的微电影《冰心·关于女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冰心昔日学生宋小雨在江边洗衣服的镜头取景于江导演老家长汀县汀江,倘若取景地就选在这嵩口大樟溪,应该拍摄效果也是很理想的。 村妇在大樟溪洗衣 村妇在大樟溪洗衣 古榕广场旁的嵩口天主堂 &nbsp; &nbsp; &nbsp; 往前走就到了古码头,其左侧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德星楼,我一眼望去,就不禁联想起重庆洪崖洞的吊脚楼,这是一座吊脚楼与阁楼相结合的三层木构楼,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观。最前面支撑阳台的两根红色柱子粗大得连一个汉子双手臂合抱还不拢,高有近十米,边上也都是吊脚楼的柱子,其基位与眼下大樟溪的水平面落差有十余米,可以想象以前大樟溪水量何等之大,发大水时可以涨到柱子下方。德星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几经沧桑,多有修缮。有个传说故事,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乘胜南侵,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为了挽救国家危难号召人民奋起抵抗,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家产来招募士兵,各地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嵩口毗邻的梧桐汤呈村有林显、林惠、林应三兄弟自小精通武艺,胆量过人,他们自组抗元队伍毅然加入文天祥抗元大军的行列,转战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后因两军力量悬殊最后以失败告终。因为林惠遇难时身首异处,首级漂流到梧桐,身体却在嵩口楼下潭找到。为祭祀他所建的楼得名“得身楼”,因为嵩口方言“德星”与“得身”谐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德星楼”,并在二楼供奉林公大使,每年正月民众都要举行林公大使出巡的“迎神”活动。<br>&nbsp; &nbsp; &nbsp; &nbsp;德星楼下面就是古码头石阶,长庆溪和大樟溪在渡口处交汇,以前水面宽广,水流湍急,大小溪流在此交汇,一齐奔向福州闽江,汇入大海,这里是闽中水陆交通枢纽。民国初年,嵩口至福州水运是向日本输送木材的主要渠道,从德化、永泰长庆镇上际、尤溪漂流而下的木材,汇聚于嵩口柴行分行,从这里重新结扎成木排,组成浩浩荡荡的木排大军顺着奔腾不息的大樟溪直达福州,最后由日本舰船运回。 嵩口古镇导览图 德星楼 &nbsp; &nbsp; &nbsp; 在古码头石阶右侧竖立着两块石碑,右边石碑刻写着:“奉宪永禁溺女”,该碑仅此六字,没有落款。究竟此碑立于何时,史无明载。百度百科“溺女婴”词条曰:“汉族旧时民间恶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女婴生下后,置于水中溺死而不育,先秦时已有,历代史不绝书。”据《韩非子》记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尤其到了清末,溺女已极为普遍,其中湖南、福建、江西、浙江四省尤为盛行。而永泰嵩口也是这一恶俗的重灾区,《永泰县志·循史传》有载:“陆元熙,号慎庵,浙之杭州人。同治初官漈门巡检。……嵩俗喜溺女,创‘拯婴局’,存活甚众。”2003年闽侯青口曾从河中打捞上一块“宪奉永禁溺女”石碑,上下款分别刻有“光绪二年”和“还珠里保婴局公立”等字样,很有可能嵩口这块碑也立于同时期,是不是同治初漈门巡检陆元熙在永泰县嵩口创办“拯婴局”时所立“永禁溺女”通告碑,那就不得而知了。诚然,此碑竖立无疑给溺女婴者当头棒喝,当地人说,这块碑不知救了多少女婴的生命。据有关资料记载,古时嵩口街商人每年都募集一些资金,补贴生育女婴的困难家庭,即可领取大米15公斤、红酒2.5公斤、红糖1公斤和一些婴儿用品,这种补贴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奉宪永禁溺女”石碑 &nbsp; &nbsp; &nbsp; &nbsp;左边另一块碑为“重整义渡碑”,由“钦加五品衔暑理永福县际门分司”王懋功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立,碑文楷书直行:“喜轿过渡只准收花彩钱肆枚;肩挑整担过渡须验明发票执照,每担准收壹枚,如无发票执照,即行禀报盐馆呈究;棺柩过渡,不准索取花彩分文”;“凡行旅过渡,无论外府县,概不准索取渡钱分文”;“渡船无论新旧,如有损坏须修理坚固,不准糊涂滥用”;遇有大水过渡须照旧,水记为限,如涨至满者不准撑驾”;并规定了过渡安全要求等10条。章程详细简明,一目了然。古渡碑明确过渡收费标准,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建成大桥为止。地方官为小小渡口勒碑,确属罕见,它向人们宣示政令法纪和乡规民约。 “重整义渡碑” &nbsp; &nbsp; &nbsp; 从德星楼下面的石阶登上就来到古镇的直街,这时候,西边的太阳正好从街心如万矢俱发直射过来,那强烈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导游让我们转过身看拱形门楼上有横匾写着:“群贤毕集”,她介绍说:“这门楼上的匾额写着‘群贤毕集’,是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玉林老先生的墨宝,书于1992年农历十月。嵩口古镇地杰人灵,历史上曾出过一位状元、两位尚书、四十八位进士,演绎了张孟肩父子六人六进士、六子同朝、子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传奇,诞生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闽台最大农业神张圣君、《说岳全传》修订者金丰、‘中国杉木之王’俞新妥、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花季雨季》作者郁秀等名人……”<br>&nbsp; &nbsp; &nbsp; 横匾两侧还有一幅对联:“观日月盈昃悟人生之道,念乾坤辗转宁命运所裁”,赵老先生写了这么一副充满禅理机锋的对联,是想表达其与世无争、清净与满足的内心世界,这与他的坎坷一生有着很大关系。赵玉林(1917年7月—2017年11月26日),号佛子明璧,原籍浙江绍兴,1917年7月出生于福州。当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建文史》副主编。祖上数代皆以诗书传家,父亲赵诗佛乃清末诗人,赵玉林幼承庭训,娴习诗书。1946年,赵玉林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全国高等文官考试,得经济系第二名,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学习。翌年又参加选拔县长的考试,名列第一,以“八添纸,两状元”名重一时,因为这是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时期举行的最后一次考试,故有人称其为“末科状元”。赵因曾任国府永泰县长,被长期发配在苏北农场劳动,渡过了长达23年农场苦难岁月,连相濡以沫的妻子逝世也无法见上最后一面。上世纪70年代末,赵玉林为革命老人傅柏翠延入福建省文史馆,此时他已花甲之年,然老骥伏枥,壮心未已,他要把60岁当作人生的崭新起点。1976年,一度居无定所的赵玉林暂栖福州西禅寺,诚心礼佛,在答友人的一首绝句中,他写道:“升沉莫问当年事,宠辱无牵一醉旋。”这诗与他1992年为嵩口古镇所写的对联异曲同工,表达豁达的心境,正是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境界使他能活到100岁零四个多月。 “群贤毕集”横匾 横匾北侧第一间没牌子房子为永泰县最早的人民银行 &nbsp; &nbsp; &nbsp; 在横匾南侧是嵩口民俗博物馆,馆名也是赵玉林先生题写,而两旁楹联为我省另一位著名书法家陈章汉所书:“启民心智方臻卓识,超俗眼光可广博闻。”如果我不是在拍照,始终都是导游的忠实听众,在民俗博物馆的门口就我一人在认真聆听她解说:“2012年,民俗博物馆建设工作启动,2013年1月29日,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占地面积64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总投资约23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仿古风格把原医药公司进行设计装修,陈列农耕物品、嵩口古镇珍贵历史文物和相关文物、民俗等摄影作品,突出农耕文明、古镇历史风貌以及乡土特色文化等主题,这是福建省开放的首家乡镇级博物馆。” 嵩口民俗博物馆 导游在解说 &nbsp; &nbsp; &nbsp; 进入博物馆内,里面是旅游服务中心,再走出房间是一个院子,置放着古石槽、踏碓、土砻、坊母、辗饼等民俗实物工具,在一口古井旁有一个长2米、宽0.8米、高0.8米的长方形石槽,它已有近千年历史,刻于北宋嘉祐九年(1064年),里面注满水,一侧长着一些水草,另一侧水底可见有好些硬币,搞不懂这石槽究竟干什么用?后来从网上照片看石槽刻字发现有多处“僧”字,其他字辨认不清,估计跟寺庙供香客投掷硬币的水池差不多用处吧。石槽西侧三层叠放着一组石碑群,每块碑石都只镌刻两个大字,我只辨认其中有“祥凝”“瑞集”这四字。往里走,是一个长方形状的亭子,中间横梁上悬挂着一口大古钟,左侧最里面的是一架筛稻谷的风车,其前面是一个有三个联起来柏油桶一样长的大家伙,上网查了半天,才知是榨山茶油的木榨槽。最里面中间还有一个极像撑开油伞的圆圆大石盘,圆心冲出一根木棍子,如若冲天炮管一般,这东东叫辗饼,是辗山茶子用的。在前边是一个踏碓,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中下曰:“设臼舂米曰踏碓。”陆游《农家歌》云:“腰镰卷黄云,踏碓舂白玉。”有位同行大姐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双脚不断踩踏杵杆一端使杵头上下起落,可惜无米可舂。 古石槽 古石碑群 亭子横梁上挂着古钟 左侧最里面的是一架筛稻谷的风车,其前面是榨山茶油的木榨槽 辗饼 踏碓 &nbsp; &nbsp; &nbsp;接着,我登上楼梯,在二楼左侧是一间卧室,里面摆着一张旧式单人拔步床,床架子上带着三个柜子,颇有特色,床上铺着一张草席,置放一床蓝土布花纹棉被和草荐枕,还有一个木制挂衣架和一张类似课桌的桌子,这是仿照昔日古镇居民的卧室布置。右侧是一个大展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农具,全部用玻璃框罩了起来,正中墙上还悬挂着一幅毛主席画像。三楼展厅陈列五花八门的民俗物品,因都摆放在玻璃柜窗里,所以大多是小物品,置放在外面的是一副雕刻精美的屏风。我拍完照即下楼,在底层厅里的长椅上休憩,前面柜台上售卖李干、柿饼、青津果等永泰土特产,同行的女同胞们热衷于买、买、买,我禁不住诱惑,也买了李干和柿饼,从此,我得负重拍照了。 二楼民居卧室陈列 二楼展厅展览各种农具 三楼展厅展览民俗用品 &nbsp; &nbsp; &nbsp;在人员都到齐集体合影之后,即离开民俗博物馆,跟着导游走在直街上。这条直街是花岗石铺就的,宽约七八米,道路两旁店铺节比鳞次,基本上还是卖着李干、柿饼、线面、蛋燕等当地土特产,还有就是小吃店。 直街 嵩口法院旧址 &nbsp; &nbsp; &nbsp;我们来到龙口书斋,那房门紧闭着,我只拍了张照片便离去。随即到了遐迩闻名的鹤形路,导游告诉游客说:“这条鹤形路始建于宋朝,是通往龙口祖厝的通道,古厝的主人为求家业兴旺,根据五行八卦要求,按照仙鹤的形状而建,寓意长寿吉祥。鹤行路入口处的书斋为鹤嘴,鹤颈长150米,路面中间的土层部分为鹤的食道,两侧墙基为大小一样的鹅卵石砌成,寓意鹤吃的米……”我们走在这条有点特色的小路上,只知路蜿蜿蜒蜒,不知是不是像鹤形,只有从高处俯瞰拍摄,才能看得清整条路的形状。 龙口书斋 &nbsp; &nbsp; &nbsp; &nbsp;走完鹤形路便到了龙口郑氏祖厝。导游介绍说:“龙口祖厝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龙口祖厝、和也厝、拔魁厝和宴魁厝等古厝组成的龙口厝,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房屋200多间,是嵩口镇境内规模最大的古民居。”<br>&nbsp; &nbsp; &nbsp; &nbsp;有一个传说:龙口三落厝郑财主为人苛刻吝啬,张圣君(道教闾山派宗师、闽台最大的农业神)到他家打长工,见长工们日食不饱,就念下咒语:“龙口三落厝,乌鸦飞不过,水在鼎里沸,米在别人厝。”郑财主家道因此没落。后来,郑财主发现了张圣君的神力,为了挽回家道败落和谢罪,郑财主复请张圣君为其砌条“鹤脖形”路基。张圣君催动神力,将石头搓成圆形,犹如鹤食之米,一夜铺成路基,咒语改写成——“龙口鹤对鹤,不起也不落”,挽救了郑家的家道。这传说真假不得而知,不过,鹤形路一头是郑氏书斋,一头是郑氏祖厝,倘若无高人指点,恐怕郑财主断想不出修鹤形路如此高招,而这高人极可能就是张圣君。<br>&nbsp; &nbsp; &nbsp;&nbsp; 龙口郑氏祖厝大门 &nbsp; &nbsp; &nbsp; 跨入郑氏祖厝的大门,只见厅堂的上方悬挂着一条红布幅写着:“《龙口郑氏祖谱》圆谱庆典仪式”,其前上方还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在厅堂当中摆着红漆四方桌,四边都有椅子,包括本人在内几个游客走累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椅子上坐,而桌子旁站着一位中年男子房主,手里持着一个玻璃水壶和一只杯子,管自一个劲地往杯子里倒水自己一杯又一杯喝个不停,也不搭理我们。<br>&nbsp; &nbsp; &nbsp; &nbsp;在四方桌上摆着一本杂志一般大小厚厚的族谱,有人翻动了几页问那房主说:“你们郑氏祖先是从哪里迁来的?”<br>&nbsp; &nbsp; &nbsp; “河南。”那人好不容易从嘴里崩出两个字,又不言语了。<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河南不就是河南荥阳么?我母亲也姓郑,其远祖也是来自河南荥阳。事后,赶紧上网查嵩口龙口郑氏来历却没线索,只知是宋朝迁来的。《莆田小鱼网》一则帖子说:“‘天下郑氏出荥阳’当今已众所周知,但作为荥阳郑氏第二祖籍地——南湖的历史渊源却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南湖郑氏在荥阳衍派分脉中,是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派系。不仅闽、浙、粤、海南等南方各地的郑氏都与南湖有直接关系,而且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其他各个国家的郑氏与南湖派系有系属关系的占了十之八九焉。”网上林祖韩《南湖郑氏族派》一文曰:“南湖郑氏之裔分布于省内的有:福州、长乐、永泰、闽清、惠安、晋江、永春、同安等多处市县。福州鳖峰明郑善夫是由莆田迁去的;永春县有个夹漈乡;都是较著名的。现在莆田市郑姓繁衍于台、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已经难以数计了。”我母亲祖籍正是永春县夹漈村,是宋朝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世称夹漈先生)的后裔,而永泰嵩口龙口的郑氏远祖估计也是来自附近县的莆田南湖,嵩口方言也与莆田话比较接近,而有别于永泰其他乡镇。看来,我母亲的族人与龙口郑氏很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 龙口郑氏祖厝全景 &nbsp; &nbsp; &nbsp; &nbsp;随后,我们来到和也厝,这是郑氏第二十五世和也公建于明嘉靖年间,八扇大厝,建筑与龙口祖厝相连,面积1200平米,共40间房,厝内保留有两个不同的粮仓,可装稻谷45-50担。在厅堂中央,只见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正在供案上摆弄着什么,事后从照片上观察应该是给长明灯添加香油。这些古厝是围垅屋式民居建筑,厝内廊深径曲,像迷宫一样,厝中有厝,大厅套小厅,大天井套小天井,处处可见外埕、内埕、厅堂、天井,还有不计其数的房间。同时,我还感觉这古厝都很破旧,原来精美的镂花窗棂皆被人盗走了,如今只是新补的普通木窗,没什么特别的看头。实话实说,以前福州中藤、下藤就有好几幢古厝其规模、建筑材料、气派程度都远超于这些古厝,可惜全被拆除了,难怪有人要说,“拆了自家的好房子,大老远跑来看别人家的破房子。” 和也厝厅堂 和也厝全景 &nbsp; &nbsp; &nbsp; &nbsp;又转到宴魁厝,这厝是郑和也曾孙郑宴魁建于清咸丰年间(1855年),六扇大厝,占地1500平米,共48间房。郑宴魁当年在福州经营木材生意,修建此宅,屋檐下还雕刻四只琵琶,用于镇宅辟邪。看得出来,此厝新近装修过,那镂花窗棂的木头都是新的。厅堂两边的墙上还悬挂着一个个长长的长方形玻璃框,里面是山水国画,后来,走到大门口,看到门口上方挂着一幅红布条写着:“厦门鼓浪屿万石国画院嵩口分院开院暨《石进旺山水艺术》精品展”,门右侧是一块写着“厦门鼓浪屿万石国画院嵩口分院”长牌子,石进旺先生乃厦门鼓浪屿万石国画院院长,左侧还挂着烫金牌子写着“永泰县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永泰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九年八月”。 宴魁厝全景 和也厝门口 &nbsp; &nbsp; &nbsp; 走到路口,那里竖着一块嵩口古镇导览图,有一个箭标是通往拔魁厝。导游介绍说:“拔魁厝是郑和也曾孙郑拔魁建于清咸丰年间,六扇大厝,占地2018平米,共50间房,大门两边有四间回照门,正厅一根屋檐长13.5米,贯穿官房,房屋所用木材均由福州加工运回。”我对于她介绍印象特深的一段话是,“以前这里的妾根本没有地位,你还以为像电视剧所演的那样还有独家小院,百般受宠,实际上当年的小妾就是原配的丫环,原配可以随便打,随便骂,当客商上他们家做客,若看中哪位小妾,主人当场就把小妾送给他带走。” 导游在解说 嵩口古镇导览图(董芳摄) &nbsp; &nbsp; &nbsp; &nbsp;在箭标前面是一条深深的小巷子,中间狭窄的石板路只有一米多宽,两边各是一堵高六七米的土墙,下面是石砌的墙基,巷长二十多米,有一对联为:“小巷深深深几许,粗杆长长长几多”,以此形容此巷似颇贴切。有年轻游客玩惊险的特技动作,双手双脚张得大大的,悬空撑扶在两边墙上摆拍,还抢拍纵身跳跃的瞬间,总之,玩酷炫一幕。 小巷深深 小巷深深留个影 &nbsp; &nbsp; &nbsp; 过了这又窄又深的小巷,前面是一个宽阔的石板平埕,游客们大多精疲力竭、脚酸腿疼,纷纷在石椅上或台阶上坐下休憩,这一待就待了好一阵子,至少在这里逗留10分钟。大约,导游看见大家疲惫不堪的样子,临时改主意没带我们游览拔魁厝,而是去最后的一个古厝——下新厝。<br>&nbsp; &nbsp; &nbsp; 在路上,看见好些宅子的院墙上整齐地堆放着一捆捆烧火的木柴,有一人多高,还有的院子里堆着疑似松果的东东如小山一般高,可能也是用来烧火吧,总之,这里不少居民的炉灶还是烧木柴而不是用液化气之类。 小巷前的平埕 小巷前的平埕 &nbsp; &nbsp; &nbsp; 到了下新厝,只见大门紧闭着,在门梁上横匾写着“下新厝”三个大字,左右门联写着:“十里好花迎淑女,一庭芳草长宜男”,横匾下的上联为:“谢甦天地”,左右对开门还贴着“花好”、“月圆”两张红纸,看来,这户人家是刚刚办了喜事。左边墙上还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之上,又有个景点介绍牌写着:“下新厝简介//下新厝,又名下村厝、述善堂,坐落在月阙村,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林天培所建,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木结构雄伟大气,大开中门格式,治家格言高书屋檐两侧,1985年,电视剧《聊斋》中的《狐侠》一集在此宅拍摄。” 下新厝门口 &nbsp; &nbsp; &nbsp; 跟着导游从右边小屋门进去,一进入,过道右侧是一个几平米的鸡圈,养了四五只高头大马式的大公鸡,只见鸡圈遍地是鸡屎,臭气熏天,显然好久没清理,那公鸡还不时地打鸣,看来,司晨的公鸡现在也很任性,二十四小时都可能打鸣,从生物学上说半夜鸡叫是可能的,不过,“周扒皮”确实是被冤枉,高玉宝缺一个道歉就上西天取经去了。<br>&nbsp; &nbsp; &nbsp; 下新厝号称“福建第一鬼屋”,不是因为这里发生过什么闹鬼之事,而是这里曾是央视电视剧《聊斋》的拍摄地。1986年中央电视台《聊斋》剧组就是看中这座古厝的独特布局,特地来到这里拍摄《狐侠》剧集。确实,下新厝是嵩口这么多古厝中建筑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座,厅堂正中供案后面的墙上还悬挂身着清朝马褂的林天培大幅肖像,匾额“述善堂”下方的木墙如若屏风一般雕刻精湛,窗棂镂花巧夺天工,尤其在屋檐上的壁面弄了一个个壁龛,里面有小巧玲珑的小人雕塑,导游指点我们看那壁龛塑像说:“你们看,这屋檐上壁龛里面的泥塑雕刻得多精美,一个个栩栩如生,这是嵩口其他古厝所没有的,所以,中央电视台《聊斋》剧组看中在下新厝拍电视剧。”<br>&nbsp; &nbsp; &nbsp; &nbsp;游览完下新厝,又经过臭烘烘的鸡圈从边门出来,那公鸡还啼叫个不停,看来,公鸡不仅司晨,还司暮,此际天色已晚,夜幕正在徐徐地落下。<br>&nbsp; &nbsp; &nbsp; 走在小道上,右侧是很大一片菜园子,地里栽种的卷心菜足有篮球一般大,长势甚是喜人,在路左边有一条石砌水沟,只见一个中年农民在路边摆放着好几只木水桶,地上搁着一根扁担,他正用一根有长长竹柄的勺子从沟里舀水倒进水桶里,看样子准备为蔬菜浇水。<br>&nbsp; &nbsp; &nbsp; &nbsp;到了村口,道路两边各置一长排石椅,好些上年纪的村民坐在那里拉呱,有个别是中年人,他们多穿着褪色的旧式中山装,说着嵩口方言,似接近莆田话,听不懂他们在扯些什么。看他们的生活、劳动状况与几十年前我在永泰插队时所见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不知他们的钱袋是不是鼓了起来。<br>&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村落,路两旁民宅老房子鳞次栉比,有个别是店铺,如裁缝铺等,这时,一民宅大门走出一个中年农妇,她把一脸盆的污水倒进路边臭水沟里。我在想,这些住在明清古厝或老宅子的村民肯定没用上抽水马桶,烧饭的炉灶大多还是靠烧柴火,终日闻着臭不可闻的鸡屎味,也许,万籁俱寂的深夜,古厝里还冷不丁地冒出个狐侠来……不知如此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反正我是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的。 下新厝全景 屋檐上的壁龛 屋檐上的壁龛 林天培肖像 下新厝一景 &nbsp; &nbsp; &nbsp; 不久,就走到古镇新街,宽阔的街道两旁都是商店、医院、法院、永泰二中等大楼,洋溢着现代化城镇的气息。在新街中段街心矗立着一尊张元干塑像,有七八米高,他右手执一书卷,左手搁在背后,目光炯炯有神,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导游向我们介绍说:“张元干,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生于109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张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岁,归葬闽南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br>&nbsp; &nbsp; &nbsp;&nbsp;<br> 张元干塑像 &nbsp; &nbsp; &nbsp; &nbsp;在塑像基座正面嵌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文字介绍张元干的生平。基座背面的黑色大理石碑镌刻着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br>&nbsp; &nbsp; &nbsp; &nbsp;张元干还有一首著名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曰:“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据叶永烈的一篇文章介绍:“1975年4月5日,89岁高龄的蒋介石死在台湾。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起床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主席。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主席听后并没有高兴,反而一脸凝重。他对身边的人说:‘知道了。’”“那天,毛主席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沉默庄严地把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复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清代诗人赵翼《题遗山诗》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以为这诗说得在理,乱世出英雄,也出诗人、文学家,当然,张元干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也与当时中国政治中心南移有关,否则,出生于偏僻的永泰月洲村的张元干怎么可能走得出去呀?<br>&nbsp; &nbsp; &nbsp; &nbsp;随后,我们在镇上就餐后乘车返榕,结束嵩口之旅。<br> 张元干塑像基座正面 基座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