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教堂建筑是古典建筑的一个种类,遍布世界各地,多分布于欧洲,是基督教的三大流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举行弥撒祷告礼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其特点是高大雄伟、庄严肃穆、雍容华贵,线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为十九世纪以前建造,很大一部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建造时间最长可达六百多年,不知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本身就是一座建筑博物馆。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同属人类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纪念章,是“金属纪念章”的统称。由于材质均为金属(金、银、铜、铁、锌等)且多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而得名。中国章友亲切而又随意的称其为“大铜章”;西方人称“MEDAL”(英语汉译“麦朵尔”);由于多为名家设计或名家雕刻并常被人们把玩于手中,其内容包罗万象,因此人们又形象的称其为“掌上雕塑”或“掌上乾坤”。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中国汉代民俗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说出自于古希腊手工打制币,至今也相隔两千多个春秋。一个来源于丝绸之路,一个出自于欧罗巴人,历史均悠久,只是发源地不同。制造形式不拘一格,发行背景不受束缚,表达内容应有尽有,发行渠道官民皆通。源于民俗钱也好,出自希腊币也罢,总之这门艺术形式已被全世界所接受,同为钱币的衍生品。</b></p><p class="ql-block"><b> 纪念章的黄金时代应为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文艺复兴造就了一批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先驱,之后又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杰出的艺术家出现,为欧洲后期的金属章设计、雕刻和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艺术巨匠,出现了十八、十九世纪一大批优秀的金属章作品。这批作品,多出自欧洲王宫和教廷,正面多为君王头像,背面常见宗教神祇,王权意识和宗教思想始终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已成为金属章作品中的精华。</b></p><p class="ql-block"><b> 也许是因为笔者长期从事基本建设工作的缘故,对教堂建筑情有独钟。教堂主题币章,币章中的精华。它将高大雄伟的教堂建筑浓缩于方寸之间,完美的表现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等建筑风格和美感。用料精纯、构思巧妙、线条流畅、透视效果突出,多为名家设计制作。让观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每当捧在手中欣赏时,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溶化其中的感觉,所有烦恼荡然无存。再配以悠扬的大提琴名曲,让你仿佛置身于耶稣的怀抱,沉醉在无限的遐想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1、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50毫米,重97.90克,红铜质。正面为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立面景观,背面为大教堂内部大厅景观图。该章为比利时1855年发行。</b></p> <p class="ql-block"><b>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巴黎的地标建筑。它的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正面双塔高69米,后塔尖约90米,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建筑。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闻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电影《巴黎圣母院》天真活泼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兰达,和丑陋的撞钟人卡西莫多的爱情故事已深入人心。</b></p><p class="ql-block"><b> 2019年4月15日晚18时50分,巴黎圣母院主塔楼起火,一小时后火情迅速蔓延,当地时间4月16日上午,大火扑灭,火灾持续14小时。5月10日,法国国民议会开始审议巴黎圣母院重建法案,各界承诺为重建巴黎圣母院捐款的金额已近10亿欧元。当地时间8月6日,巴黎圣母院屋顶设计大赛(非官方赛事),中国旅美建筑师提出的“巴黎心跳”方案获得冠军。1月6日,中法双方在北京签署合作文件,就大教堂修复开展合作,中国专家将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修复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2、法国1927年发行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68.00毫米,重142.80克,黄铜质。正面主图为圣礼拜堂大尘塔和远处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背面为巴黎圣母院地区总平面图(位置图)及采用罗马字母书写的发行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3、法国1900年发行的眺望巴黎圣母院的女郎纪念章(下图)。规格71.00×57.00,重102.20克,铜质。正面主图左侧为远处的巴黎圣母院,左下为波光粼粼的塞纳河和座落在塞纳河上的石拱桥,右侧为一位俯身于矮墙上的女郎和摇曳的橄榄树,女郎手下为一本展开的书,正在眺望塞纳河对岸的巴黎圣母院。左下角阴刻“PARIS”(巴黎)为巴黎圣母院座落城市,右下角“DC”为本章制作者签名。背面四角阴刻数字对读为“1900”,应该为该章的发行年代,中间的“4”应为月份。</b></p><p class="ql-block"><b> 正面隐身背景待考。那位美丽的少女是谁?她为什么如此聚精会神的眺望这座古老的教堂?她手下是一部什么书?她和该章作者又是什么关系?是那位美丽时尚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拉达吗?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吧……。该章画面恬静唯美,好一幅风景钢板画。为我的《币章上的教堂建筑》主题增添了新成员。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几位青年馆员提供的翻译和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4、法国1855年巴黎圣让巴蒂斯特教堂奠基纪念章(下图)。直径73mm,重184.2g。正面主图为贝尔维尔圣让巴蒂斯特教堂正面景观,周边铭文:贝尔维尔圣让巴蒂斯特教堂奠基仪式,下方铭文:1855年建筑师拉苏。背面上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头像,铭文为出席该奠基仪式各界代表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圣让巴蒂斯特贝尔维尔教堂位于巴黎法兰西岛巴黎十九区,是新哥特式建筑的典范,由让-巴蒂斯特·拉苏于 1854 年至 1859 年间建造,正值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皇帝是拿破仑三世。这座教堂是一个宁静而充满灵性的圣地,以其华丽的彩色玻璃窗和明亮的内部装饰而闻名。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著名歌手伊迪丝·琵雅芙 (Édith Piaf) 于 1917 年在此受洗。这里位于宜人街区的中心地带,为祈祷和沉思提供了宁静的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5、法国佩里格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忙59.00毫米,重94.0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佩里格圣佛龙大教堂正立面景观,周边为教堂名称及发行背景,背面主图为教堂地下圣堂透视效果景观,下边为教堂建设背景。该章为比利时1858年发行。</b></p> <p class="ql-block"><b> 佩里格圣弗龙主教座堂 是天主教佩里格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法国佩里格。该教堂最早可追溯到4-5世纪,自1669年成为主教座堂,供奉佩里格第一任主教圣弗龙。前任主教座堂供奉圣斯德望。</b></p><p class="ql-block"><b> 公元976年在此修建圣弗龙修道院,于1047年祝圣。其唱经楼内有圣弗龙墓。圣弗龙主教座堂位于佩里格的中心,1840年列为法国历史古迹。1852-1895年由建筑师保罗·阿巴迪重建,仅仅保留了12世纪的钟楼和地下圣堂。1998年,该教堂作为法国圣雅各伯朝圣之路的一部分列为世界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42, 255, 241); font-size:18px; color:rgb(7, 45, 0);"> 6、法兰西第二帝国1857年圣克洛狄德大教堂落成纪念章(下图)。直径75.50毫米,重214.40克,红铜质,雕刻家 merley作品。正面为圣克洛狄德大教堂正立面景观及发行背景和落成时间,背面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侧面半身像。该章为我的《君王》和《教堂》两个主题增加了新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2, 255, 241); font-size: 18px; color: rgb(7, 45, 0);"> 圣克洛狄德大教堂(Basilique Ste-Clotilde),是法国巴黎第七区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位于马蒂尼亚克路12号,以其壮观的双塔和管风琴而闻名。该教堂起初由巴黎市议会于1827年提议兴建,由科隆的建筑师F. C. Gau设计,于1846年正式动工,1853年Gau去世,由Théodore Ballu接替其工作,于1857年最终竣工落成。1857年11月30日由Morlot枢机主教祝圣。皇室为此专门发行纪念章作为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7、法国1918年发行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纪念章(下图)。高65.00毫米,宽45.00毫米,重76.4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正面景观,下沿为教堂名称和采用罗马数字书写的发行时间。背面为后期加字,内容待考。</b></p> <p class="ql-block"><b>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始建于1176年,直到1439年才全部竣工,用孚日山的粉红色砂岩石料筑成。正面顶上,一边是一座高142米的尖塔,另一边却只有一座平台,此处原应该是一座对称的尖塔,由于当时的财力有限而没有建起来,如今反倒成了它的特色,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因此而极负盛名。教堂内有一个11米高的天文钟(L'Horloge astronomique; Astronomical Clock),建于1838年,每隔15分钟有儿童、青年、壮年及老年代表人生4个阶段的机械人出现,但每一整点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至今准确无误,到中午12点30分鸣钟报时之际,就会有众多的人物轮流出场,带来引人注目、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场面。</b></p> <p class="ql-block"><b> 8、法国于1934年为纪念沙特尔大教堂修复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下图)。直径49.00毫米,重50.30克,铜镀银质。正面主图为沙特尔大教堂侧立面景观,左上为修复时间和该章的发行时间,背面主图为圣母及信徒,周边为发行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12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建筑,于1194年毁于火灾,当地居民不分尊卑一起努力重建,此时教堂整体的风格转向了哥特式,而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左右相望,饶有趣味。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突如其来的灾难,它仍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4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修复后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b></p><p class="ql-block"><b>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体现了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的辉煌成就。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9、罗马尼亚王国于1886年发行的库尔泰亚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8.00毫米,重99.60克,铜质。正面主图为库尔泰亚大教堂景观及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背面为时任国王卡罗尔一世与王后伊丽莎白双人头像。</b></p> <p class="ql-block"><b> 10、欧洲教堂系列1848年科隆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50毫米,千86.50克,红铜质。正面为科隆大教堂的正立面图,背面为大教堂的侧立面图。比利时雕刻家雅克·维纳雕刻。与以下两枚组成套章,由于该套章的发行时间不同,因此背面图案亦不同。</b></p> <h3><b>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b></h3> <p class="ql-block"><b> 11、欧洲教堂系列1852年科隆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00毫米,重88.90克,红铜质。该章与褚宁老师《教堂系列》一文中的科隆大教堂纪念章为同一枚,正背面分别为科隆大教堂的不同侧面图和文字介绍。</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12、欧洲教堂系列1851年科隆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00毫米,重94.70克,红铜质。该章与前两品正背文字布局不同,为科隆大教堂纪念章的另一版别。</b></p> <p class="ql-block"><b> 13、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于1867年为纪念科隆大教堂修缮25周年而发行的铜章(下图)。直径70.00毫米,重170.00克。正面为科隆大教堂及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背面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1840-1861年在位)与普鲁士时任国王威廉一世(1861-1888年在位)的双人侧面头像。</b></p> <p class="ql-block"><b> 14、德意志帝国于1880年为纪念科隆大教堂全部竣工而发行的鎏金纪念章(下图)。直径50.00毫米,重63.50克。正面为科隆大教堂侧立面图及发行背景和修善完成时间,背面为圣母玛利亚与天主教诸神像。</b></p> <p class="ql-block"><b> 15、德意志帝国于1880年为纪念科隆大教堂全部竣工而发行的铜章(下图)。直径50.00毫米,重58.40克,铜质。正面图文与前品相同。</b></p> <p class="ql-block"><b> 16、德国1928年发行的科隆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36.00毫米,重24.85克,银质。正面为科隆大教堂正立面景观和建造时间,背面为科隆大教堂的设计者格哈德工作时图像。</b></p> <p class="ql-block"><b> 格哈德是科隆大教堂的总设计师。格哈德所设计的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是东方三贤士安息的地方,也是数千朝圣者的朝拜之地。在格哈德的指挥下,仅在采石场就有超过250名工人,他们大部分是临时工、非技术工人和穷人,每块石头都要经过检查、批准,并注上标记备用。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248年始建,1880年完工,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教堂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教堂的两个尖顶高达157米,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教堂内还藏有众多珍贵文物和艺术精品。科隆大教堂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17、德国1928年发行的科隆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36.00毫米,重22.60克,铜质。正面主图为科隆大教堂正立面景观图,并刊教堂名称和建造时间及该章的发行时间。背面为科隆大教堂总设计师格哈德工作时图片,周边为格哈德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18、德意志1866年发行的美因茨圣玛尔定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00毫米,重89.60克。正面为大教堂正立面景观,背面为教堂内部大厅透视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美因茨大教堂美因茨大教堂(德语:Mainzer Dom)又称美因茨圣玛尔定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美因茨,是天主教美因茨教区的主教座堂,主保圣人是都尔的玛尔定。大教堂具有历史以及艺术上的双重重要意义,是基督教信仰在欧洲产生的杰作。</b></p><p class="ql-block"><b> 美因茨大教堂自公元975年起,始终按计划兴建,虽然历经多次风格变迁,只是去增建新的部分,几乎没有改动原有部分。最近的两次改建发生在1828年以及1879年。1828年为在1793年的大火中严重受损的八边形十字中心塔加固了结构,增加了白铁制成的支撑。1868年管委会裁定,哥特风格的塔身以及罗曼建筑时期修建的下层基础已经不再稳固,为了不影响教堂的其他部分,必须拆除。1879年重新设计建造了高塔。</b></p> <p class="ql-block"><b> 19、德国萨克森于1885年发行的圣多马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42.40毫米,重30.3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圣多马教堂侧立面景观,周边为采用花体德文书写的教堂名称和发行时间,背面为花体德文发行背景。</b></p><p class="ql-block"><b> 由于该章铭文采用花体写法,在增加了美观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解读难度,译文可能存在谬误。欢迎文字专家予以纠正!在此表示感谢!</b></p> <p class="ql-block"><b> 圣多马教堂坐落于德国的莱比锡,是一座路德会教堂,其最著名之处是约翰•塞巴斯蒂安•-长期担任这座教堂的唱诗班指挥,并且其遗体也安葬于此。</b></p><p class="ql-block"><b> 圣多马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世纪,在1492-1496年间,教堂为晚期哥特式建筑,1539年五旬节主日之时,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在此讲道。在此后的800多年里,圣多马教堂一直位于此,迎接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教堂的钟楼最开始建造于1537年,之后于1702年重建,目前的高度可达68米,在钟楼上有4个大钟,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可达2.04米,重约5200千克,只在重大的日子才会敲响。</b></p><p class="ql-block"><b> 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自1723年至1750年一直担任圣多马教堂唱诗班指挥,在教堂中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为了纪念他为教堂做出的贡献,1908年,教会在教堂一侧竖起了约翰的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20、德意志邦联符腾堡王国于1869年发行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2泰勒银币(下图)。直径41.00毫米,重37.12克。正面为国王卡尔一世(1864-1891年在位)的侧面头像,背面为大教堂正面景观和发行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乌尔姆市(Ulm)。乌尔姆(Ulm)位于德国南部,一座11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布局围绕着市中心的乌尔姆敏斯特教堂(Ulm Minster)展开。 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度为世界第一。这座砖石结构的教堂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近600年人世沧桑.凝结了数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b></p><p class="ql-block"><b> 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塔高161.60米,长126米,宽52米,共有三座塔楼。东侧双塔并立,西侧教堂主塔高耸入云,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钟楼,十分壮观。乌尔姆建造一座大教堂的计划始于1377年,同年6月30日埋下基石。1392─1419年当地建筑师恩辛格(UlrichEnsinger)主持建造砖石架构的教堂主,设计高度156米,但经过恩辛格及其儿孙三代人接力赛的努力,仍未能实现设计者的愿望。后期经多次修善最后塔高增至161.60米。</b></p> <p class="ql-block"><b> 21、德意志符腾堡1923年发行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41.00毫米,重33.50克,红铜质。正面为大教堂的正立面图及最后一次修善时间,背面为大教堂的侧立面图及该章的发行时间和发行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22、德意志邦联1849年发行的圣佩特里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44.00毫米,重51.2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圣佩特里大教堂外部景观,周边为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背面为大教堂内部大厅透视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座落于德国汉堡市中心的圣佩特里教堂史建于1220年,是汉堡市最为古老的巴黎风格教堂。在1842年的汉堡大火中,老教堂付之一炬,而重建后的圣佩特里教堂,秉承了当时流行的科特式建筑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23、 德国1861年发行的班贝格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60毫米,重85.7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大教堂的正立面景观图,背面为教堂内厅透视效果图及发行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班贝格主教座堂(Bamberger Dom St. Peter und St. Georg)是天主教班贝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班贝格,创建于1004年。由亨利二世皇帝创建,1012年5月6日祝圣,曾烧毁过2次,教堂完成于13世纪,为罗曼式建筑,有4座庄严的塔楼。教堂长94米,宽28米,高26米,钟楼高81米。</b></p> <p class="ql-block"><b> 24、德国1957年发行的弗莱堡大学建校500周年纪念章(下图)。直50.00毫米,重48.20克,银质。正面主图为座落在弗莱堡大学校区的弗莱堡大教堂,周边为采用哥特体书写的发行背景,教堂左右分别为弗莱堡大学的建校时间和该章的发行时间,背面主图为1452年开始使用的弗莱堡大学校徽,校徽正中为端坐在耶路撒冷圣殿的耶稣像。</b></p> <p class="ql-block"><b> 弗莱堡大教堂,哥特时期的建筑。地处南德巴登-符滕堡州的弗赖堡大学校区,成立于1340年,是哥特时期(1200~1500年)欧洲最精美也是最有魅力的建筑之一,它与科隆的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400年)都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整体直线向上,塔尖直指苍穹,给人一种要摆脱尘世一切重负的冲击;建筑外表华丽、线条曲折多变、光线明暗分明的装饰风格,让人更有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25、梵蒂冈教皇国于1854年发行的教皇庇护九世和圣彼得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82.00毫米,重261.60克,青铜质。正面为圣彼得大教堂内部大厅景观图及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背面为教皇庇护九世(1846---1878年在位)的侧面半身像。</b></p> <p class="ql-block"><b> 圣彼得大教堂,亦称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梵蒂冈大殿。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六万人。教堂中央大厅直径42米,穹顶高138米。圣彼得大教堂被视为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如: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教堂内保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壁画与雕刻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26、</b><b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42, 255, 241); color:rgb(25, 25, 25);">梵蒂冈教皇国于1925年为纪念恢复教皇国一百一十周年而发行的合金纪念章(下图)。直径100毫米,重105.00克。正面中心为教皇庇护十一世侧面头像,周边为四座著名教堂建筑及发行时间,背面为祭拜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27、比利时于1855年发行的意大利比萨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00毫米,重:89.00克,青铜质。正面为比萨大教堂侧立面景观,背面为教堂内大厅透视效果图。</b></p> <h3><b>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著名的比萨斜塔遥相呼应,为意大利重要的旅游圣地。</b></h3><h3><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28、比利时王国于1846年为纪念通厄伦地区圣母教堂修复并投入使用而发行的纪念章(下图)。直径50.00毫米,重50.00克,材质为红铜。正面为圣母教堂(长方形会堂)侧立面图及教堂历史延革简历和发行背景,背面为教堂内部透视效果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正面译文:比利时通厄伦长方形会堂。外圈:以土木为基础的兴建,后被匈奴人毁坏。内圈:查理曼大帝于799年重新修建,教皇利奥三世804年5月9日到访。中圈:1240年进行修缮重建,1846年重新投入使用。底部文字:圣母教堂,通厄伦地区。</b></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比利时通厄伦地区长方形会堂(Tongeren Basilica),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母教堂,最初建成于十三世纪。教堂中殿、十字型翼部和侧面的小礼拜堂扩建于十四至十五世纪。教堂内陈列有1475年建立的通厄伦圣母圣殿,还有17世纪祭坛装饰品和基督雕像。教堂于1846年修复并投入使用。比利时专门发行了纪念章以资纪念。</b></h3><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29、比利时王国于1854年发行的拉肯圣母大教堂奠基纪念章(下图)。直径75.00毫米,重196.60克。正面为拉肯圣母大教堂立面图及发行时间,背面为发行背景。</b></p> <p><b> 拉肯圣母教堂(法语:Église Notre-Dame de Laeken,荷兰语:Onze-Lieve-Vrouwekerk van Laken),是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拉肯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外观为新哥特式建筑。该教堂1854年始建,1865年竣工。设计者是Joseph Poelaert,他的另一著名作品是布鲁塞尔法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45, 231, 202); color:rgb(25, 25, 25);"> 30、比利时王国于1875年为纪念拉肯圣母大教堂落成而发的纪念章(下图)。直径75.00毫米,重226.30克,红铜质。正面为玛丽·路易丝王后头像,背面为拉肯圣母大教堂立面图及发行背景。该教堂为国王利奥波德一世与王后玛丽·路易丝而建,这里安放着利奥波德一世与玛丽·路易丝的遗体。</b></p> <p class="ql-block"><b> 31、比利时于1928年发行的安特卫普圣母院大教堂落成450周年纪念章(下图)。直径42.00毫米,重35.0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大教堂的立面景观,背面主图为圣母玛利亚立像,周边为发行背景和大教堂落成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32、比利时1862年发行的法国卡昂男子修道院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9.50毫米,重87.1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教堂立面景观,背面为教堂内部大厅透视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卡昂男子修道院(法语:Abbaye aux Hommes),是法国诺曼底区卡昂市的修道院教堂,现已废用。建以献予圣斯德望,男子修道院与相邻的女子修道院被视为诺曼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罗曼式建筑。男子修道院与诺曼底一带的其他大型修道院相同,皆隶属于本笃会。兰弗朗克在担任坎特伯里大主教前,曾任该男子修道院院长。</b></p> <p class="ql-block"><b> 33、比利时王国于1862年发行的圣若瑟大教堂奠基纪念章(下图)。直径68.00毫米,重155.3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座落在布鲁塞尔的圣若瑟大教堂正立面景观。正面外环铭文: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统治下的1862年4月6日,红衣主教斯戴克斯和梅赫伦大主教为教堂奠基,背面为教堂建设的施工和赞助单位名单。</b></p><p class="ql-block"><b> 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谭天老师提供的详细翻译和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34、比利时1845年发行的伊珀尔圣马丁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0.00毫米,重49.7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伊珀尔圣马丁大教堂侧面景观,上部为大教堂名称,下边为该章的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比利时伊珀尔圣马丁大教堂建成于14世纪,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教堂完全按照最初的样子重建,教堂的尖顶比原来的高一些,目前教堂最高处为102米。在教堂中能看到一战时期遭到破坏的教堂的残骸,这些残骸似乎在告诫人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b></p> <p class="ql-block"><b> 35、比利时1852年发行的列日圣保罗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74.50毫米,重182.6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列日圣保罗大教堂内部祷告大厅透视效果景观,周边为大教堂简介,背面主图为列日教区主教范博梅尔侧面头像,周边为范博梅尔生评简介及发行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如果你在寻觅他的纪念碑,只需要看看周围)。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的宗教中心,建筑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17世纪末建成。教堂是文艺复兴风格,覆有巨大穹顶,高约111米,宽约74米,纵深约157米,穹顶直径达34米。这座宏伟建筑设计优幽完美,内部静谧安详,是建筑大师莱恩最优秀的作品。塔顶是眺望伦敦市区的绝佳地点。1981年举行过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大典。</b></p> <p class="ql-block"><b> 36、苏联于1989年发行的俄罗斯正教尊位排列确立四百周年纪念章(下图)。直径65毫米,重17.50克,红铜质。正面为位于莫斯科的正教总会大教堂等建筑群,背面为正教牧首和众教徒及正教排列确立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俄罗斯正教会,1589年取得正教传统尊位第五的位居。以后在北美、芬兰、日本、朝鲜和中国相继建立隶属其管辖的教会和教区。俄罗斯正教实行牧首制,总会设在莫斯科。崇拜礼文使用教会斯拉夫语。</b></p> <p class="ql-block"><b> 37、俄罗斯帝国于1858年为纪念圣彼得堡圣以撒大教堂落成而发行的纪念章(下图)。直径80.00毫米,重178.40克,红铜质。正面中心图案为座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城圣彼得堡广场上的圣以撒大教堂,周边为古俄文(汉译):“圣彼得堡圣以撒大教堂”,下部为建造时间和落成时间,也是该章的发行时间。背面为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六位沙皇,他们分别是:(中间)彼得大帝、(右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左上)保罗一世、(左下)亚历山大一世、(右下)尼古拉一世和(正下)时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b></p> <h3><b> 圣以撒大教堂,为圣彼得堡城最大的东正教堂,高达到101.5米,是以彼得大帝的主保护圣人 - 达尔玛蒂亚的圣以撒命名的,始建于1818年,前后共用了40年时间,于1858年建成。是由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建造的,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是根据法国建筑家奥古斯特·蒙特费兰德的设计方案修改后建造的。蒙特费兰德亲自监造了这座建筑,1858年建成时,这位建筑师也离开了人世。十月革命之后,由于它是皇权的象征,停止了宗教活动,一度被废弃,后改作宗教史及无神论博物馆。苏联解体后,圣以撒大教堂恢复了礼拜。</b></h3> <p class="ql-block"><b> 38、俄罗斯帝国1883年发行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献堂庆典纪念章(下图)。直径77.00毫米,重236.00克,红铜质。该章正面主图为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正立面图,周边为发行背景,背面为自该教堂立项到献堂期间四位沙皇的头像(左上: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在位 右上: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 右下: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 左下: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年在位),头像中间为立项、奠基、落成和献堂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1812年立项,为抗法战争胜利而建的,1831年完成设计,1839年奠基,1881年落成、1883年献堂庆典。宫廷为此发行纪念章以资纪念。1931年被前苏联政府下令炸毁,2000年8月完成重建,并对外开放。室内的壁画与圣像经过重新雕琢和装潢,承现出壮阔的空间感。庄严的壁画和圣像描述着拿破仑战役和东正教的胜利。该教堂是莫斯科最大的教堂,有5个镀金的葱头状圆顶,中央圆顶高102米。</b></p> <p class="ql-block"><b> 39、俄罗斯帝国发行的圣彼得堡救世主变形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36.80毫米,重30.80克(厚重型),红铜质。正面环铭汉译:圣彼得堡的救世主变形大教堂,也叫耶稣显圣大教堂,是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在军队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夺权后于1745年建成的。背面的图画是耶稣显圣节的故事:“据《马太福音》第17章载,耶稣带领彼得、雅各和约翰到高山祈祷时变了相貌: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和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画面左边是彼得、雅各和约翰,右边是变形的耶稣。背面环铭大意:在以利亚和摩西的信仰陪伴下,受耶稣的解救洗礼。</b></p><p class="ql-block"><b> 该章的发行时间应为教堂落成的1745年或稍晚时间,为我的教堂主题币章收藏再添新成员。感谢国博青年馆员提供的详细翻译和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圣彼得堡救世主变形大教堂(собор Преображения Господня всей гвардии),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东正教教堂。现存的教堂出自俄罗斯帝国建筑派代表瓦西里·斯塔索夫的手笔,属于典型的古典帝国建筑。为纪念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修建了这座教堂,建筑师是米哈伊尔·泽姆佐夫。1743年6月9日举行了奠基仪式,但泽姆佐夫没能完成这个项目就去世了,随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师彼特罗·特列吉尼接手建造,直到1745年才完工,女皇出席了教堂的首次受洗典礼。1796年沙皇保罗一世在位期间,教堂获得了“禁卫军大教堂собор всей гвардии”的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40、俄罗斯帝国1883 年 5 月 15 日,为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加冕而发行的纪念章。直径 31.10毫米,重10.10克,铜镍合金。正面主图为圣母升天大教堂景观,上部铭文“«ВОЗЛОЖИ НА ГЛАВУ ЕГО ВЕНЕЦ ОТ КАМЕНЕ ЧЕСТНА»”为教会斯拉夫语:“将一顶来自诚实的石头的王冠戴在他的头上”是诗篇的间接引用,翻译成俄语:“将宝石冠冕戴在他的头上”。背面主图圣母抱童图(即圣母玛丽娅和基督耶稣)。</b></p><p class="ql-block"><b> 由于该章采用古斯拉夫语,翻译难度很大,感谢国博的青年馆员及同事和朋友提供的帮助。该章应为试铸样章,椭圆部分为章,外沿部分应为未剪边。是否有原章存世尚不得而知。为我的《币章上的教堂》主题收藏增添了重要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俄罗斯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克里姆林宫中心,曾经是俄罗斯的国教大教堂,历代沙皇都在这里举行加冕礼。最初由伊凡·卡利塔大公建造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在1474年的地震中被毁后,1479年又由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费奥活凡特设计重建。它以当时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为模本建设而成</b></p><p class="ql-block"><b> 圣母升天大教堂(俄语: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Uspensky sobor)是一座东正教教堂,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大教堂广场的北侧,一条窄巷将其与北面的牧首宫及十二使徒教堂分隔开。西南面是伊凡大帝钟楼。在教堂的西南,也有一个狭窄的通道,隔开了多棱宫。大教堂被视为莫斯科大公国的母堂。教堂是在1475年至147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委托意大利建筑师菲奥拉万蒂所建。从1547年到1896年,俄国历代君主加冕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此外,俄罗斯正教会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41、苏联1990年发行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纪念币(下图)。直径35.00毫米,重19.80克,铜镍合金,面值5卢布。正面为苏联国徽、国名及发行时间和币值。背面主图为圣母升天大教堂侧立面景观,周围为大教堂名称等发行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42、瑞士1877年发行的拉绍德封独立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50.00毫米,重59.5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拉绍德封独立教堂外部景观,周边为法文发行背景,背面主题为教堂内收藏的宝典。</b></p> <p class="ql-block"><b> 43、英国于1823年发行的圣.乔治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64.00毫米,重90.70克,红铜质。正面为圣.乔治大教堂尖塔部分景观及教堂名称和大面积留白,背面为该教堂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圣.乔治教堂在 温莎城堡西区中部,始建于1475年,是一座当时盛行的哥特式垂直建筑,其建筑艺术成就在英国仅次于伦敦市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自18世纪以来,英国历代君主死后都埋葬在这里,还有许多王后、王子和其他王室成员。该教堂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44、英国于1841年发行的伍斯特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60.80毫米,厚:6.28毫米,重:116.20克,铜质厚重型。铜章正面为英国伍斯特大教堂侧立面透视图,主图下为英语铭文WORCESTER CATHEDRAL(教堂名称),背面为教堂内部正厅透视图。</b></p> <h3><b> 伍斯特大教堂(英语:Worcester Cathedral)是联合王国英格兰伍斯特郡的一座教堂。在英格兰宗教改革之前,它被称为伍斯特修道院。伍斯特大教堂位于英格兰伍斯特郡,是一座英国圣公会的教堂。教堂始建于公元680年,当时是一座修道院。现在的教堂则建设于 1084年至1504年期间。伍斯特大教堂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十分精细,其中又以中央的尖塔最为著名。</b></h3> <p class="ql-block"><b> 45、英国十九世纪中叶发行的约克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60.00毫米,重140.0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约克大教堂侧立面图,背面为教堂内大厅透视图及穹顶。</b></p> <h3><b> 英国约克大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当时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后来在内战中被战火摧毁。1066年,诺曼人攻占了约克,1080年建造了第一座诺曼式的教堂,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个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来到约克,一定不能错过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约克大教堂是英国最大,同时也是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公元1220年开始兴建,并于公元1470年代完工。1984年约克大教堂部分建筑遭大火焚毁,破坏严重,现已修复。</b></h3> <p class="ql-block"><b> 46、英国于1887年发行的特鲁罗大教堂铜章(下图)。 直径45毫米,重量为43.4g克,红铜质。正面为特鲁罗大教堂全景图,背面为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b></p> <p><b> 特鲁罗大教堂(英语:Truro Cathedral),是位于英国康沃尔郡城市特鲁罗的一座英格兰教会教堂。这座教堂修建于19世纪时期,当时正值哥特式建筑流行期。特鲁罗大教座堂,是英国三个仅有的拥有三个尖顶的主教座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47、英国王室于1872年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王储久病康复盛典纪念章(下图)。直径76.00毫米,重246.00克,红铜质。正面为女王维多利亚与王储爱德华接受女神祈福图,背面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康复庆典现场。</b></p><p class="ql-block"> </p> <p><b>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3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里面还有一所具有不凡地位的法学院,位于教堂区内的圣保罗十字学院是伦敦的首届“议会”所在地。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的宗教中心,建筑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17世纪末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48、英国1897年发行的圣加布里埃尔大教堂纪念章。78.00毫米,重227.00克,青铜黑漆古包浆。正面主图为圣加布里埃尔教堂侧立面景观,边铭大教堂名称,下部小字为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背面主图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侧面头像,并刊女王称号。该章体量厚重硕大,制作精致,正背面主图为45度逆转,尚属初见。</b></p> <p class="ql-block"><b> 49、意大利1897年科托纳圣马尔基利塔大教堂圣母报喜银章(下图)。直径39.00毫米,重24.10克,银质。正面主图为圣马尔基利塔大教堂立面景观,周边为教堂名称和发行时间,背面主图为圣母报喜图。</b></p> <p class="ql-block"><b> 50、意大利发行的米兰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直径47.00毫米,重53.90克,铜镀金质。正面主图为米兰大教堂的外部景观,下部空白处应该为后期加字而留白,背面为教堂内部大厅的透视效果。 该章没有注明发行时间,根据形制和包浆判断,应该为十九世纪末发行。</b></p> <p class="ql-block"><b> 米兰大教堂(DuomodiMilan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米兰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b></p><p class="ql-block"><b>于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最高的哥特式塔尖上的LaMadonnina(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由GiuseppePerego建造,是米兰市的象征。整个教堂1965年完工,历时五个世纪。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51、奥地利1950年发行的史蒂芬大教堂纪念章(下图)。矩形40×70毫米,重50.20克,合金质。正面主图为史蒂芬大教堂侧立面景观,下沿为教堂名称,背面为发行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史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市的标志建筑,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史蒂芬大教堂庆贺了它八百年诞辰的纪念。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继乌尔姆教堂和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尖塔。</b></p><p class="ql-block"><b> 史蒂芬大教堂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十二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对罗马风格的模仿)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後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b></p> <p class="ql-block"><b> 52、威尼斯共和国救主堂奠基周年纪念章(下图)。威尼斯共和国,意大利北部城市共和国。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始建于公元687年,1797年为拿破仑·波拿巴所灭。统治中心在威尼斯。威尼斯原为一渔村,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从事东西方中转贸易,故5~7世纪时受匈人和伦巴德人侵扰的内陆居民纷纷迁移此地。687年产生第一任总督,建立共和国。建国初期隶属于东罗马帝国。10世纪末获独立,成为富庶的商业国,它协助拜占廷击退诺曼人的进攻,于1082年获准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建立商站免税行商。十字军东侵期间,威尼斯巩固了在东方和爱琴沿岸的地位,并乘机吞并拜占廷的大片领土,包括克里特岛、伯罗奔尼撒西南部及爱琴海上的许多岛屿。1363~1368年,平定了克里特岛上的圣提多起义,强化了对克里特的控制。1298~1382年,同热那亚共和国间连续进行四次海战,击败这一贸易竞争对手,成为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强国,进入全盛时期。15世纪末,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遭到惨重打击。16世纪初,威尼斯被西班牙、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同教皇所结成的同盟击败,领土日蹙。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同威尼斯进行了延续二百余年的海战,威尼斯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殖民地丧失殆尽。1797年法国同奥地利争夺意大利的战争,给威尼斯最后致命的一击,拿破仑·波拿巴灭威尼斯后,根据《坎波福尔米奥和约》,将其割让给奥地利,从而结束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b></p><p class="ql-block"><b> 威尼斯共和国救主堂奠基周年纪念章(下图)。直径52.30毫米,重62.30克,红铜质。正面主图为威尼斯救主堂正面立体景观,周边环铭:Terzo Anniversario Secolare Della Fondazione Del Tempio大意为:圣殿奠基的周年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1575年,一场可怕的大瘟疫席卷了威尼斯共和国,夺去了威尼斯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翌年9月4日,元老院授意建造一座尊崇拯救万民的救世主教堂,目的是感恩救世主耶稣解除了威尼斯的瘟疫之灾。这座教堂是座还愿堂,其建筑款项来自公众募捐,选址在朱代卡岛。 </b></p><p class="ql-block"><b> 这座教堂拥有辉煌的白色石块和高贵对称结构,在周围低矮的建筑映衬下显得熠熠生辉。其建筑师就是十年前修建圣乔治·马焦雷敎堂获得空前成功的安德烈亚·帕拉第奥。教堂内部层次清晰,所有永久性的基本建筑要素均被清楚界定,所有单独建筑要素的比例彼此平衡。这就是典型的帕拉迪奥式的建筑风格。威尼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救世主节,每年7月的第三个周六,在威尼斯运河内会出现一座临时搭建的浮桥。从这座浮桥上就可以从主岛步行到运河对面的朱代卡岛。此岛上的救主堂就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威尼斯人会在这个周末通过这座浮桥前往救主堂祈福,庆祝战胜了那场可怕的瘟疫。这个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今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教堂的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哥特式风格</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哥特(Gothic),原指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同时,哥特也是一种艺术风格,主要特征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给人以深不可测的感觉。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装扮、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罗马式风格</b></p><p class="ql-block"><b>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巴洛克式风格</b></p><p class="ql-block"><b>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拜占庭式风格</b></p><p class="ql-block"><b> 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俄罗斯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东正教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宗教,信仰该教的主要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东正教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在东正教教堂的屋顶上通常都能找到一个或更多的炮塔(圆形的或坡度陡峭的高尖屋顶)。在炮塔的顶部有洋葱形状的圆屋顶,这是俄国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征。这个形状提醒着信徒们蜡烛的火焰,而这火焰会燃烧到天堂。东正教的教堂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意义,而每间教堂一般都只采用一种形状。最常用的是椭圆形或矩形,模仿船的形状。在熟练的舵手的引领下,船把人们从风大浪急的海面送到平静的港湾,那么教堂则在上帝的引领下,带领人们平安地越过骚乱的罪恶与冲突的海面到达天堂和平的港口。教堂也经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状来宣示人们因为信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得到解救,信徒们已经准备好了为救世主承受任何事情。东正教教堂罗马的与俄罗斯的各有特色。相同的是东正教教堂的葱头圆顶。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我的自我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我不是文化学者,也不是历史学家,没有从事过文化工作的经历,也没有系统的学过历史。我只是一个出身贫寒起点较低却读了几年军校又当了二十多年兵酷爱收藏研究世界各国早期硬币和纪念章的基本建设工作者。我是亿万农村孩子中的幸运者,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和培养我成长的部队,更感谢那个不靠背景不送重礼努力即可前行的年代。艰苦的童年和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我“特别能吃苦和特别能战斗”的军人特质。为人真诚、爱憎分明、生活俭朴、工作踏实、业余爱好异常执着是部队首长对我的评价。我酷爱世界各国早期币章,正如我无限热爱我的祖国和我的事业一样,不仅因为它们是财富,更喜欢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不掺杂政治立场,更没有褒贬之分,就币论币、就章论章。为了让自己的藏品有个更好的归宿,我已将自己的部分藏品940枚世界早期君王主题系列币章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回报祖国厚爱,丰富国家馆藏。</b></p><p class="ql-block"><b> 我写的短文不是论文,更算不上学术文章,无意与任何观点争辩,只想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缓解一下工作压力,给自己的藏品编个《目录》加个注释,让更多的国人通过钱币和纪念章了解世界,使我的藏品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同时也能弥补一下自己原本不足的知识储备。四十多年来,我收藏的世界多国早期硬币和纪念章,数量过万,时间跨度两千余年。其中《世界君王主题系列币章》(已捐赠国家博物馆)、《王室伉俪主题系列币章》、《世博会主题系列币章》、《奥运会主题系列币章》、《古建筑主题系列币章》、《铁路建设主题系列币章》、《高等学府主题系列币章》、《维多利亚女王主题系列币章》和《世界早期同主题币章组合系列》已初具规模。</b></p><p class="ql-block"><b> 在我收藏的世界早期币章中,多国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翻译解读难度不言而喻,尽管有夫人的帮助和多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和把关及多次修改,谬误也在所难免,不敢轻易付梓成书。敬请过目的老师斧正,在文后给我留笔,我将虚心接受并由衷感谢。文中所用图片实物,均为我自己的藏品,不设版权保护,支持泉友章友善意用图。文中引用泉界泰斗和学者的观点,不针对任何理论和任何人,如与圈内哪位老师的观点不同,敬请海涵。</b></p><p class="ql-block"><b> 我的主业基本建设是我非常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更是我安身立命和支撑业余爱好的基础。而我的业余爱好则让我终身受益。多年来,是业余爱好让我在工作中受伤后重新站起来并重返工作岗位;是业余爱好让我在如此浮躁的世界里保持静观万物尽情领略大自然;是业余爱好伴我度过无数个漫长的夜驱赶繁重工作带来的疲惫和烦恼;是业余爱好让我努力工作、博览群书、眼界开阔、广交朋友、生活充实、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我虽已办理退休手续并退出管理岗位,但依然坚持退而不休,作自己喜欢的建筑专业,充实研究自己的藏品。为事业我可以鞠躬尽瘁,为业余爱好我也可以尽其所能。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告诉我,笃定方向,砥砺前行,即使达不到巅峰,沿途也会收获满满。贵在坚持,永不放弃。</b></p><p class="ql-block"><b> 一枚看似不起眼的币章,可能来自千年以前,又将传至千年以后,我在它的生命时空里只是瞬间的过客,我庆幸曾经与它们相伴。生命很短世界却很大,我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更没有走遍天下的资本,只有站的更高方能看的更远,而我的业余爱好正是我登高远眺的云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