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秋天,美的时间特别长。</h3><h3>已经是12月了,除了象征性刮过几阵北风吹落片片树叶,天气没冷下来,城市里山野中,黄的金黄,红的深红,依然是秋色如锦意正浓。</h3><h3> 学校组织的教职员旅行,这次放在了岐阜県的岐阜市。号称是日本的“肚脐”-中心腹地的岐阜,同时也是48个都道府県中5个不靠海的県份之一。不靠海有山!且不说世界文化遗产的白川鄉合掌村如明珠般藏在深山,便是这岐阜市,背靠“金華山”,山上有座高高耸立的“岐阜城”,脚下長良川环拥着一马平川,也就够有气势的了。</h3><h3>我们在满天阴云下登山归来,甫进客房,忽然窗外鲜亮异常。赶扑窗边,只见挣出层云的夕阳余晖正洒向山头,一片金色光華!急抢下,并以为题头。</h3> <h3>1,策划</h3><h3>说是“教职员旅行”,因为有人白天工作,所以其实不过是晚上大家到宾馆一聚一饮,一浴一寝,次日各自解散,岂有他哉?若欲不虚此行,好吧,只能自己另做企画了。</h3><h3>我所属的学部一共十二员大将,只有三个老师报名参加,却巧巧的三人三国籍:中、日、澳。和日本老师一商量,她很赞成我登山🧗♀️的建议,并且委托我全权策划。这金華山,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开车经过无数次,每每为其雄姿,特别是矗立山顶的城堡🏯所吸引,却始终没有去过。今日将宿其脚下,焉得不登他一回?</h3><h3>岐阜多高山⛰️不仅“日本三大靈山”(富士山、白山、御嶽山)它一県占了俩,且素有“北阿尔卑斯山”之称的穗高岳、槍岳等三千米以上高峰,也全在其境内。相比之下,金華山显得小区区:高度342米,还不如我们南京的紫金山(448米)。不过,对我这样久不登山的人,这高度正好小试牛刀,况且,金華山还有很多来历呢(此为后话)。</h3><h3>小小一座金華山,一查才发现,居然有十条登山道!长短不一,险坦迥异。比来比去我挑中了一条“瞑想小径”。不为别的,据说在这条小路上,能看到世界文豪莎士比亚、鲁迅等的名言!鲁迅!莎士比亚!就冲着人家这排列组合,我也就别无选择啦。那位日本老师,是英国文学专业的,也很满意。一个中国文学,一个英国文学,携手登山,寻找我们的鲁迅、莎士比亚去!</h3> <h3>这是个什么店?</h3><h3>别说中国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便是如今的日本人,怕也云里雾里吧?</h3> <h3>雅!就一个字👌</h3><h3>“萬松舘”。</h3> <h3>上山途中,看到这么一个美丽的三重塔!</h3><h3>热心为我们导向的义工介绍说,这是大正天皇“御大典”时所建,用的是废弃了的長良川橋的木材(想象一下,那些原来建桥的木材该有多棒啊!)。</h3><h3>大正天皇,我知道是昭和天皇的父亲,在位只有短短15年,既不如其父明治天皇(45年),更远不如其子昭和天皇(64年)(郁达夫就是大正时期赴日本留学,几乎纵贯整个大正期)。但我还知道,这短短15年,留下一个令后世难忘的名词:“大正民主主义”。第一次全国普(遍)选(举)的实行,争取民众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的运动风起云涌,呼吁对外停止派兵,对内提倡男女平等、消除部落差别......。与辛亥革命始于同一年的大正,当中华大地仍然是军阀混战兵火连天时,人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虽然,这些不见得是大正天皇的功劳,更虽然,其不肖之子背道而驰后来将日本拖进一个可怕疯狂的年代。</h3><h3>“大正”由来,出自中国的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之道,岂可违?</h3> <h3>地球皱褶</h3><h3>爬到山上后看到解说牌,说这金華山,是2.5亿年前南半球的海底岩层!简直难以置信!面对厚重岩壁,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刺激!</h3> <h3>2,登山</h3><h3>这就是我选择的登山路线入口。“瞑想小径”</h3> <h3>在小径上攀着,却不敢做“瞑想”状😄<br></h3> <h3>发现第一块名言牌。</h3><h3>(德国)席勒:你的命运之星,就在你自己心中。</h3> <h3>(法国)帕斯卡: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h3> <p class="ql-block">鲁迅:世上本没有路</p><p class="ql-block">(咱们鲁迅先生的经典名句海的去了,怎么就选了这一句还半不拉拉的?再一想,高👍</p><p class="ql-block">注: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中很早就收有《故鄉》,日本人大多知其概略。没准国语老师来劲把小说结尾分析得淋漓尽致学生大概终生难忘也未可知)</p> <h3>一个颇有来历的旧神社遗址</h3><h3>烧不去的,只有石头啦……</h3> <h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在心中筑起和平的堡垒</h3><h3><br></h3> <h3>(日本)親鵉:难于得到的启示,而今我领悟了。</h3> <h3>山路渐渐这样了</h3> <h3>(意大利)伽利略:地球依然转动</h3> <h3>登到半山腰,可以俯瞰脚下的城市和远山了。虽然我们不太走运,天阴。</h3><h3>(此片为广角,若横看...)</h3> <h3>第二天的天气,这么漂亮(此片及后几张是我厚着脸皮跟第二天上山的同事讨来,非“原创”呵呵🤭)</h3> <h3>渐入佳境</h3><h3>小径走完,十分失望的是始终未见莎士比亚名言🧐是我们看漏了,还是网页有错?如果有,会选哪一句?To be or not to be?结论,只在想象空间啦……</h3> <h3>巍然耸立的“岐阜城”</h3><h3> 日本各地到处都有这个城那个城的,看得稀松平常了。而这岐阜城,却因战国武将織田信長而独享盛名,小觑不得。</h3><h3>据说这金華山上原来有城,因为地势险要,被诸侯们争来夺去,硝烟不断。直到1567年織田信長在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一举攻下。攻城得胜后,信長以古代中国周文王在岐山平定天下,儒家宗师孔夫子故鄉曲阜,而将此城及山下街区命名为“岐阜”,并从此大展其天下一统之宏图。而这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既是市名,也是“県”(相当于我们的省)名。</h3><h3>说实话,日本中部東海地区三県中,爱知県依仗着一个汽车大市豊田,独占GDP最高県份之鳌头。我们久居富庶的爱知,对近邻岐阜,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侧目而视”(未能免俗啊哈)。谁曾想,人家一个地名竟然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NHK2020年的“大河电视剧”(历史剧)即将开演,题目是“麒麟来哉”(麒麟が来る),拍的就是战国那一段。孔子作春秋,终结于瑞兽麒麟之出。这典故,居然被异国的人们牢牢记住了!!😅🤣</h3><h3>(此城非原造,織田失败后城废。后来再造,毁于大火。又造......)</h3> <h3>一个小小的“御嶽神社”。</h3> <h3>很有来历的“お城時計”(城堡大鍾)</h3><h3>据说这是江户时代前期日本的工匠学习了西方的钟表工艺而加以改进,制造出日本独自的以十二地支为指针的“橹時計”,其精密度达到世界第一!直到明治5年(1872)日本由阴历改为使用阳历后,这种大橹鍾才不再生产了。</h3><h3>细思量,天干地支是我们老祖宗创造,钟表工艺始于西方。这一架古老的大橹鍾,竟也体现了日本这个民族善于“拿来”后的独特创造!</h3><h3>惭愧的是,我这个华夏之后,居然已一口说不出完整的“子丑寅卯了😓</h3><h3><br></h3> <h3>一树红叶下,谈笑着,消受着自己带来的盒饭,不要太美!</h3> <h3>登城</h3> <h3>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h3><h3>天凉好个秋</h3><h3>(由城上俯瞰)</h3> <h3>低洼山谷亦盛秋</h3> <h3>远处的御嶽山、伊吹山山头积雪隐隐</h3><h3>近处長良川蜿蜒曲折</h3> <h3>须晴日 别是另一番风味</h3> <h3>下山时,忽见此门。猛回首,赫然有字:“天下第一门”!</h3><h3>天下第一??就这??</h3><h3>仔细看了说明才明白,这是为了赞扬織田信長当年(1576年)攻下此山此城后改名“岐阜”(“由必也正名乎”),不仅致力于当地“美濃国”之繁盛,且使用“天下布武”之朱印,由此城迈出统一天下之伟业的第一步。所以建了这么个“冠木门”以示纪念。</h3><h3>四五百年的烽烟,眼前骤起又散去。数英雄论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中外莫能外!</h3> <h3>下山后,是一个极大的“岐阜公園”。</h3><h3>園中有園,一角里有这么个“日中友好公园”。以一己经验,一般“友好”之类好听的名词背后,多半隐藏着不太好的意思。果然,看了园内碑文,二次大战后期日本强征了许多中国劳工从事军事工程建设,总数达四万多人,其中6830个人惨死他乡。岐阜県内那时有中国劳工1689人,其中731人死去(原文:殉难)。为纪念这些抛尸异乡的死者,警示后世,建立了这个公园。</h3><h3>如此说来,也确实是友好啊👬</h3><h3>心下暗自佩服的是,死者那么多,能有这样的统计!而且碑文旁刻着死者名字......</h3> <h3>还有个庭院</h3><h3>这岐阜市和中国的杭州是友好城市(怎么个“拉郎配?两市...?),所以,居然有“三潭印月”。</h3> <h3>在我们住的宾馆里,邂逅这位大咖!</h3><h3>据说年轻时他来过岐阜就下榻此处(当时的宾馆叫“港館”,好土有没有?),小说《篝火》即以此地为背景,且有一段初恋...</h3><h3>仔细看右下方,是作家的自画像!</h3> <h3>3,翌日</h3><h3>天,爽得透透!我和澳大利亚老师决定去逛街—一条古色古香的“川原町”</h3> <h3>岐阜的長良川有个传统节目:鵜飼い。</h3><h3>乘船驶至河中,由渔夫放出鱼鹰(鵜)入河捕鱼,再吐出。黄昏时分人立船头,渔夫、鱼鹰斗得风生水起,在渔火映照下交相生辉,应是十分壮观。</h3><h3>这儿,便是观鵜飼的乘船站。可惜清晨无人,唯有黎明静悄悄。</h3> <h3>她,发现什么了?</h3> <h3>哦,岐阜的传统团扇。</h3> <h3>行吟诗人松尾芭蕉和他题记的“十八楼”</h3> <h3>又见“長櫺窗”,依稀重返大唐!</h3><h3>(多年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有介绍,这种長櫺窗是中国唐代风靡一时的家居模式,后来渐毁渐无,如今唯有在东邻可见了😭虽久居东瀛,每见“長櫺窗”,便心有戚戚焉)</h3><h3><br></h3> <h3>两屋之间</h3> <h3>红色邮筒,绿色洋灯,为古朴街道增添雅趣</h3> <h3>明治三十年(1898)一个借用民家之地开业的最早的银行:“十六银行”。</h3><h3>民家不可辱,民家岂可欺?你善待它,它就与你光耀百年千年;你毁它拆它,无论是银行、是黑心的“不动产”还是政府,最终变成“穷光蛋”的必然是你!</h3> <h3>银行的小二楼,不知啥用场?</h3> <h3>走着走着</h3> <h3>难道,这不是个艺术品?</h3> <h3>看到笑容可掬的睡菩萨,知道这不是日本的……</h3> <h3>就这么静静的,无人打扰,多好!</h3> <h3>这么大的松果!😜</h3> <h3>庚申堂</h3> <h3>堂中供奉的三猴,调皮地说:不看、不听、不说。</h3> <h3>4,再进“岐阜公园”</h3><h3>前一天下山时曾经在此兜了一圈。无奈照片了无生气,心有不甘。于是“二进宫”,果然看起来好多啦!</h3> <h3>一个美丽爱情故事的纪念地💓</h3> <h3>古色古香的“茶屋”</h3> <h3>绕进了“護国神社”</h3> <h3>神社女“宫司”</h3> <h3>“七五三”</h3> <h3>日本的孩子逢七岁、五岁、三岁,家长会十分郑重地带到神社做祈祷,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顺利成长。条件好的还请专业摄影家拍照。</h3><h3>(在日本随便拍人像哪怕是儿童也是侵犯隐私权的!可那妈妈的身姿太美,诱惑难挡。于是退而求其背影🤭)</h3> <h3>碧云天,黄叶地</h3><h3>为谁独立西风里?</h3><h3><br></h3> <h3>“防人羣像”</h3><h3>日语读「さきもり」。于我,又是“初耳”</h3><h3>原来“防人”这名词最早居然出自中国。《大唐六典》中“邊要置防人為鎮守”。这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边关戍兵吗?日本的“飛鳥时代”就有征兵守島之例,“平安时代”遂成律令。防人的命运,正与我们的戍边将士相同,“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虽破终难还。很多防人退役后无人过问,倒毙于返鄉途中。《万葉集》里有“防人歌”,哀叹防人命运和苦苦等待“良人罢远征”的家族的悲伤。</h3><h3>再细看旁边的“鄉国思慕 防人像”碑,才知道这也是“借古讽今”,借古代防人为二战中被迫出征抛尸异国的士兵们诉一曲哀歌啊……</h3> <h3>此处有名曰“かわらけ割り”(土器割り),却不明何意?乞知者告之🙏</h3> <h3>又一发现</h3> <h3>“板垣退助君遭難地”</h3> <h3>只知道日本最后一种100元纸币上是这个人。到底有什么功业却不甚了了,更没听过“遭難”之说。</h3><h3>原来,藩士(高知)出身的板垣退助,明治初期积极投身“自由民權運動”(日文原文),当然招来极大的反对。一次在岐阜演说时,一年轻大汉一面大骂“国贼”一面冲过来行刺。板垣流血倒地,口中犹喃喃低语:吾死、自由亦不死。后来就变成“板垣虽死自由不死”的名言广为流传。所幸那次的“遭難”仅仅是遇刺,性命无碍。行刺凶犯为其人格言行感动,以后反而死心塌地倒戈投入板垣麾下。</h3><h3>(趣事补说。据说当时凶犯持刀冲来,板垣瞬间反应,以平时练就的“吞敵流”之功护住心脏,刀子只刺中腹部。而行刺的年轻人日后在警察审讯时说自己身有疼痛。警察掀开衣服,果然他肋骨处有黑色伤痕!中招者何人也?🤭)</h3> <h3>退几步</h3><h3>一个曾经杀气腾腾生死搏斗的舞台,而今,如此祥和宁静。</h3> <h3>一个西洋式喷水池,将我引出公园😃</h3><h3>在一个日本的城堡(山上)日本的公园(山下),我遇到古代英雄、百余年前的德先生,也撞见了数千年前的漢文英魂。</h3><h3>小子略有所悟,斗胆胡乱识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