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海岸印象(8)第四天印象  越来越像海了

阿钵

<h3><br></h3><h3>徒步莆田海岸第四天 时间&nbsp; 2004.12.12. 行程&nbsp; 北高镇高洋村至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海围垦北高段<br></h3> <h3><br></h3><h3>传统认知中,一闭上眼睛,浮现出的大海具象总是,湛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雪白的浪花……想不到的是,行走海岸线的第四天,竟然在北高境的最后一段岸线,见识到了如此迷人的大海。</h3> <h3><br></h3><h3>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出了兴化湾的内湾,走出了黑黝黝的滩涂地带,进入了兴化湾外湾比较深海域的自然岸线。</h3> <h3><br></h3><h3>自然形态下的岸线行走,自有其独具魅力的精彩。放眼望去,天蓝蓝,海蓝蓝,一派令人心颤的海天一色;天穹无尽,大海无垠,虽穷千里目,却依然一眼望不到边……伴着这样的大海行走,着实让人心旷神怡,着实让人心胸开阔!</h3> <h3><br></h3><h3>岸边景观也一改海堤那般的单一,丰富精彩了许多许多。</h3> <h3><br></h3><h3>岩基的海岸,长年受风浪的冲击侵蚀,雕琢磨淘成了千奇百怪的图案图形,或玲珑剔透,或粗犷雄奇,往往把人带入各种梦幻般的异世界。</h3> <h3><br></h3><h3>红壤土的岸线,最是脆弱,盐水一泡,海浪一冲,总是一层一层的剥落崩塌。如此往复循环,长年累月,一个个小澳口,就这样在时间和海浪的催生下渐渐形成;一个个小澳口,就这样在时间和海浪的催生下渐渐归拼成了一个个大澳口。</h3> <h3><br></h3><h3>风化石的海岸,由于立面硬度的差异不同,对风浪冲击的耐受力自然也明显不同。由此,被海水侵蚀淘磨出的一块块礁石,仿如一座座神态各异的巨石雕塑,不由得不让人从心底里真诚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br></h3><h3>有澳口的地方,往往就有沙滩。有沙滩的地方,仿佛总是充满了无尽的诱惑,总是让人想到烂漫和激情,想到幸福和吉祥。大大小小的澳口,形成的大大小小沙滩,点缀得长长的海岸线处处出彩,格外的让人留连忘返。</h3> <h3><br></h3><h3>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岸线,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每走一段路,就会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在这样的岸线行走,如同走进了生动的地质公园,既陶冶情操,又增长知识,还增进健康。</h3> <h3><br></h3><h3>当然,在这样的岸线徒步,也不全是“诗和远方”。没有了海堤的便利自在,行走的路线,完全受潮水的涨落制约。</h3> <h3><br></h3><h3>落潮时,基本可以顺着临水线行走,或者沙滩沙砾,或者礁石岩盘,落脚线没有太大的高低起伏。但毕竟沙滩还好,若遇到嶙峋错落的礁石群,行走的难度也还是比较大的。</h3> <h3><br></h3><h3>涨潮时,就有得折腾了。相对平缓的沙滩礁盘,纷纷没入了海中,临水的陆上岸线,往往崎岖不平,大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若是遇到小山包,更得爬岭翻坡,费力费时,比退潮时的行走,辛苦了许多。</h3> <h3><br></h3><h3>行程中,凡经比较大的澳口,往往都会邂逅大小不一的临海村庄。海边的村落,土地都很贫瘠,民风很是纯朴,遇见的村民,女性和孩子老人居多,大概,青壮年们都出外“打金”去了。</h3> <h3><br></h3><h3>那时,北高的“打金”尚在潜水期,没有如今金银珠宝之乡的大名气,青壮年们应该都还处在埋头打拼的艰苦阶段,都散落在全国各地默默地潜心经营着。</h3> <h3><br></h3><h3>第四天的行程,结束了北高境的行走。想不到,北高镇岸线竟然分成了两程行走。第一程,走的是从黑滩涂向沙滩礁石群的过渡岸线;第二程,面对的便全是传统认知中的海了。一行人形象地把第四天的行走印象,归纳为一句话,“越来越像海了”。听来像是废话,想想,似乎也只有这一句“废话”,最是贴切了。</h3> <h3>2019.12.23. 于荔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