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学手记(2)

天真的艺术爱好者

<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科学与艺术</b></font></h3><h3><br></h3><h3>数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实是紧密的。很早以前对造型艺术的分类是:建筑,雕刻和绘画。没有数学,建筑无法产生,雕刻依附于建筑,绘画也是。绘画上有很多关于美的法则是来自数学的语言,例如:黄金比例、均衡、对称、稳定……<br></h3><h3><br></h3><h3>为了说明绘画学习的重点不在技法,我拿几道简单的数学题来做一个阐释。</h3><h3><br></h3><h3>19+19=?</h3><h3>家长可以试着问一问学过加减法的孩子,问他们运算的思考过程。他们会说:拆开十位数和个位数,10+10=20,9+9=18,合起来是38。一边说一边快速地计算数数相加。</h3><h3>问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没有再继续下面的一道题。</h3><h3><br></h3><h3>19+19+19=?再试试</h3><h3>孩子一边说一边会显得熟练并且急忙的计算着。毫无疑问,计算的方法仍然是十位数相加,个位数相加,结果出来之后同样问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如果没有再继续下面的一道题。</h3><h3><br></h3><h3>199+199+199+199+199=?再试试</h3><h3>这时候,如果没有更好的计算方式,孩子一定会觉得这太难了。</h3><h3><br></h3><h3>很明显,孩子们使用的是常规的方法:加法。在现有知识体系下,针对这种较为特殊的题型,也适用于做减法。</h3><h3>19=10+9=20-1 两级加法运算</h3><h3>199=100+90+9=200-1 三级加法运算</h3><h3>但是减法都是两级运算,显然更快更简单。</h3><h3><br></h3><h3>这可以说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h3><h3>换种说法:发散思维。</h3><h3><br></h3><h3>我们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刻意的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难题时,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就能够快速获得有效甚至完美的解决方案。</h3><h3><br></h3><h3>如果我们对材料体验课程的意义有所了解,就会明白引导并鼓励孩子尝试去做不同的绘画表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br></h3></div><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材料体验</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3>拼贴画是材料体验的课程单元。<br></h3><h3><br></h3><h3>材料体验是向日葵儿童美术三大课程之一。材料体验的初衷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材料,通过合理的尝试和运用来获得对材料的初步了解和表达的能力。材料体验有助于孩子在创作之前有能力规划不同的创作方案并能够快速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去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材料体验的意义重大。</h3><h3><br></h3><h3>我认为材料体验应该是一种发散式思维能力的训练。这表现为:一个孩子在面对同一主题的时候,他可以主动、自信并且非常投入地做出和之前所有范式不同的新样式。</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孩子的困境</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3>有的孩子会跟老师说“老师,我之前已经画过了”,或者是看着别人的画跟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这些话可能同样也会跟爸爸妈妈说。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进入了困境。</h3><h3><br></h3><h3>问题出在哪里?这只是孩子的问题么?</h3><h3><br></h3><h3>之前有来画室咨询的家长跟我聊,其中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我家孩子之前在某画室学完了素描,这后边我想让孩子再接着学学色彩。”</h3><h3>很显然,这是对素描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普遍存在。</h3><h3><br></h3><h3>素描,的确是要涉及技法,很多人认为,不会画,画不好仅仅是技法的问题,需要老师教授技法就可以。从本质上讲,素描是一种思考的方式。素描的核心在于画者的观察方式,能看见不代表你会观看。观看关系到创作者,也关系到观众,创作者的观看与观众的经验并不都是吻合的,所以有的观众对创作者画的画没有感觉,不觉得有任何优点。</h3><h3><br></h3><h3>这就像我们不理解孩子们画面上的所画的内容一样,孩子们所画的事物比例不正确,颜色不真实。我们会认为客观看到的并不是画里这样的,并对孩子的画做出不肯定的评价,即使是孩子对自己的画很满意,我们还是会很有自信的认为孩子应该画的更像才对。这种评价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说出自己不会画之类的话。</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学习艺术的意义</font></b></h3><h3><br></h3><h3>绘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我们常说孩子是最天真的。美术史上很多大师都会提到要向孩子们学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艺术终归是要往人的内心看,要独自站在精神的高地上。年轻艺术家要出人头地要生存,追求名利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内心。</h3><h3><br></h3><h3>几周前,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家长希望我中午能抽时间辅导孩子画一张画,下午上学前带去学校参加绘画比赛。孩子过来之后,我单独跟孩子做了一下沟通。他甚至不太懂学校要求的绘画比赛的主题是什么,但他却清楚的知道学校老师说画70周年能获奖,并且反复勾画数字70。他也清楚的记得妈妈说过画画得奖有什么什么奖励。我给他建议,但他不太确定将要画的内容和70周年有什么关系并几次问我这样能不能获奖。再来上课的时候他很高兴,说获了奖,妈妈给了奖励。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h3><h3><br></h3><h3>我其实很担心孩子会因为没有获奖而减弱绘画的兴趣。当孩子画画是为了向外界寻求什么的时候,问题就已经开始了。</h3><h3><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连,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h3><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学校的比赛其实还好,过分的是美术考级,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考级存在的价值是满足家长、美术班和考级机构的需求,</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对孩子没有半点益处。为什么十有八九的美术班还是存在考级?唉…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和社会上很多其他的现象一样,你可能已经习惯了。</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