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15日中午,我们从苏州乘坐火车到镇江,仅用两个多小时即抵达,找好住处,安顿妥当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估计在天黑前还能看一个景点。于是就登上了开往金山寺的公交车。</h3><h3> 想游览金山寺的念头是由一连串的故事引起的:《白蛇传》中那个破坏白娘子和许仙幸福美满生活的管闲事的法海和尚就在金山寺,以致后来白娘子调动虾兵蟹将水漫金山;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那个出身卑贱的夫人梁红玉擂动战鼓鏖战金兵;还有苏东坡在金山寺妙高台闻歌起舞……</h3><h3> 金山原是长江江心的一个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由于长江改道,江滩扩展,清朝道光年间金山即与江岸相连,成为一座“陆山”。金山雄峙于长江南岸, 镇江市区西北,山势巍峨,景色壮丽,登临俯视,看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气势雄壮。</h3><h3> 金山寺就雄踞在金山上。寺庙的构建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传统风格,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开,面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 殿、迦兰殿、 祖师殿 、藏经楼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山巅的慈寿塔。</h3> <h3>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建于东晋。唐代因开山得金 自此通称金山寺。宋神宗天禧年间,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是我国汉传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首刹,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h3> <h3> 金山寺的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立匾,都说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的。事实上,康熙确实赐名“江天寺”,并题写“江天寺”匾。不过那块匾已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了。现在这块匾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仿造的。</h3><h3> 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即可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h3> <h3> 走进山门,便是天王殿。和各地寺庙的格局一样,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天王殿大门两侧有原中国佛教会长赵朴初题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端庄俊逸,大气磅礴。</h3> <h3> 走出天王殿,迎面即是“大雄宝殿”。这是一座重新修建的殿宇,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备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殿内供奉着释迎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h3> <h3> 沿着斗折蛇曲的石阶,向上登攀,金山寺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随着登山步履而缓缓展开。</h3> <h3> 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藏经楼夕照阁。阁内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南巡金山时留下的7块御碑。这些石碑记载着乾隆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还留下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传闻:雍正皇帝不是乾隆的亲生父亲。流传民间的《清宫秘史》称乾隆的生父是浙江海宁人陈元龙。陈元龙官运亨通,不仅进入清朝中枢,还与当时的雍亲王、后来的一国之君胤禛关系密切。乾隆六次下江南,传说就是来寻找自己的汉族生身父亲。稗官野史中的传说,暂且不论真伪,只当故事听听也挺有意思。</h3> <h3> 观音阁里的四宝室存有一件千年的文物珍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围系袍服的嵌玉版带。苏东坡常来寺中游览,曾有诗赞金山寺道:“金山寺观何眈眈,撞钟伐鼓闻河南”。苏东坡死后,家人将他生前用过的玉带赠予山寺。</h3> <h3> 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当年金山还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h3><h3> 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边的围墙上,正勒有苏轼的这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h3><h3>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h3> <h3> 伫立台上俯瞰山寺,檐牙交互,屋宇重叠。</h3> <h3> 慈寿塔高约30米,砖木结构,八面七级,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似乎把金山拔高了许多。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h3><h3> 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登临此塔并赋题为《金山》一首诗:</h3><h3>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h3><h3>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h3><h3> 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此塔。</h3><h3> 现在看到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建塔时,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因而取名慈寿塔。</h3><h3> 听说,攀上塔顶,极目千里,东望,长江滚滚西去,一泻千里;南瞻,都市繁华、长山叠嶂;西眺,江水相连,天涯无际;北瞰,瓜洲古渡,尽在云雾飘渺中。</h3><h3> 只是我们来时,塔已封闭,无缘登上。这一切都在想望之中。</h3> <h3> 暮色苍茫中的慈寿塔愈加端庄秀丽。</h3> <h3> 慈寿塔不远处有四角单檐亭子,因立于高处,宜于赏云望江,被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这是欣赏金山胜景,俯瞰镇江全貌的最佳去处。</h3><h3> 据清代乾嘉年间世袭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康熙皇帝南巡登上金山寺,欲题词,临时想不起恰当的词语。大臣高士奇悄悄在手掌中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字,借上前给皇帝磨墨的由头,让皇帝看见手掌中的字。康熙瞥了一眼,正合朕意,龙心大悦,乃挥笔而就。</h3> <h3> 登“江天一览”亭,一览江天,天高江阔,心旷神怡。</h3> <h3> 站在这里俯瞰金山寺,可见山寺楼阁殿堂依山顺势,层层罗列。</h3> <h3> 眼底便是近几年改造的金山公园。</h3> <h3> 波平浪静,水面如镜;一桥横架,连接江岛。</h3> <h3> 密树茂林,点缀江畔,恰似碧玉,浮在江面。</h3> <h3>远观藏经楼。藏经楼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焚毁。战乱后,金山寺陆续修建,清同治年间重建了藏经楼。</h3><h3> 清同治年间建的“藏经楼”又在1948年遭火灾彻底焚毁。今天所见藏经楼建于1992年。</h3> <h3> 回望金山寺,暮色中高耸的慈寿塔,恢弘的楼阁殿宇愈加庄严肃穆。 </h3> <h3> 游览如同吃饭,贪多嚼不烂。总想看更多的景区,而时间有限,在每个景区都走马看花,匆匆而过,看得不细,拍得不精,脑海中似被古代的马队践踏个遍,留下的只是残光碎影,拼接起来难上难。</h3><h3> 旅游最好是讲点深度,安营扎寨,多费时日,仔细观看,耐心琢磨,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游览胜地的韵味和乐趣。</h3><h3> 由于天晚寺院关闭,金山寺的好多景点都没有来得及看。山寺不变,以待来日;山寺改观,更待来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