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才从欧洲回来,就得知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只立千古”大型《红楼梦》文化展。今天开展第三天,又是冬至,虽然没有网络预约,但还是希望能到现场碰碰运气,毕竟去博物馆恐怕不是国人周末的热门活动。</b></h1><h1><b><br></b></h1><h1><b> 算来从第一次读《红楼梦》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研究的论著也读了不少。现在看这个展览,不仅是了解《红楼梦》的文化背景,而且还多了一层追忆自己中学时代的意味。</b></h1><h3><br></h3><h3></h3> <h1><b> 展览入口有两块供人拍照的朋友圈放大版。熟悉书中内容的朋友看到这些朋友圈的内容一定能会心一笑,不熟悉的也可以看个热闹,拍拍照。</b></h1><h3><b><br></b></h3><h1><b> 整个展览共分六个部分,从《红楼梦》产生的背景、成书过程、版本源流、风物器物以及各类文化衍生与研究文本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与这部书有关的文化史的各个方面。</b></h1> <h1><b>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代表文学,传到明清,小说蔚然成风。在吸取前代各家文学之长,《红楼梦》集众家与一体,把他们融入到日常贵族生活的书写中,从女娲补天的不老神话,到群钗谈论老庄孔孟,再到大观园结社作诗,荣宁府观戏听曲。</b></h1> <h1><b>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红楼梦》文学史环境,第二部分就是《红楼梦》产生的历史大环境。清朝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清朝的经济方面的发展,清朝皇家与曹家的历史渊源等等。</b></h1><h3></h3> <h1><b> 这是乾隆年间修编的《职贡图》,用男女造像来表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物,虽然描述中还存在不少误差,而且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心态,但这毕竟是开眼看世界的一次尝试了。</b></h1> <h1><b> “楝亭”是曹雪芹爷爷曹寅的号。他的母亲就是康熙最尊重的乳母。二人自小关系就很好。以前电视剧《康熙大帝》中魏东亭就是按照曹寅为原型来塑造的。</b></h1><h3></h3> <h1><b> 《治隆唐宋》碑是康熙皇帝提给朱元璋的,这块碑立在明孝陵,而当时主要负责这个事务的正是曹寅。</b></h1> <h1><b> 康熙在曹寅患疟疾时,体贴地从北京把药快递到江南,还附上一大段嘱咐的话。</b></h1><h3></h3> <h1><b> 曹雪芹北京西山故居的题壁诗:</b></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b></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真不错!</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br></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现在读来依旧一点不错。</b></span></h3> <h1><b style=""> 作为产生于清朝前期的文学巨著,故事中所描绘的节日、习俗、服饰、物品、语言等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通过一系列清朝的实物展品,让书中所描写的很多器物和服饰都具体化起来了。</b></h1> <h1><b>这是来自清朝的玻璃灯罩</b></h1><h3></h3> <h1><b> 《红楼梦》的文化产业链放兴未艾,从清朝的各类续书,绣像版本,到后来的戏曲、戏剧改编,以及各种研究论书,不一而足。</b></h1><h3></h3> <h1><b> 看到这一系列的《红楼梦学刊》,心中很兴奋,因为在2011年第一期中曾经发表过我的文章。</b></h1> <h1><b> 《红楼梦》不仅属于中国或者说华语地区,而是已经翻译成不同语言传播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此外,梅兰芳先生的《黛玉葬花》也曾在美国唱响,87版电视剧《红楼梦》更是在很多亚洲国家热映,火爆程度恐怕比《延禧攻略》有过而不及吧。</b></h1> <h1><b> 整个展厅还使用了很多景观设计,造亭阁,修栏杆,设芭蕉,补人物,连墙上开的窗子都很是圆形、扇形的,把古典园林风格做足。</b></h1> <h1><b> 来参观展览的人不少,下午5点闭馆时还有很多人恋恋不舍地离开展馆。</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