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五十余载,岁月蹉跎。</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静静地看着这些照片,总是想起那年代、那些人、那些事,久久回味。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经过多年的磨练,如此的渴望,</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终于又重新回到了课堂。</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告别了战友、再见了老乡,</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满怀着新的希望,</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去拥抱知识的海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坎坷经历,</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是学习的动力,</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探寻真理,</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是不变的理想。</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如此珍惜,</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那是因为,</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们的幸运,</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来自于千百万知青的梦想!</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只要你述说当年的故事,</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们的脉搏,</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就会在同一个轨迹上并行,</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和主旋律。</span></h3><h3>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楚地记得,50年前的今天(1969年8月23曰),从广州太古仓码头乘坐红卫3号邮轮到海南,喇叭里响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把大家的情绪调动得异常高涨。68名十四中广州知青来到了五师八团,其中15人,9女6男分配到10连开始了新的征程。</span><br></h3> <h3>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党和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农场/兵团定居和劳动。1968年10月26日是很多广州知青心中难以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南方日报》头版报头赫然印着伟大领袖毛主席语录:“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滚滚洪流裹挟而至,于是,“上山下乡”深深烙印在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命运中。</h3> <h3> 稚润的肩膀挑起艰辛生活的重担,兵团生活带给这一代人更多的是艰苦磨难。</h3><h3> 前排左起:麦永贤、何瑞琼、何惠珍、董兆湘。</h3><h3> 后排左起:罗瑞甜、方艳芬、曾十妹、李惠珍、庞建青。</h3> <h3><font color="#ff8a00"> 十连苗圃班</font></h3><h3> 第一排女生左起:凌瑞娇、彭素珍、陈素霏、杨惠兰、蔡景瑜、陈婵娟。</h3><h3> 第二排男生左起:余万山、郑铁源、周永谦、李勇、陈潮章。</h3> <h3> 那会儿年龄小,离开家独自生活,一切都要自己来,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经历了多少台风雨水。干活虽然满身疲惫,一身泥一身臭汗,可他们一心只想着好好干,不甘落后于人。</h3> <h3><font color="#333333"> 虚心向老工人学习科学种胶夺高产</font></h3> <h3> 也许人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去怀疑当年的真实,也许对于绝大多数当时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真的是坚定地认为要“听毛主席的话,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h3> <h3> 赶牛车的工作是最脏又累的活,到牛栏里,用四指耙挖出牛栏粪装在牛车里,然后拉到胶林地里施肥。</h3> <h3> 连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简单的,干活、吃饭、睡觉——一日三部曲。”大家一起看看报看看书,也是一种乐趣。</h3> <h3><font color="#ff8a00"> 在河边戏水</font></h3><h3> 图片左起:庞建青、何惠珍、陈舜珍、伍月霞、林瑞金、吴淡杏。</h3> <h3> 十连与墩灵村之间有条河,小河沟水流顺畅,山青水秀,水质较好,大家常去那里游泳洗澡,或者洗衣服。</h3><h3> 图片左起: 邓晓晖、田小祝、于小颖、吳小青。</h3> <h3> 当时连队没有自来水,水井近十米深,砖砌的井壁,井的周围也用砖砌了个简易井台,站在井沿往下一瞧,倒影马上映在水中。整个连队所有人的饮水全靠这口水井提供,其泉清冷,旱涝之年不竭不溢,井汲之不尽。</h3> <h3> 十连人朴实、宽容、热情,处处关心和帮助知青,憨厚朴实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们。</h3><h3> 前排左起:成秀凤、庞建青、吴群英。</h3><h3> 后排左起:董兆湘、何瑞琼、曹彩莲、成凤。</h3> <h3><font color="#ff8a00"> 连队女子篮球队</font></h3><h3>前排左起:李惠珍、方艳芬、曾十妹、邓晓晖。</h3><h3>后排左起:张瑞浓、潮州知青、庞建青、伍月霞、祁小培、吴转旧。<br></h3> <h3> 他们闲暇时,在操场上一起打打蓝球、唱唱《战地新歌》、京剧。</h3> <h3> 从照片里看到他们那些稚嫩的脸庞,透着年轻人的活力和坚毅。</h3> <h3> 十四中知青的经历也正好是全国知青生涯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代人的青春足迹,更是一批热血青年的奋斗历史。</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歌岁月,如水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 回忆往事,让人感慨万千。五十年的岁月,虽然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抹不去的皱纹,可是却抹不去老知青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不老情怀,抹不去他们内心深处热烈奔放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我和弟弟随父母在1969年下放到十连,与十四中知青有一段情谊。应十四中知青的邀请与他们同行。一行十五人,选择了50年前的今天(8月23曰),回到五师八团(海南农控股公司红华农场有限公司),这次来到红华回访人员有着浓浓的知青情缘,我和他们一起去追忆那些似水流年的知青时光。</p> <h3> 图片1: 庞建青</h3><h3> 图片2: 庞建青</h3> <h3> 图片1:何瑞琼与庞建青合影</h3><h3> 图片2:何端琼</h3> <h3> 图片1:麦永贤与庞建青合影</h3><h3> 图片2:麦永贤、杜伟文夫妇</h3> <h3> 图片1:周永谦</h3><h3> 图片2:冯伟明</h3> <h3> 图片1:潘泽福</h3><h3> 图片2:夏渭仪</h3> <h3> 图片1:江安民、张秀月夫妇</h3><h3> 图片2:陈婉文、张秀月合影</h3> <h3> 图片1:叶天泽、宁永红夫妇</h3><h3> 图片2:梁进桃</h3> <h3>图片1:凌丽和俩个弟弟在十连菜地照的像片</h3><h3>图片2:凌丽</h3> <h3><font color="#ed2308">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font></h3><h3> 他们的奋斗,凝聚了情结和友谊,犹如青山碧水绵延流长。 </h3><h3> 他们首先到海南农垦红华农场有限公司聆听红华发展史,先后深入到牛奶场/红旗10连/三小/25连/26连/红星14连/红华中学/进贤村/红专3连等地回访。往事的回忆是对时代的回顾,今日的欢聚是对幸福的向往。</h3> <h3> 踏上红华农场大门,备感到回到第二故乡的感觉,纷纷留影。</h3> <h3><font color="#ff8a00"> 情结五十载,找寻蹉跎情。</font></h3> <h3> 在场部办公楼门前知青们与海南农控股公司红华农场有限公司林开雄副总经理合影。</h3> <h3> 十四中知青重返红华受到海南农控股公司红华农场有限公司的热情接待,并召开了座谈会,林开雄副总经理热情洋溢地介绍了红华发展史和未来发展前景。</h3> <h3> 大家欢声笑语,踊跃发言。</h3> <h3> 座谈会上合影留念</h3> <h3> 晚上,得到海南农控股公司红华农场有限公司的热情款待,副总经理林开雄倍同和部分职工一起聚餐,大家在一起千言万语,叙述了当年一个又一个故事,干了一杯又一杯酒……。</h3> <h3> 图片2:江安民夫妇与苏圣荣的俩个儿子苏建彰、苏建文共进晚餐<br></h3> <h3><font color="#ff8a00"> 红旗十连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回到十连满满都是回忆,看到的人和事有说不出的感动。 </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那熟悉的房子,熟悉的墙报,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沙地,让人一下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难忘的峥嵘岁月。</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图片2:庞建青、麦永贤、潘泽福与张海华、张海萍两兄妹俩在家门前唏嘘感慨,重温岁月。 </font></h3> <h3> 图片1:庞建青、麦永贤、何瑞琼她们找到曾经自己居住的地方。</h3><h3> 图片2:我找到随父母下放到十连曾经居住茅草房的地方,现在己成为一片胶林地。</h3> <h3> 图片1:何秀琼与工友蔡玉菊情不自禁拥抱在一起。相见,对那段难忘刻骨铭心的经历无比珍重;与十连的工友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谊,对故地战友充满怀念感恩之心的情怀。</h3><h3> 图片2:何瑞琼、何观带、麦永贤、蔡玉菊合影。</h3> <h3> 图片1:庞建青、蔡玉菊、何观带、凌丽合影。</h3><h3> 图片2:知青们与蔡玉菊、何观带合影。</h3> <h3> 图片1:左起:麦永贤、潘泽福、何瑞琼、杭小玲、刘厚来、庞建青、凌丽。 </h3><h3> 图片2:夏渭仪与蔡玉菊合影。</h3><h3> 图片3:麦永贤与张海华合影。</h3> <h3> 知青们与曹彩莲/李海光(母子俩)交谈,回忆过去青春年华,互相交流各自情况。</h3> <h3> 十四中知青们家访吴群英,并与她合影。</h3> <h3><font color="#ff8a00"> 红旗三小一一</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知青来到兵团后,不仅成为开荒会战的主力,还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并把一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带到各连队。当时的文艺表演、歌唱、乐器演奏等文体活动,是兵团创办以来的最高水平。 </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我来到红旗三小读书,有幸的是,因为广州知青庞建青成为我们的老师,她不仅教给我们音乐画画,下课后教我们排练跳舞,至今还记得当年排练《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的情景,真心感谢她。</font></h3> <h3> 庞建青老师1969年8月至1972年2月在红旗十连工作,1972年2月至1977年2月在学校任教。当年的你对学生满滿的爱,至今充盈在心头!曾经给我阳光雨露春风的庞老师,您用音乐的旋律,带领着学子们追求知识的乐曲。</h3> <h3><font color="#ed2308"> </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桃李满天下</span></h3> <h3>图片1左起:张海华、庞建青(老师)、黄志光(老师)、刘光剑。</h3><h3>图片2左起:陈玉芬、王荣校、刘光剑、庞建青(老师)、刘光志、叶华富、黄志光(老师)、罗珍花、陈传东、康燕洁、张海华等同学和老师。</h3> <h3> 庞老师沿着新建的教学楼、一间间教室窗口望去,整齐的课桌椅。讲台上的粉笔是您挥洒的激情;图画作业本上的红字是您书写的箴育。这是你生活了5年(1972年2月至77年2月)的地方,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里,你的绘画、歌声笑语,留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h3> <h3> 知青周永谦、庞建青、何瑞琼、麦永贤与职工后代开心地交谈。</h3> <h3><font color="#ff8a00"> 二十五连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知青们在连队走走看看。</font></h3> <h3> 图片1:潘泽福和康燕洁合影。</h3><h3> 图片2:潘泽福家访阎文祥,与其交谈并合影。</h3> <h3><font color="#ff8a00"> 二十六连一一</font></h3><h3> 夏渭仪和潘泽福家访许宁,与许宁夫妇留影。</h3> <h3><font color="#ff8a00"> 橡胶林里割胶工</font></h3><h3> 陈婉文知青是当年的割胶能手,她说:割胶是一门技术,力度控制不好,下手不是太重就是太轻。轻了,割面太浅,流不出胶水;重了,割面太深割伤胶树;下收刀也不整齐,割下的树皮一块厚一块薄。为了提高割胶技术,多产胶水,参加培训,仔细琢磨手、脚、眼、身的协调配合要领,练就拿刀稳、接刀准、行刀轻、割得快的硬功夫,割出来的胶水就是比别人多。</h3> <h3><font color="#333333"> 割胶工每天凌晨一至两点钟,头上戴着胶灯、腰间绑着一个小篮子,手拿着胶刀走向橡胶林深处割胶,还要遭遇蚊虫、蚂蟥的叮咬,有人统计过,一天割完300棵胶树,胶工们要弯腰起身5000多次。</font></h3> <h3> 割完胶上午八点钟左右将胶水装桶后,胶工们还要将胶水送到收购站,一般要忙到上午十点左右,才能回家做饭吃。看到胶水沿着割线一滴滴地滴进胶杯、装进胶桶,收获的喜悦就涌上心头。</h3> <h3><font color="#ff8a00"> 红星马鞍山 一一 </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庞建青等知青们于1970年冬,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带着棉被去参加马鞍山开荒会战。每月40斤大米,因油水缺少,勉强够吃。人们常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当时生活的写照。</font></h3> <h3> 住在茅草房,幼小身材的他们,争强好胜地挑起一百多斤泥土,肩膀都磨破皮了也不吭声。大量的劳动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体能,又培养了她们不怕脏和累、吃苦耐劳的精神。</h3> <h3><font color="#ff8a00"> 红星十四连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图片1:连队风景。</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图片2:图片3:知青们与职工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东江河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它是由十连到团部必经之路,当年没有桥,只有一条两种颜色沙土质隔江之路,去团部的是红土路,如下雨,路上泥泞不堪。去十连的是沙子路,坑洼不平,如果遇到下大雨,河水涨潮就过不去。如今有大桥,道路平坦又开宽。</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多文水利节制闸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五十年前的它,五十年后的它,周边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水还是那么的清,旁边的草还是那么的绿。</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牛奶场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当时的奶牛养殖是比较简陋的牛棚,没有牧场,奶牛群在牛舍里吃着饲草料,悠闲地等待着挤奶,挤奶主要靠手工挤出来,炼奶时</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不渗水,</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直接灌装。自己把鲜奶煮开放些糖喝起来很纯正。</span></h3> <h3> 江安民在牛奶场干过多种工作,如基建、种菜、拉牛车、司务长等,他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在其人生经历中画下精彩一笔。</h3><h3> 图片1:苏建文三轮摩托车载着江安民、张秀月夫妇。</h3><h3> 图片2:江安民夫妇与秦玉莲母子俩合影。</h3><h3> 图片3:江安民夫妇与吴万富、庞梅金夫妇合影。</h3><h3> 图片4:江安民夫妇与王圣保夫妇合影。<br></h3> <h3> 寻找到我家1972年曾经居住在牛奶场的地方,与原来职工留影。</h3> <h3><font color="#ff8a00"> 红专三连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在我的镜头里留下些旧痕迹,而更多的只能留在记忆里。</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图片1:有一幢瓦房后墙留下了几个繁体字,书写在房子墙壁上"共産黨萬歲″</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图片2:苏联老式房子,房子里的中间有一条道路左右两边房子,一户一间房子,共住10来户人家,公用厨房和卫生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承载着两代人的欢乐。那些往昔的生活只能成为记忆,苏联房已成为历史。</font></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Hei, helvetica, arial, verdana, tahom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36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当走进3连,看到了遗留下来的水塔,它则把我的记忆拉回70年代,</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Hei, helvetica, arial, verdana, tahom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36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高十几米,蓄水量几十吨,用于防火、储水、供水,总是伴随而生,被称为生活的"生命线"。</span></h3> <h3> 在旧房子前留影。</h3> <h3><font color="#ff8a00"> 红华中学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红华中学始建于1965年,经历多次搬迁,2009年学校移交属地管理。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多文山脚下,占地面积约182亩,校园布局新颖,环境优美。学校建有综合办公楼1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楼3栋,科学馆设有规范的计算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室,</font><font color="#333333">校园田径场、游泳池等。</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学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学习环境优美,运动健身,广大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地方。</span></h3> <h3> 我曾经在红华中学读书,后来又在红华中学担任教师。</h3><h3> 红华中学砥砺前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铸造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红华中学精神。</h3><h3> 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腾飞,走向全国,为社会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五十四载的沧桑与辉煌,年年桃李,岁岁芬芳。</span></h3> <h3><font color="#ff8a00"> 进贤村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约有700多年,是由吴氏入琼始祖吴贤秀公之第十四世孙吴绍法公自琼山迈别都张吴村(即今雅咏村)移民而至。初期,村名叫蒲葵村,因圣经里有″进不隐贤"之句,意为贤人可进不可隐,后裔思贤若渴,故改村名为进贤村。</font></h3> <h3> 自古以来,进贤村人崇尚教育,早在清朝时就立孔庙建学堂,请私塾先生教学,曾有7名痒士,20名监生。建国后,创办进贤村小学,教学条件逐步改善,至今己有近300名考上大中专学校。</h3> <h3> 大家参加了进贤村学生考上大学升学酒,好不热闹,鼓队站在村两边欢迎亲朋好友来祝酒。</h3><h3> 图片2: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过来敬酒。</h3> <h3><font color="#ed2308"> 绿色崛起,景色怡人。</font></h3><h3> 从海口到临高红华农场(原来五师八团),它的路程80多公里;五十年后的今天,新城乡村日渐变化,青山绿水,植被葱绿,环境优美、浓淡相间,让人心驰神往。站在平整的村道上,看到了椰林掩映和蕉果环抱的田园村庄,绿色生态和本色自然的休闲农庄;</h3><h3><font color="#ed2308"> 一株株靓丽的风景树,</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一栋栋整齐的建筑,</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一处处风景秀丽的公园,</font>成为了当代海南文化最靓丽的体现。</h3><h3> 今天我们与家人战友携手,与自然相伴,置身其间,看云卷云舒,听鸟语花香,享最美人间烟火。伴随艳阳高照的泛绿之海棠,顿觉风姿秀丽而富有诗情画意。</h3> <h3><font color="#ff8a00"> 临高金沙滩一一</font></h3><h3> 这次重访居住,选择金沙滩碧桂园,它是碧桂园集团在海南打造的大型滨海度假项目,经五年匠心 ,现已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海岸度假城。海面上,那渔船,那海滩,夕阳温柔地倾覆,潋滟的波光中,聆听海浪拍打着沙滩,赤足走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望着大海产生眷恋和憧憬。</h3> <h3> 金沙滩湾这里有着71公里醇美海岸线——独享延绵数公里金色阳光海岸,大海湛蓝深邃、碧波荡漾,沙滩细软无垠,弯曲绵延,海景迷人,气候温润宜人。</h3> <h3> 临高它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位于海南岛的背风面,所以这里空气相对海南东部来说较为干燥,更加适合人群度假居住。</h3> <h3> 中午起床,走到秋千前,忽然回想当年自己荡秋千情景。</h3><h3> 信步闲林悠悠然,一荡荡到云里边;</h3><h3> 摘朵白云当衣服,摘朵红云当裤子;</h3><h3> 随眸过椰树绳摆,猜得邻人也荡悬;</h3><h3> 摘朵黑云做什么?做双布鞋翘上天。</h3> <h3> 骑着摩托穿过沙滩,头上是蓝天,不远处是大海,让你感受沙滩的同时,也能看到美丽的风景。</h3><h3> 夕阳落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等待最美的日落。</h3> <h3><font color="#ff8a00"> 临高角解放公园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位于临高县北部海滨,距离临高县城11公里。</font><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apple-system,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30000001192092896px; white-space: normal;">占地面积86亩,主要分为4个区域,即热血丰碑、解放海南临高角登陆纪念馆、百年灯塔、四十军烈士纪念碑。</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50年3月5日,解放海南战役拉开了帷幕。解放海南大军在前两批四次7000多人成功潜渡海南后 ,于4月16日19时开始实施总攻,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三军第三批8个团主力大规模向海南岛进发。4月17日凌晨3点钟,我军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线大举登陆,四十军6个团18700 多人在临高角登陆。</span></h3> <h3>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用原始木帆船打败了现代化铁甲兵舰的奇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了陆、海、空立体防线,即“伯陵防线”,成功地实现了敌前登陆,表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战斗中,四十军880多人英勇牺牲,四十军一一九师副师长黄长轩以身殉职,长眠于临高这片热土。</h3><h3> 1995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暨解放海南纪念塑像奠基仪式”在临高角隆重举行,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h3> <h3><font color="#ff8a00"> 海南临高牌坊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牌坊一条街占地327亩,总投资1.3亿元。长度达1.7公里,总共含有87座牌坊,上刻经典楹联。其中,大牌坊1座,高度约37.7米;中牌坊4座,高度约19.8米;小牌坊82座,平均高度接近10米。</font></h3> <h3> 牌坊街将被打造成集牌坊文化、楹联文化、书法文化、石雕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东民指出:“临高的牌坊一条街做工精美,这体现了临高的浓郁文化氛围。</h3> <h3><font color="#ff8a00"> 海南临高皇桐古银瀑布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系平川落差而形成的天然瀑布,落差20米,瀑宽20米。瀑布落处是一深潭,潭面约400平方米,水深约10米。该瀑布一年四季变化无常,雨季时候水量增大,激流呼啸飞泻,水石相击,深潭如翻江倒海,冲腾竟达几米高。</font></h3> <h3> 它张扬又壮观,柔曼且清雅,犹如隐迹山林的精灵,好似幽居闺阁的秀女,阳光在丛林里四射,美丽绝伦却深藏不露。</h3> <h3> 踏入古银瀑布,心情如同这里的景色,碧蓝天空,澄碧无痕;白云朵朵,豁然开朗。青翠欲滴的树木,花儿吐娇献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h3> <h3><font color="#ff8a00">海南澄迈县福山镇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福山镇是海南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1953年由归国华侨引入至今,已推广到海南岛的各个地方。福山咖啡的土壤十分适宜咖啡生长,当地农民大都有种植咖啡的习惯。由当地农民以传统手工炒制咖啡,香味浓郁,色泽纯正,是咖啡中的上品。</font></h3> <h3> 以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围绕整个福山镇范围,在现有的村落群的地点上打造出10个各具特色的咖啡旅游文化风情村,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以咖啡为主题的雕塑,还有一个“福山咖啡文化馆”,这些村落包涵世界各地著名咖啡种植生产地的建筑特点及民俗风情。</h3><h3>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咖啡发展,可以了解咖啡的生长条件、咖啡的加工过程以及咖啡有关的名人故事……。</h3> <h3> 澄迈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热雨同季。气候温和,日照充足,资源丰富,热带植物,瓜果飘香。菠萝蜜长的又大又长,不仅可以喝到醇正又实惠的福山碳烤咖啡,还可以吃到香甜绵软的翻沙地瓜、榴莲角等等特色小吃。</h3> <h3> 以“自由”、“亲切”的设计营造精致、惬意、浪漫的生活方式,是中国首家以咖啡文化风情为主题的居住社区,以景观步道,环境幽雅,步步皆有景。</h3> <h3><font color="#ff8a00"> 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一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南石山镇,距市区仅15公里,西线高速公路转绿色长廊到达,绕城高速公路穿过园区。属地堑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font></h3> <h3> 火山地质景观极为丰富,熔岩流——结壳熔岩,如绳索状、扭曲状、珊瑚状,无不称奇,令人叹为观止。</h3> <h3> 园区在火山锥、火山口及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热带雨林为代表生态群落,植物有1200多种,果园与火山景观融为一体,为热带城市火山生态的杰出代表。</h3> <h3> 园区内保存有千百年来人们利用玄武岩所建的古村落、石屋、石塔和各种生产、生活器具,记载了人与石相伴的火山文化脉络,被称为中华火山文化之经典。园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马鞍岭、双池岭、仙人洞、罗京盘等。</h3> <h3><font color="#ff8a00"> 中国天然橡胶博物馆一一 </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参观了博物馆,它真实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归国华侨、知识青年、社会民工、科技工作者为主要代表的英雄群体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历史,艺术展现了海垦人创造北纬十八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建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奇迹。</font></h3> <h3> 红色足迹永不褪色,热血铸成绿色丰碑。</h3> <h3> 半个多世纪来,红华人、知青们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开发建设海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如:汤复华、邝华、杨平、高金显、高安呜、张洪锐、王爱月等人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谢谢海南农控股公司红华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开雄的热情接待和款待十四中知青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谢谢王圣豪同学在红华农场热情款待十四中知青们,以及张秋红、冯晓莉、张海华、吴秀龙、吴爱兰、李芳学等的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谢谢凌敏在福山咖啡城热情款待十四中知青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谢谢林雄对广州十四中知青重访的策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谢谢十四中知青庞建青提供大部分黑白照片,以及部分资料。</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谢谢曹彩莲、李海光母子俩以及全家人在海口热情款待十四中知青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们有理由向他们表示敬意,一代知青!</span></p><p> 是时代赋予他们特殊的称谓"知青″,是执着追求谱写了篇章。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举杯吧!让我们带着微笑与阳光绚丽同灿;让我们拥有幸福、平安与快乐荡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也许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会迷醉于春风吹动的椰树伴随大海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会迷醉于海边晚霞在秀美房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会迷醉于乡间田野果林飘香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会迷醉于农场阳光照耀下橡胶林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会迷醉于丰富灿烂的历史人文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会流连忘返于曾经成长、经历、工作过的地方海南军分区五师八团(海南农控股公司红华农场有限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主要摄影者: 凌 丽</p><p class="ql-block">作 者: 凌 丽</p><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者: 凌 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