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卷首语</p><p>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成为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p> <p><br></p> <p>小学阶段,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朗读,使学生的阅读进入自动化状态,那么,学生每天最少有40分钟时长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地、有理解地朗读,并要求做到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这样,课堂时空里有了“读”,也就真正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教学理念。</p> <p>听读,古人已将其纳入了“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之首。可是至今不被老师们所运用,或理解发生偏差,认为就只是听她人讲课。真正的‘听’,是调动耳朵与心进行阅读。英国人说我们出生之日开始阅读,就比他们晚了一个世纪。可见孩童的阅读从胎儿就开始了。胎儿听音乐、学龄前孩子听外婆讲故事,就是“听”读。“听”不仅是阅读的开始,而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p><p>“听”更容易产生定力。《大学》开篇“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著名少儿教育家松居直说“用耳朵听应该比用眼睛读更能逼近语言的本质。”从造字上看“圣”的繁写体“聖”,是从耳朵开始的。中国文化里最有高度的人才叫“圣人”。可见“听”读对人身心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p> <p>“听”,形成自然状态的语感和语气,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听”多了,“说”就无心出岫,语文里也就少了“陈述句与反问句、双重否定与肯定句”等句式变换的应试训练了。</p><p>“听”读之中,自然生发学习兴趣、自然提升能力。比如,全班学生听了京剧大师王佩瑜的京剧版《明月几时有》后,人人都成了京剧爱好者;我们每天开课前或线下“听”一曲学生诗词散文朗诵,“听”老师读一篇微型小说,或线上听一首大学教授欣赏诗词,听艺术家们的朗诵,学生专注地看着听着,一起表情一起动嘴,再进入语文课,学生都有特别的兴致。荀子“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这种360度的通向心灵的“听”读,是儿童学习语言、调动情感、内化思想的最高效最便捷的阅读途径。</p><p>另外,听读,也是对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高度时的一个有效补充与提升。</p> <p>一个高效的阅读教学过程应当含有相当时空的吟诵。古之学者十分提倡,朱熹云:“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教师先示范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学生再模仿,心、眼、口、耳并用,必定会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边比一遍体会亲切。通过理智的了解,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情感就内化了。这种享受一般的读书境界,就在学生的阅读中活起来了。</p> <p>经常训练吟诵,可以培植信心。尤其对读书说话蔫头耷脑挤牙膏似的学生的辅导,最好的引导方法就是吟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的过程,他们努力培养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儿童的阅读技能停留在对单个词的感知上。“凡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的人,他必然在学习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实际上他是不正常地学习的。”所以要像话剧演员训练台词一样,从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达到诵者生情、听者动容的境地。如我们听话剧演员徐涛朗诵的《相信未来》,那些从不开口的男生,就有了‘将上堂,声必扬’的男孩味,同时也通过朗诵者那孩童般微弱而又率真的声音,感知到那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所表达出的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学生读给他人听,听自己的声音,互读涵泳,争相诵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那种专注度与理解力就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提升了。不到一学期,弱生就有了底气有了生机,有了学习语文的信心与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学科,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p> <p>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那么,学生每天最少有40分钟时长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地、有理解地朗读,并要求做到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课堂时空里有了“读”,也就真正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教学理念。</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