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行走在“农历”的时空中(24节气系列谈之冬至)

点点光个人志愿者支教团

<h3>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h3><h3>----行走在“农历”的时空中(24节气系列谈之冬至)</h3><h3> 秋去寒来冬月天,慵慵暖日照林间。殷殷枫叶红溪水,幽幽修竹绿万山。我在大雪节气痴痴的等,等你大雪,即使知道雪花又止姗姗步,仍执着。等不来的雪,等来的是一个小小的“春天”,等来的是一场久违的雨。冬月里温暖如春,这也是我到湖南支教几年来,最热的一个冬月。夏日的七月听山里期颐老人说,“这洪水,是我一辈子没见过的。”12月又听到,“这是我这辈子从未遇到的干旱,盖着被子,还得把脚丫伸出,太暖了......”这一年内一波又一波百年奇遇怎么都让我给赶上了呢?从细雨不断阴冷潮湿的春季,到洪水漫校波涛滚滚的夏日,从旷日干旱半年未雨的秋燥,到温暖如春盼雨望雪的冬天,学校数月无水,我们无不感慨岁月的磨砺。真是忙碌的一年,真是稀罕的一年,真是战斗的一年。</h3> <h3>  前几日晌午,在阳光的直射下,暖意融融,我一个人寻着校北方向的曲径小道,踏着落满树叶的斜坡踽踽独行,未曾想却了却了我许久的一个心愿----到白兔村小的旧址看看。我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前行,几座空空无人居住的小屋孤零零的耸立在半山腰的树林中,不是近前还真难以发现,阴飕飕的略显寂寞凄凉。心头不免存有无名地忐忑,潜意识四周张望,几十米外一个熟悉的四岁村童正在山间玩耍,我便拽上他壮胆,约又前行50米,豁然开阔,坡平地整,杂草丛生间依稀能看出一些断壁残垣,大大的青砖散落一地,一间又一间,与先前的旧民房相比规模挺大。估摸位置,猜测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白兔小学旧址!</h3> <h3>  站在残垣上举目远眺,真是一个绝好之地。看!山坡上,各种野花虽已凋零,但枝茎却坚坚地挺着,像是要告诉我学校曾在这里守着学子,护着希望。四周青松依然苍翠,在冬日的暖阳里,格外引人注目,格外显得珍贵。我依稀能感受到多年前那个民办教师,站立台前,手捧书本,教室里传出朗朗的乡音书声的壮景......多么美啊!那个民办教师每天多年级的同时讲课教学,想必累了、渴了,展望一眼这景致便可聊以慰藉了吧!</h3> <h3>  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听说学校是自然倒塌的,才挪到昔日的队部今日的学校过度。慕然回首十一年了。我矗立良久,很多感怀触碰心灵,不免肃然起敬......</h3> <h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知为什么,此刻我却想到了几日前给孩子们教学的这首古诗。那辛勤培育山村孩子的老师和站立在残垣上还在努力的自己不正是育汗的人吗?自己的选择不正是那位锄禾的老农吗?</h3> <h3>  叹着走着想着,旱冬结束,开启了我所熟悉的湘南阴雨连绵的天贶,冬月廿四起一场小雨连着一场小雨,小雨间歇日迎来了冬至,12月22日入九了。我这位“锄禾的老农”是走在“农历”四季里的行者,今日到了这不太寒冷的冬的驿站,正午漏阳之时,带着孩子们在暖冬里行走。</h3> <h3>  冬至俗称“冬节”、“大冬”、“长至节”、“亚岁”、“首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先人已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的一个。</h3><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70°,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九寒天的第一天暨一九首日,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人们开始“数九天”,以九天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数尽,标志冬尽春来,寒冬过去。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h3><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故冬至一阳生,阴气盛极必衰。这是阴阳交关的时刻,人须谨慎度过,所以禁忌颇多。阳虚的人,容易在冬至前后发病,甚至死去,所以要非常注意。</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h3><h3>天冷了,大家干吗?民间曾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h3><h3>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h3><h3>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h3><h3>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泱泱华夏,垂范百世。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h3><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冬至一阳生”。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归日,子末有宿期。</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冬至俗称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h3> <h3>  冬至的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糜与鹿同科,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阳气上升而解角。鹿的角向前生,所以为阳,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深埋于地底之水泉,开始流动。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及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关于冬至吃饺子有两种说法,民间习俗认为冬至日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也不利农事收获;另一说吃饺子是为了药王张仲景在冬至舍药。</h3> <h3>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冬至为大,源自人们对春的期盼,这不知牵动多少诗人的情怀,歌唱不绝。杜甫写有两首冬至诗,其中《小至》最为出名:“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春春又来”;诗人白居易在施行途中逢节有感而作的《邯鄣冬至夜思家》,充分表达了“佳节思亲”之情。</h3> <h3>  岁月匆匆寒意切,雨幕霜纱云中日。冬至时节恰得清明雨水,几天前的温热因这场雨正式退场,细雨连降数日,看天况还要有一阵子,此时我又盼起几日前的暖阳了。冬至数九,风寒林霜,冬至前几日太阳便藏进了厚实的云层里,冬至后暖阳就越发吝啬了!</h3> <h3>  无论暖阳还是阴雨,时间的脚步从不问东西。冬至过后,教学落尾,学校进入了紧张的复习时段,我们四位支教人围于红炉,感慨万千,商意散学前,综合回顾与展示一学期四人合作教学与学生不凡成长的历程,于是“花开别样红”教育展示周呼之欲出,看着孩子们的书法、美术、音乐、体能、悦读、迎新年欢宴等展示活动,让人虽有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装之感,却添“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之情,我仿佛能感受到此时阳气从地层下磅礴而来的气势,能听到地下万物的涌动,河流潺潺,草木新芽,春天的脚步发出了铿锵声响,迎春的孩子们莺啼洋洋盈耳。</h3> <h3>  毕竟,异乡冬至又今朝,冬至阳生春又来,我盼不来雪,我却能盼来春!</h3><h3>&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12月21日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