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正果镇正果小学八O届初二甲班40年同学会(美篇II)

陈美金

<div>先看看我们的倡议书:</div>&nbsp; &nbsp; &nbsp;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四十年前我们童年时光,书生意气,怀着共同的梦想离开了校园,从此步入社会。相识相知于母校,当年虽不识人生真谛,却共同经历了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童年。那年代那些年,同样经历了文革的浪潮和下岗朝的洗礼,四十年后,同学友谊和情义己如江水长流,浩然成湖。<br>四十年后人到中老年,仍魂牵梦绕,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校园童年,四十年的分别,四十年的牵念,促成正果小学初二甲班同学的聚会。 正果名称的由来:<br>&nbsp; &nbsp; 名称起源于名叫余宾的牧童,相传他8岁时牧牛,有特异功能,牛不能走出其划定的圈吃草。据说他以后在此地“得成证果”。南宋庆元三年(1198)建成证果寺,发展为圩镇,取名“证果”,后简化为“正果”。明、清代为增城县金牛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第五区。1958年改称正果人民公社(“0”期间改称前进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称正果区。1987年改称镇。 证果寺的由来:<div>&nbsp; &nbsp; 正果寺(亦作证果寺)位于增城正果镇,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光绪十七年(1891)进行过修葺。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2003年。<br></div><div>&nbsp; &nbsp; 正果寺坐北朝南,东倚瑞山,西临增江,是一座硬山顶建筑,五间三进,左右为厢房,总面阔43米,总进深73米,建筑占地3139平方米。头门进深三间共九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正脊,脊顶正中饰陶塑宝珠,前后脊壁遍饰佛教器物和人物彩塑,碌灰筒瓦,绿色瓦当滴水,青砖砌墙,红砂岩石脚。石门额上刻“正果寺”三个金漆大字,雄浑苍劲,匾的四周用金漆石雕缠枝花纹绲边。两旁有一对联:“正行皈觉路,果成大菩提”。<br></div><div><br></div> 相传宾公佛出家前姓余,名宾,出生于北宋时番峰村香浦塘一户农家,8岁即到距正果寺三里外的瑞山(即成佛岩)下外婆家替人放牛。有一回,他与几个小孩在山上放牛,肚子饿得咕咕响。余宾问大家:“今天仙村做景,有很多斋果,你们想吃吗?”大家一听都口水直流,但正果到仙村,有五六十里地,他们放着牛,怎么能去呢?余宾说:“不要紧,我有办法。”他把牛赶到一起,围着牛群撒了一泡尿,牛群就乖乖不出这个圈了。余宾让小伙伴们各自抓住别人的衫角,闭上眼睛,只听他叫一声“起程”,顿时觉得耳边呼呼生风,有如腾云驾雾。过了一会,余宾让大家睁开眼睛,小伙伴们怯生生地睁眼一看,还站在原地纹丝没动,牛群也还在圈里老老实实吃草,但地上却堆满了各种斋果,大家惊喜交集,争着问余宾是怎么做到的,余宾笑而不语。<br>  进了头门是一脸笑容的弥勒佛像。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袒露着大肚皮,迎接每一位进寺的香客。四大天王威严挺立左右,守护风调雨顺;中殿如来佛祖端坐其中,法相庄严慈悲。最奇特的是后殿供奉的宾公生佛,并非来自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增城村生泊长的本地佛,乡民俗称“牛仔佛”。(资料来自百度) <h3><font color="#010101">寺庙里的大鹅都不一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果云吞,美食典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午在石桂泉同学的饭店正贤轩午餐,看一看同学们的架势就知道热闹非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贤轩粤菜馆是正果镇粤菜典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午致青春大合照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午活动及晚餐在水上人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午的准备工作,看看我们的视频</font></h3> <h3>看这情况,几个喝高很正常。</h3> <h3><font color="#010101">最后,本人闪亮登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编时间:2019-12-22 冬至。</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