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冬至,三九严寒何所惧,送上关爱情一缕,祝福声声送给你,阳气初生,冬去春归的日子里,愿你在寒冬腊月的天气,时时荡漾着春天般的暖意。祝大家冬至快乐!</h3> <h3>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认识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天气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当地人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中记载:“冬至不贺节,食馄饨,以象子半之义。小儿放学一日,与官衙放假同。在古代冬至这一天学生放假,有拜师、宴请“隆师”的节俗。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在古代饺子开始叫馄饨,因为古代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吃,所以叫“馄饨”。南北朝北齐人颜之推《文集·家训》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之。”偃月,即半月,是说当时馄饨的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形状一样。当地民间传说冬至这天吃饺子可以不冻坏耳朵。所以,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以求冬季平平安安。</h3><h3>冬至开始“数九”,民间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成9个“九”,按次序叫作头九、二九、三九……到九九止,用意是记录日期并测算节气气候变化,已成习惯。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已记有相关的民谣:“一九和二九,相唤(招呼)不出手”等“九”中的物候事象。在京津冀一带虽说法不一,但传承有绪。天津宁河说的比较通俗明白,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形象地描述了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九九已是艳阳天了。</h3> <h3>冬至大如年</h3> <h3>在古人看来,冬至不仅具有时令标记的意义,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也长期被视为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冬节”“长至节”。其实,冬至在上古时期就是新年,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将冬至作为年度循环的起点。</h3> <h3>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分为3候:可能会有人好奇,这个“候”是用来干嘛的?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了,先人们将每个节气分3个“候”,每个“候”5天。“候”就是指这几天里,大自然会有哪些变化,把这些大自然变化都记在日历里代代相传。</h3><h3>冬至的三个候:</h3><h3>第一侯: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h3><h3>第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h3><h3>第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