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的对联都是爸爸亲自写,而且街坊领居们也经常让我爸爸写对联。倒不是说字写得有多么漂亮,主要是因为编的内容好。爸爸写的是正楷字,从来不带草的,而内容好就好在符合实情、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私人订制”。<br> 还记得,老舅舅家的对联都由爸爸来写,从大门到小门,从窗棂到墙上,从马棚到猪圈,每逢过年,都贴上崭新的对联。使得人与物更贴近,物更接地气。<br> 外公家的对联也由爸爸来写,还记得那副专门赞扬外公的对联“细锯精刨美名扬,勤凿常劈度晚年。”那年(1991年)正月,我和姐姐还专门和外公在院子大门前合影留念。<br> 传统的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批(又叫做脑儿)贴在上边,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爸爸编对联时讲究这一点),一般念对联时,最后才念横批。后来上高中时,老师讲到“上联和下联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要么都是形容词,要么都是名词”。其实,对联还讲究平仄,而且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br> 人们把对联做了很大的引申,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出了门的墙上可以贴一张竖的四字对联“抬头见喜”、“出门见喜”,院子里的树上也可以贴一张竖的四字对联“枝繁叶茂”,马棚或猪圈的边上可以贴一张横的四字对联“膘肥体壮”,家里墙上可以贴一张竖的四字对联“家和业兴”,都是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和企盼。窗棂上的对联面幅比较小,一般也是竖的四个字。爸爸喜欢的一个四字对联是“人贵有恒”,在苏家庄居住时我家的对联里每年都有这一个。<br> 人们也经常用正方形的红纸上转45度写“福”字,然后倒过来贴在墙上,寓意福“倒”了,福到了!老舅家每年在大门上都贴有门神画像,一边是秦琼,带有“日”的符号,一边是尉迟恭,带有“月”的符号。人们在贴对联的同时,在家中大门上方也贴花红纸(一般四个组成一副),花红纸用彩色纸做成,一个上面写一个大字,“欢度春节”、“迎春接福”之类的。<br> 如果一年中家里有老人亲人故去,从这一年起连续三年家里的对联都得用蓝色的纸,以表对故去亲人的思念。<br> 小时候过年,都是除夕的下午贴对联,事前要做好一大勺子浆糊(用白面做成),把去年的旧对联撕掉,再用笤帚把要贴对联的地方扫去尘土,把对联的背面涂上浆糊。因为对联粘上浆糊就湿了,所以贴对联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用力,否则容易把对联撕烂。贴对联时,一般根据大门的砖数来衡量高低,这样上联和下联就不容易错位,一高一低。贴好后,再用扫帚在对联表面扫一下,这样对联就不会皱了,而是平平展展的。<br> 最开始写对联都是用黑色墨汁写的,后来人们开始用黄色广告色写对联,红底黄字也很喜气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国旗就是红底黄花的)。再后来有人家开始用金粉写对联,金粉配上汽油或者柴油,看上去就更美观了。说起写的字体书法,还是村里的梁守礼和李定文两位人文,还有爸爸的同事秦吉才老师,可谓龙飞凤舞。梁守撰老师、武克强老师写的也很好,我二舅(李德成)写的隶书也不错。<br> 再后来,人们的对联就不自己写了,而是直接从市面上采购现成的,而对联内容也都是大众化的,也就是谁家都可以用的。这种对联纸质较好,也比较光滑,字也是电脑打印上去的,周围还配有精美图案。这时候,贴对联之前也不再用出浆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透明胶带。贴对联的时间也都放在除夕中午或者上午,一般还配有鞭炮声声。<br> 到现在,腊月去购物时,卖家也赠送精美的对联,银行、超市、单位也都赠送对联,做工也越来越精美,“福”字用硬卡纸镂空了,花红纸用布料了。很难寻找的,是小时候那种爸爸写对联,我们扒在边上欣赏的那种过年气氛。只剩下大型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大门上的对联还请专人去编去写,而且都用长长的宽宽的纸去写,这种对联的字也得用专用特大号毛笔写。爸爸自谦说,他写的对联很难登上大雅之堂了,但留恋的还是那种忙忙碌碌的年味。<div> 张达峰作于己亥冬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