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经典,终生受用!

乐逍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做一个知天命的人</font></b></h1><h1><b>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b></h1><h1>——《论语》</h1><h1>我们常说“五十而知天命”,其实就是:</h1><h1><b>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b></h1><h1><b>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b></h1><h1><b>知道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b></h1><h1>五十岁的年纪,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调整心态,不过分求完美</font></b></h1><h1><b>尽美矣,又尽善也。</b></h1><h1>——《论语》</h1><h1>俗话说: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因此,过分追求完美,岂不是庸人自扰?</h1><h1><b>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b></h1><h1>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h1><h3>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说的是实话。</h3><h1>比如你站在一面穿衣镜前,观察自己的面孔和全身,你可能喜欢某些部位,而不喜欢某些部位。</h1><h1>生活中的琐事正如同镜子里你不喜欢的地方一样,如果你死盯着这些,那么你就无法拥有轻松而完整的生活。</h1><h1>你要用自己的眼光注视镜子里面的自我形象,并试着对自己说:</h1><h1>无论我有什么缺陷,我都无条件接受,并尽可能喜欢我自己的模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中庸处世,才是人生大道</font></b></h1><h1><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b></h1><h1>——《论语》</h1><h1>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h1><h1>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内圣外王以刚强</font></b></h1><h1><b>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b></h1><h1>——《庄子》</h1><h1>“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h1><h1>人的修养永远是精神的灵魂。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h1><h1>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一个你乐于交往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不论是谈古论今,或是只谈谈家常琐事,都会是人生快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懂知行合一,方可有得</font></b></h1><h1><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b></h1><h1>——《中庸》</h1><h1>你学问再广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要领,那做这学问也是没用的。但是你能够把握它的精神要点,又不如你去实实在在地做。“知”必须要落实到“行”,落实到“行”才是最重要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和而不同,要懂得包容</font></b></h1><h1><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b></h1><h1>——《论语》</h1><h1>我和你关系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张。我反对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h1><h1>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font></b></h1><h1><b>不忘久德,不思久怨。</b></h1><h1>——《论语》</h1><h1>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h1><h1>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h1><h1>容人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八、谨言慎行,人生长乐也</font></b></h1><h1><b>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b></h1><h1>——《论语》</h1><h1>俗话说:“一言不慎就会招来祸端。”</h1><h1>人们常说曾国藩说话语迟,他坐在那里常常不发一言,但是不露自威。</h1><h1>语迟,就是说话慢。很多人说话很快,有时候可能话没有经过大脑就直接说出来了,而这样往往会说错话。</h1> <h1><b>有道是:“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b></h1><h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受人的指责。</h1><h1><b>所以,曾国藩嘱咐他的儿子:</b></h1><h1>说话不要太快,与人答话的时候要沉吟片刻再说出下一句话,不要抢话说,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会很中规中矩,掷地有声。</h1><h1><b>所以,人宁肯沉默寡言,也不会随便乱说,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自作聪明。</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九、福祸相依,懂得惜福</font></b></h1><h1><b>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b></h1><h1>——《太上感应篇》</h1><h1>所谓祸,就是痛苦和灾难;所谓福,就是安乐和幸福。</h1><h1>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即:灾祸中总有幸福隐藏,祸是福的先行凭据;福里不免潜伏着灾祸、危机,福是祸的潜在前提。</h1><h1>《淮南子》记载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形象地揭示福祸相依相生的哲理。</h1><h1>中国北方边塞的一位老翁走失了一匹马,乡邻们都来安慰他莫要伤心,老翁说这也许是好事。</h1><h1>不久,马跑了回来,而且还从胡地引来了一匹骏马。乡亲们又来向他道贺,但老翁认为也许是坏事。</h1><h1>时隔不久,儿子骑马摔断了腿骨,乡亲们都来慰问,老翁说这件事也许会因祸得福。过了一年,边境发生战争,他儿子因为腿跛而免去了征兵。</h1><h1>邻居家的青壮年都征调去当兵并大多战死沙场,老翁的家庭却是安然无事。</h1> <h1>如果哪一天,你遭遇了人生的冷风冻雨,你的心已经不堪承受。</h1><h1>那么,也请你等一等。你要记得,这棵巨树正在生活的背风处为你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气象,并一点一点靠近你,只要你努力。</h1><h1>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h1><h1>当你身处逆境,感到诸事不顺。爱情、工作、事业、理想都成泡影,心生绝望之念,不妨换个角度,告诉自己:</h1><h1>福祸相依,坚持下去,生命的美好将要到来,感恩我们所遭遇的一切让我们变得更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