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中国—时代印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所好所乐所为

<h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最早出现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是指导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h3><div>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也成为商业物资供应的指导性方针,当时对保证人民生活的稳定,并积极地指导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div> <h3>一九四九年时的商店风貌</h3> <h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如今成了一个历史的符号,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乡商业物资供应零售部门的工作指导思想,当时在繁荣商业经济、丰富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h3> <h3>1956年,毛主席接见全国劳模,其中右为商业劳模吴桂兰。</h3><h3>吴桂兰是哈尔滨第八百货商店服装柜台营业员,她热爱新中国商业事业,对待顾客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商业劳模。</h3> <h3>北京百货大楼副食柜台营业员张秉贵,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h3><h3>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h3> <h3>当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要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张秉贵也被誉为“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h3> <h3>沈阳市南塔第二副食部门售货员李素文,蔬菜柜台售货员。李素文先后当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省财贸系统“五好”职工标兵。</h3> <h3>1964年12月,毛主席会见辽宁省劳模蔚凤英、李素文(左一)等</h3> <h3>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太原认一力饺子馆服务员李淑贞,服务周到热情,工作认真突出,深受当地群众喜欢。</h3> <h3>特别是1953年经过全国性商业的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后,商业供应还是可以的,当时居民到市场上基本可以买到鲜鱼、鲜肉、鲜菜等各种农副食品。虽然市场的商品没现在这样丰富,一些物资比较紧俏或者缺乏,但仍然是非常方便的,民众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h3> <h3>凭票曾是计划时代购买物品的主要凭证</h3> <h3>当时商业部门把数量充足、质量完好、价格合理、花色品种齐全的商品及时地供应给人民群众,促使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服装商店,几位女顾客正选购商品</h3> <h3>1977年,内联升鞋店恢复老字号</h3> <h1><b>三尺柜台迎四方顾客<br></b><b>一张笑脸如二月春风</b></h1> <h3>计算器尚不流行,算盘是主要计算工具,打算盘是每个售货员最基本的技能</h3> <h1><b>百货商店店里百货如意店&nbsp;<br></b><b>一颗爱心心中一颗为民心</b></h1> <h3>粮油门市部当年的繁忙景象</h3> <h3>过去在国营饭店吃饭不是先点菜,而是先买菜卡,然后到窗口拿菜,和现在用餐流程大不一样</h3> <h3>餐馆里的火热景象</h3> <h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商业部门的标志,一般都设置在醒目位置。</h3> <h3>七十年代后期,黑白电视非常紧俏,而且大多数家庭尚未有购买能力,大家都是好奇地到电器柜台看看新鲜</h3> <h3>七八十年代,黑白电视人们的热宠,电视柜台挤满了人群</h3> <h3>七十年代五交化商店自行车柜台</h3> <h3>副食商场购买商品的群众</h3> <h3>服装商场选购新衣的顾客试衣服</h3> <h3>书店挑选年画的顾客</h3> <h3>食品公司肉食门市部</h3> <h3>食品公司门市部前来购买猪肉的顾客还是不少</h3> <h3>七十年代,顾客在商店选购商品</h3> <h3>1966年国庆节前夜,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张灯结彩,迎接国庆节的到来</h3> <h3>凭票购买商品是改革开放前的一种商业方式</h3> <h3>售货员们空闲时间交流打算盘技巧和方法</h3> <h3>商业部门送货下乡到地头,方便农民购买日用品</h3> <h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商业财贸工作的重要方针。</h3> <h3>副食商店商品陈设与今大不一样</h3> <h3>蔬菜部门大白菜送上门,解决城市居民冬天淡季吃菜问题</h3> <h3>火车站台设有零售车,方便过往列车旅客购买食品</h3> <h3>到改革开放后以后,商业从计划经济时代正式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手工业、轻工业逐渐恢复,不断地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种类逐渐丰富,供应量也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各种物资供应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商场里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人们再也不为有钱却不能买自己喜的商品而烦恼了,人们再也不用为拿着各种票证排很长的队而忧愁了!<br></h3> <h3>改革开放后的北京某商场一角</h3> <h3>八十年代的开封模范商场外貌</h3> <h3>改革开放后的集贸市场</h3> <h3>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集会</h3> <h3>改革开放后,妇女化妆品发生质的变化,不再是“雪花膏”、“蛤蜊油”、“洗发膏”简单品种了,售货员正给年轻顾客介绍化妆品功效和用途</h3> <h3>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市场,人们正在果品店内选购新鲜水果</h3> <h3>买菜买水果非常方便,随用随买</h3> <h3>中秋月饼上市,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h3> <h3>服装商场品种多样,样式新潮</h3> <h3>国营商店服务态度明显改进,顾客至上,笑脸相迎</h3> <h3>国营商店里顾客盈门,生意火红</h3> <h3>蔬菜市场设立早市,居民天天都吃上新鲜菜</h3> <h3>早点供应丰富多彩,各种小吃应运而生,深受欢迎</h3> <h3>个体户饭店雨后春笋般出现,家常菜、妈妈味道随处可见</h3> <h3>百货大楼一隅</h3> <h3>市场搞活了,竞争也激烈了,服装店老板给自己的服装当起了模特来</h3> <h3>集贸市场的猪肉摊点,肉品供应充足</h3> <h3>报刊书籍丰富,发行充足,为人们读书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h3> <h3>电子商品更新换代迅速,眼花瞭乱</h3> <h3>五交化电器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小家电把人们繁杂的解放出来</h3> <h3>供销社仍然是农村农民购买日用品的主要供应地方</h3> <h3>八十年代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是美国肯德基</h3> <h3>当年的国营百货商场童叟无欺,最讲诚信。出售的百货商品,都是一分钱一分货——货真价实,经久耐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h3> <h3>那个时代,遍布全国各地的国家供销合作社,代表的是国家信誉。从不买卖假冒伪劣商品;从不欺诈哄骗老百姓;从不昧着良心黑人民群众一分钱;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h3> <h3>当时,买一双解放鞋,能穿好多年,上山干重活,磨都磨不破;当时,买的保温瓶,可用几十年,很保温;当时,买的永久牌自行车、飞人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三五牌机械闹钟、红灯牌收音机……还有不少在广大乡村保留,并且默默无闻的为老百姓服务。</h3> <h3><h3>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却也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看看那时的生活场景和这些老照片,勾起多少人往日的回忆。</h3></h3> <h3>各种商品批发商城陆续建成,为边远偏辟乡区商贩提供进货渠道</h3> <h3>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安排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h3> <h3>县城商店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标语</h3> <h3>供销社外墙上的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h3> <h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曾是商业物资部门的最名显的标志,那时候不仅商店外墙上有,好多门市部里面挂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甚至许多商品包装和各种票证都有它的身影。</h3> <h3>如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口号已淡出人们生活的视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有时偶然回想起来,它必竟在那个岁月里发挥过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迹。</h3> <h3>(图片摘选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