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故事

隐忍山人(马宝山)

<h3>  我高中毕业应征入伍,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绿洲皮山军营。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 ,我被分到卫生队。当时分到卫生队的除了我一个河北兵 ,还有4个四川兵。去了不久,我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保卫股的秦股长因病在卫生队去世 ,在抬他的遗体时是安排几个四川战友去的,我当时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心理还真有点害怕。团里要给秦股长开追悼会,知道我会画画,就给了我一张小照片作参考给秦股长画遗像,我用碳素铅笔很快就把遗像画好了,画的还比较像,团里很满意。在卫生队工作学习了一个多月,突然有一天,队长找我谈话,告诉我政治处电影队想要我,问我愿不愿意去。我感到自己没有选择权,于是表态:“服从分配”。打内心是愿意留着卫生队,还能学点技术。</h3><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  不几日,军务股下了调令,让我去电影队报到。在电影队除了放电影、放广播之外 ,还利用我会画画的特长画幻灯片,在放映前加播幻灯,宣传团里的好人好事。经常深入连队拍照片 ,了解战士当中的好人好事,然后画出不同题材的幻灯片 ,根据画面在编写解说词。我曾经参加过南疆军区幻灯比赛 ,荣获第一名。除了干好我的本职工作外,在学习美术方面,确实下了很多的功夫。利用业余时间画素描、速写、油画写生,那几年进步比较快。油画《关心》在参加师部举办的画展时获得一等奖。组画《我为昆仑献青春“六小”活动》曾经刊登在军区《战胜报》的头版头条。《加强民族团结》组画曾经刊登在《和田日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组画刊登在《战胜报》。</p><p class="ql-block"><br></p> <h3>  团里很重视对我的培育,先后派我去和田文化宫参加国家博物馆画家赵以雄老师、中央工艺美院肖慧祥教授举办的美术学习班。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掌握了打开美术之门的钥匙。和肖慧祥老师学习留下的习作,至今都成了很珍贵的资料。图中左二为肖老师,她为首都机场创作了大型壁画《科学的春天》,深受好评。</h3><h3><br></h3><h3><br></h3> <h3>  根据1980年和肖老师学习时的画稿,我最近创作的工笔画《维吾尔族姑娘》等。</h3><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的1983年——1985年,我团担负了昆仑山国防施工任务,修建哈神线。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昆仑山上施工,自然环境异常艰苦恶劣,不仅“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更为严重的是高寒缺氧,常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经常会雪花飘舞,风沙漫天。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大雪封山,交通中断,施工的黄金季节是4至10月间。上昆仑山,从叶城出发,要经过几个海拔5000米左右的冰大坂,战士们高山反映严重,恶心呕吐,不思进食,缺氧头痛,脑袋如同裂开一般,为了缓解疼痛,有的战友用背包带捆在头上。到达山上的工地后,身体要适应休整一个月,才能进入正常的人施工阶段。指战员们选择好地势,搭建起排排帐篷,里边生上火炉御寒。在昆仑山上,吃饭也是一关,由于高山反映,见饭就饱,甚至恶心呕吐,因此,吃饭也成为硬任务。山上吃青菜要靠山下供应,一车菜几天后辗转送到山上,几乎烂掉一半,因此战友们缺乏维生素症相当严重,指甲凹凸下陷,口唇干裂流血。山上虽冷,但紫外线强烈,战士们的皮肤被灼伤,面部、手背层层脱皮,白肤色变成了铁锈色,所有人看了都会流泪。三年的施工,在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情况下,指战员们利用自已的双肩双手,铁锹,小推车,锤子,钢钎,克服了无数的困难险阻和高寒缺氧等极其恶劣自然环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打通了去往神仙湾哨卡的公路。过去去哨卡要靠牦牛骆驼运送物资,而今汽车可以直接到边防哨卡,为国防建设立了一大功。指战员们付出了艰辛的汗水、鲜血和牺牲,可歌可泣。永远值得回忆、追思和传颂。</p> <p class="ql-block">  在我当兵的岁月里,最使我自豪的、骄傲的、难忘的是1984年参加喀喇昆仑山修建哈神线的国防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昆仑六月雪,玉龙满天舞。6月份的一日,天刚蒙蒙亮,我走出帐篷,看到的就像神话般银色世界,漫天皆雪,兴奋异常。于是,我拿起油画笔进行写生,记录下这一景色。十余年的西北戍边军旅生活,我只有84年上过昆仑山。那时我是文化干事,负责《战地快报》的编辑和印刷。团里的指示精神,连队的好人好事,新鲜事,都通过《战地快报》发往机关连队。时效快,贴近人,图文并茂。那时没有电脑,打印机,只有用腊笔刻在腊纸上,然后用油墨一张一张的印出来,分发到部队。标题和插图有时还要套色印刷,基本上三,四天出一版,篇幅8开大小。可受部队欢迎了,因为内容都是真人真事,鼓舞了官兵士气。</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家庭困难,我向领导提出了转业申请。1985年因为没有进京指标,档案送到兰州军区,又被打回。第二年才有了军区拿到的进京指标。</p><p class="ql-block"><br></p> <h3>  1986年12月我结束了12年的军旅生活,转业到北京冷冻机厂。北京市为了欢迎军转干部,专门邀请分配到各个系统的军转干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欢迎大会,当时心情格外高兴。从军人到工人,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尽快适应企业 ,北京市人事部门还专门对军转干部进行培训,转变思想,转变观念。</h3><h3> 我被安排的单位是专业生产中央空调的国有企业,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全厂有1700多人。从产值、效益、工资、福利等方面同周围的工厂比,算是相当不错的。想调人这个厂没有相当的关系是来不了的。刚到工厂 ,按北京政策工资套为78.5元/月,在加点奖金,每月能拿到八、九十元。</h3><h3><br></h3><h3><br></h3> <h3>  入厂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 ,产品不愁没有销路。订货单位若要着急要货 ,还要加赶工费,产品供不应求。人事科准备给我安排到政工部门,结果被安排到销售科,让我搞产品宣传 ,编样本、搞展览是我的本职。在销售科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产宣可做 ,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售前跟师傅们熟悉产品,给用户回信 ,接待用户,草签合同,登记台账,半年后,由于虚心认真的学习,基本上对产品有了了解,对销售工作也熟悉了。我到销售科一年后被认命为副科长 ,那时才31岁。</h3><h3> 邓小平南巡后,国家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国家不在统购统销了,企业的产品要自己找用户,找市场。销售队伍在不断壮大,在全厂公开招聘业务员,择优上岗。这样销售部门专门成立了经营支部,又让我兼任了支部书记。</h3><h3><br></h3><h3><br></h3> <h3>  文革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对于年龄较大,又上班的人来讲不可能在去参加高考。 而社会上逐步讲究学历和文凭,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聘干、职称、工资、奖金 。于是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参加高自考,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高自考也不容易,既要上班,又要顾家,还要业余时间看书学习 ,脑子聪明的人一年能考过三、四门 ,而我只考过两门《中国革命史》和《形式逻辑》。由于工作忙,家庭事务多,后来就没有坚持考下去。只是参加了企业管理专业的中专班,经过三年业余学习 ,拿到了中专文凭。</h3><h3> 我对美术非常爱好 ,想在这方面学习深造。于是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业余本科班,专业课素描、色彩、设计均考试通过,但是,四门文化课由于复习时间短,没有通过。所以,学习美术的愿望没能实现。</h3><h3><br></h3><h3><br></h3> <h3>  上班期间,有时利用业余时间画点画 ,但是坚持不够,没有进步和发展。</h3><h3><br></h3><h3><br></h3> <h3>  2000年企业破产 。随后又找到了新的工作。</h3><h3> 我转业后多亏在销售部门干了十多年,有些销售经验和市场资源。于是我找到了广东的一个民营空调企业 ,被聘为北京公司的业务销售。以我的性格做销售就是赶鸭子上架,生活所迫, 被逼无奈。整日跑设计院,探访用户。一份合同的签订 ,中间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我就凭着实在和吃苦耐劳,也赢得了一些用户,做出了一些成绩。</h3><h3> 2002年在朋友的撺掇下,几个人开了一个制冷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自己有了公司,但是没有实体,说透了就是一个皮包公司。一边抓市场 ,一边找厂家合作,中间挣个拼缝钱。50多岁时,由于年龄偏大了,干劲也不足了,所以 ,每年也就是挣个生活费,坚持到55岁办了退休。公司就转给了朋友,真正的过上了退休人的生活。</h3><h3> </h3><h3><br></h3> <h3>  退休后,除了做家务,看孙女,就是利用空余时间写写美篇,发挥美术特长 ,画油画、学国画、整理当兵时在新疆画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写生资料。自找乐趣,身心健康,显得生活既充实又有益。</h3><h3><br></h3><h3>美篇文字: 马宝山</h3><h3>美篇图片: 马宝山</h3><h3>美篇时间: 2019.12.2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