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69年12月20日,天是那么的阴沉沉。我们一中和二中69届的25名同学,初中毕业后即离别父母亲人,一起来到阳朔县福利公社插队。</p><p> 转眼又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们已从碧玉年华到过了花甲之年。从插队那天起,我们就与福利结下了不懈之缘。尽管我们后来都已数次重访故地,这次为纪念插队50周年,我们这些同学们,不约而同又再来到福利。</p> <p> 早在上个星期,在白面插队的同学就已迫不及待的回到白面,又来到年轻时劳动和生活的地方重访留影。</p> <h3> 当年大家虽然在这里插队,但对这段漓江风光都没有感觉,现在大家离开这里多年,却更难忘却已逝去的那段青春岁月。</h3> <p> 21号,尽管天公不作美,不时的下着小雨,我们其他10多名同学还是相约也回了福利。克实还是在百忙中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从南宁赶回来参加福利之行。另有三个原来是在阳朔高田插队的同学,也来参加了我们这次的纪念活动。</p> <p> 在马鞍村插队的5个女同学,正好21号村里举办首届邀请出嫁女回村报恩团圆活动。村里把她们也当做村里的出嫁女,特邀回村参加活动,还摆了40桌的长桌宴。她们先到福利镇后,等不及我们会合就匆匆赶回了村里。</p> <h3> 我们进入福利镇,从后街直接先到码头。</h3> <h3> 由于福利镇已整体迁出到公路旁,原来的老镇已显得比较冷清了。我们每次到福利,都要到码头集体留影。</h3> <h3> 当年电影“刘三姐”曾经在福利码头取过一些景,福利镇迁到公路边后,当地逐渐把江边码头建成了旅游区。</h3> <p> 在福利老粮所下面的大光亭,也在近年重新修整过。</p> <h3> 这个妈祖庙也是后来才改建的。</h3> <p> 尽管游客稀少,河沟里还是停满了游艇,等待着为需要游览漓江的游客服务。</p> <p>这是河沟的旧照,人们通过河沟上的小水泥板桥,可以沿小路走到阳朔。在涨水季节,这个小桥是常被淹没的。</p> <p> 福利码头到对岸渡头村原来用的人撑渡船,早已改用了机动船。码头周边也用片石砌平整。</p> <p> 这是码头的旧照,有的人挑着担子上下船,还是有些危险的。</p> <h3> 这是原来的供销社,以前每逢圩日,里面可是人潮拥挤的。由于圩场已迁出到公路旁,现在这里也已荒废。</h3> <h3> 福利镇小学,我们也曾经在里面看过电影和开过会。现在,教室已从原来的简陋平房重建为漂亮的四层楼房。</h3> <p> 这是公社原来的大礼堂,原来每年一次的公社知青学习班都在这里举办。办学习班的那三天,可是全体知青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玩,不用自己煮饭,又有工分拿,会议结束时还有加菜,不亦乐乎。现在这个礼堂铁门紧锁,已很少使用。</p> <h3> 通过窗户栏杆,还能看到里面的舞台。当年举办知青学习班时,有文艺细胞的知青,也还到台上去表演。</h3> <p> 这是当年公社食堂的水井,原来吃用水都从这里打水,现在这个水井已没人再用。当年的公社革委会,就在上方白房的左侧。</p> <p> 从福利镇出来后,我们就赶往老梧,还是先到上山村七四的家。上次来到这里,时间又过去了两年半了。</p> <h3> 七四老伴还在厨房为我们准备饭菜,他先在堂屋烧了盆炭火,给我们在那里烤火聊天。</h3> <h3> 又尝到了多年没吃到的烤红薯。</h3> <h3> 七四做的扣肉,味道也很不错。</h3> <h3> 七四还专门杀了一只自己养的🐔招待我们。</h3> <h3> 进到老梧村,三个当年的老梧大队知青在莫家祠堂前留影。</h3> <p> 这是克实昌盛当年居住的约10个平方的小黑屋,整间屋除了门,就只有墙上一个小气窗采光。屋里摆了两铺小床就没有多少空间了。这个房屋多年前就已倒塌。</p> <h3> 当年村里的老房子,除了已倒塌的,剩下来的基本都已是危房。现在农村富裕了,村民都另找地方建了新楼房。七四家就是在旁边的上山村建的两层半新楼房。</h3> <h3> 期间,我陪同锋还到了公路对面他当年插队的路布村。</h3> <h3> 锋在寻找他当年居住的房子。</h3> <h3> 难道又要无功而返吗?</h3> <h3> 经向村里人打听,终于找到了故居旧址,原来居住的房屋已被拆除改种植物,仅剩原来屋前的晒谷坪还可看出踪迹。</h3> <h3> 锋还和村民聊了起来。</h3> <h3> 在七四家吃完饭,已到下午三点。我们原打算还去龙尾瑶的,但这时已不够时间了,而且天气也不好,我们商量后就改为去枫林村甘蔗基地参观。</h3> <h3> 枫林村及周边村原来的水田都改种了果蔗,经济效益极大提高,现在桂林卖的基本都是福利甘蔗。</h3> <p class="ql-block"> 离开枫林村后,我们就直接返回桂林了,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插队50周年返乡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