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家

九月菊967289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推开外婆家的大门,也拉开了我心头美好回忆的帷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第一次的出门就是去外婆家,去外婆家的路就是我了解世界的第一条旅游线,在外婆家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不知道的世界稀奇,每推开一家的门都是我探索世界的途径,大人们讲的每一句话,我都会睁大眼睛,静静地听着,思考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外婆家是山西吕梁离石区坪头乡的一个小山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光秃秃的山一座紧挨着一座,像兽的脊骨一样连绵起伏,周围的村名也是带着山,李家山、岳家山、赵家山……这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出行难,吃水难。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很少有人会骑自行车,因为出门就是塄、沟,坡陡路窄,一不小心摔入深渊,命也难保,谁还敢学骑车,出行靠腿,运物靠肩。家家院里都有积蓄雨水的旱井,很少有人家养鸡,怕它拉屎弄脏地面。平时不随便给地上倒脏水,黄土院子,平平整整、干干净净;一到天阴,外婆就招呼大家清扫院子;下雨了,不允许人们随便在院子里走动,以免弄脏院子。院里的地形四面高,中间底,院里的水集中在一点流进井里,在井周围可听见水流进井里时清脆的滴答声。看到淅淅沥沥的雨不停地下着,人人脸上荡漾着幸福满足的微笑,一来地里的庄稼收获有望,二来吃水有了保证。缺水的艰辛让他们饱尝生活的不易,节约用水到了极致,洗脸水少半盆,完了洗小物件,洗过菜的水再洗碗,真是水贵如油!尽管自然生存条件如此恶劣,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辛勤耕耘收获着他们渴望的丰收。尽管如此,外婆家仍是我幸福的乐土,在这里得到的温暖丰富充盈着我的记忆,那份自足自豪感让我的人生也鼓满了前进的风帆,指引着我追求理想未来的新天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外婆家住在村子的最低处,是典型的四合院,正面三孔窑洞,三面房子;阳面房子住人,下面房子存粮放农具,还有一大间是牛骡圈,有两个长长方方的沙石大牛槽,白天牛去耕地,天黑回来外婆辛勤地去喂牲口,农忙时节半夜还要起来给牛添加草料,真是辛苦极了!外婆家院里有碾子、有石磨,在没有机械的很长时间里不出大门就能吃到米面,真是自给自足的好庄户人家!西边还有一个大花坛,夏天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美丽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婆家最豪华威武的要数大门了。两侧基础由大青砖砌成,大门顶是椽木搭成的三角形状斜坡状便于出水,上面扣着一行行砖瓦,呈飞檐状,四角雕刻着猫头形状的瓦质装饰物;大门是木质的,大门顶上横栏一块大木板,上面挂着光荣烈属和光荣军属两块大匾,更显出这家住户的不同,大门两侧安放着正方体的大青石,暑天人们坐在上面消暑聊天,大门底下距地面尺把高横插两块木板,我想一定是大雨季院里水道水排不完时泻水的,我们小时经常把其中一块横搭在另一块上玩翘翘板,哪里留下了我们无穷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外婆一生养育了12个子女,母亲行四,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耳濡目染懂得了勤劳、谦让、俭朴。外婆不识几个字,但在她身上具有着农村妇女的一切美德:她贤惠手巧,一家十几口人的衣服鞋袜都是外婆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出来的;她临危不惧,孝顺老人,过门以后就承担起服伺炕上不能动的婆婆,十九岁那年就和外公一起埋葬了公婆,碍于村情世俗,经济紧张还做了体面的后事;她怜贫恤弱,爱人如己,外嫁的侄女把外婆家当做自己的亲娘家来回走动,亲切地称外婆为三婶婶,从不嫌麻烦,要知道她自己还是十几个孩子的母亲呀。外婆一共有八个媳妇,我从没听过她们各自在背后说彼此的坏话,妯娌婆媳间和睦相处,堪称典范,而我身边经常听到婆媳争吵,互不往来,因此我更加钦佩我的外婆,妗子们背地里总是说咱妈长,咱爹短,一幅非常温馨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外公生性正派、嫉恶如仇,心性聪明,立社以来一直担任村里干部,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化解矛盾、改造山河、兴村办学。他对子女们要求十分严厉,繁重的生活重担让他一刻也不能清闲,发起火来就像一头狮子,怕得一家人谁也不敢吱声,只要他在,家里静悄悄的谁也不敢惹他生气,我是从我母亲嘴里知道的,外公对我们非常和善,我从没见他发火。外公一生饱经忧患坎坷,真是艰难困苦不弯腰。弟兄五人,老五打小送了邻村改姓,其他三个都非正常青壮年故去,大哥曾当过村长因病早故,二哥被日本人杀害,小弟参军阵亡在山东成了烈士,除小弟外,俩个兄长皆已成家,留下的子女需要抚养成人。外公独自经手埋葬了他的父母兄弟未成年族侄,尤其在山东找回小弟的遗骨,太不容易了。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让舅舅们全部成了家,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真是成功人士。农闲时节,带上成年的舅舅们修房、垒炕,自学成才的泥工瓦匠,在他的影响下,妈妈也会修墙垒圈。他心底善良,经常接济外来需要帮助的,即使是乞丐上了门,外公都以礼相待让他们吃饱,难怪他们一家人丁兴旺,好名望远传周围十里八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外公外婆的这些优良家风不知不觉地植入到后代的血脉里 ,我为有这样的老人而自豪,生活中总是不自觉地以他们为榜样,积极上进,从善如流。外婆性格和善,从没见她生气骂人,一强一弱俩个性格互补,一辈子和风细雨,因此子女们个个勤劳致富走正道,人人自强自立过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惜繁重的事务担子让外公积劳成疾,68岁就撒手人寰。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了,农民的生活开始改善,刚刚偶尔能吃一顿白面,外公就走了,让我们想起来倍感悲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去外婆家走亲戚的日子是我的最幸福时光。正月里我们和大姨、三姨全家都去都去外婆家小住几天,外婆家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她家正月里招待客人总免不了端上一碗酒枣,散发着酒的醇香,还有一盘油炸小糖果,在此之前好像我就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好的美食。饭熟了,几十口人,经常就是一大盆家常凉菜,姨夫、舅舅们围着一桌,炕上坐不下有的干脆站在地上夹着吃,地上是一滩的鞋 ,你敬我一杯,我罚你一杯,重逢的高兴,彻底的放松,互不相让的叫喊声传遍了整个院子。每逢这时外公笑眯眯地坐在后屋那个方凳上吸着烟,不时招呼让添菜加酒。外婆则来回张罗着煮饺子,这时往往有村里邻居家走亲戚的女婿们也来凑热闹。我和同龄相仿的表兄弟表姐妹们则在一旁拉话话,谈论你们什么时候开学?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你们的老师打学生厉害吗?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长得好看吗?比各自的新衣服,干脆脱下来互穿看谁的更漂亮,真是说不完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让我难忘的是外婆家脑畔上一个和我年纪仿佛的女子说她们念六天书就息一天,问我你们学校呢,我说不知道,还非常羡慕她们,原来那时就没有一周这个概念,糊糊涂涂的不知道一周是周而复始的,后来回到我们村和我的伙伴们讲起这件事,她们说我们也是一样啊,那时真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从小喜欢收集小物件,外婆喜欢抽烟,我爱包烟的那个彩色外包装纸,等外婆不忙了就缠着让她给我找她抽完的空烟盒,我帮外婆扫地,讨外婆的欢喜,她拿一个鸡毛掸子探柜顶上的、抽屉里的,我如获至宝,一个个小心地拆开铺展,再三嘱咐外婆千万不要把吃完的烟盒扔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稍大些年纪,初具文字理解能力,正月里渴望去外婆家有了新的元素,那就是看外婆家一大院子里门上贴的春联。我的八个舅舅中,大舅七舅是文人,尤其我七舅那时尚在村里居住,每年过年的春联都是他亲自根据这一年里每家发生的喜事大事用春联的形式加以总结概括,春联成了我了解每个舅舅家的窗口,读来倍感亲切和新鲜。我会停留在各家门上认真阅读品味,赶回家时大部分春联烂熟于心,在那个课外阅读贫乏的少年时代,对我一生喜欢文科起到了良好的唤醒意识作用。啊,原来汉字还可以这么使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痴迷上了对联,儿时,小本子上摘抄了我喜欢的无数对联。因为一般人家过年的春联都是报纸上抄的,通用的,无非就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公外婆对外甥们总是那么宽容,即使我们稍有点“放肆”也从没打骂过我们,与一向严格的母亲形成了对比,这也是我从小留恋外婆家的主要原因,外婆家就是我成长的乐园,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影响了我的一生。最迟正月初十我们也就要回到各自的家,每逢这时外婆总舍不得我们回,我们走出村到了对面的山上,远远地还能望见外婆的身影渐渐变成小黑点 ,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婆家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正月里秧歌道喜来。村里有这么个习俗,上一年谁家娶了媳妇或生下男孩子,正月里秧歌队就要前来恭贺。我有八个舅舅,外婆家年年有喜事,因此这一天我们和姨姨几家肯定是在场的。锣鼓咚咚咚,唢呐吱吱吱,男女村民装扮成各种角色拿着扇子扭动着身子,最有趣的要数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了,那猪八戒挺着一颗大肚子不断地在年轻媳妇旁做鬼脸,引得大家笑个不停。跟外公年纪相仿的则给外公身上撒炒面,我当时觉得那些人非常讨厌(在农村那是对主人的一种高级耍笑逗乐方式),把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难得能这么开心,用秧歌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祈盼来年风调雨顺,添人加丁。这种场合也为未婚青年男女创设了见面了解的机会,外来的亲戚们介绍自己熟悉的适婚对象,成功率还蛮高的,正月十五以后秧歌就结束了,备耕活动也就要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本世纪初我外婆80岁生日时,所有的儿女外甥重孙齐聚外婆的院子里那真是其乐融融尽享天伦,多年前的我们一群小孩都各自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这一代有不少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有的靠勤劳致富积累了丰厚的家业,不少的下一代进城买下了楼房,人们的生活普遍得以改善,有的还有了小轿车,摄影师咔嚓一声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舅舅们纷纷进城找到了自己的合适工作,外婆也离开住了近一生的老屋,随子女们轮流生活,我也很少再去外婆家的老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冬我又去到了久别的外婆家,抽出一个间隙我和女儿来到了记忆中的大院,推开了那扇陈封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就是那个令我梦魂牵绕的乐园,只见院内杂草丛生,我随步来到外婆曾住过的正屋,透过门缝只见屋里前面已塌下一巨土块,陈设依旧,那些陪着我记忆的家具还在,只是外公外婆已先后作古,我不禁悲从中来。想起他们在世时的一幕幕欢乐幸福场景,正月里曾经的热闹,舅舅们结婚的喜庆,禁不住潸然泪下…… 我挨着一孔孔窑洞仔细看了又看,捕捉我曾经记忆中的熟悉,整个大院一片荒凉,当年的碾子还在,只是根基因年久失修一副颓废的样子。院里的地上还散落着几根野鸟的长翎,想必平时只有鸟儿飞来飞去,年年春天院里的青草再萌发,只有它们陪伴着老屋,无声地叙述着多年前的繁华。女儿拿出手机拍下了许多照片,我站在院子里久久地凝视着,想起了一位先哲曾经说过的话,曾有多幸福繁华就有多失落凄凉……离开后,我脑海里常常浮现着外婆家今昔不同的大院情景,几次想动笔写写,总不忍回忆中的慈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我们唯有珍惜当下,努力向上,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