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了寻找他乡的故事,来到了多民族的云南省丙中洛。这是一个景色秀丽、风光无限、人神共居的地方。</h3> <h3>到昆明翠湖公园打鸟。</h3> <h3>晚上来到大理古城寻找过去的踪迹。</h3>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巍山古城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红河源头的巍山,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始建于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为砖城,如今风貌依然。巍山还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寺观庙宇,与多姿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巍山古城内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建设,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城内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则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房子朝向为南偏西15度左右,属结合当地的最佳采光方式,以弥补“四合五天井”光线不好的一面。巍山古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在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巍山人神闲气定的生活性格。</h3></h3> <h3>此视频由摄影友罗娜提供。</h3>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溜索是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它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过渡者将竹、木制做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僳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span><br></h3> <h3>沿着怒江边行驶,一路都是目不暇接的自然风光。</h3><h3>怒江是中国十大河流之一,目前为止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是仅存还未计划截流建造大型水库的河流,很值得去感受一下它的原生态自然景象。</h3> <h3>僳僳族男女共浴的天然温泉。</h3> <h3><br></h3><h3>飞来石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六库90公里,海拔1300米,位于怒江东岸匹河民族中学院内,重约500余吨,高3米多,直径2米多。</h3><h3>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从天而降,傲立于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四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中间,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面墙,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却丝毫无损。</h3><h3>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至今当地老百姓讲述着种种神奇的传说。</h3><h3>有人说这是块公石,“石头房”下的是母石,这是公石来找母石,加在一起应叫“鸳鸯石”;有人说这是上帝赐予学校的镇教之石,学校以后定会文风鼎盛,人才辈出。</h3><h3>有人为“飞来石”作了一首诗:“神石似是天上星,羡慕人间诵读声。悄然飞来立庭院,愿在长夜伴寒灯”。这应该是对“飞来石”最好的诠释。</h3> <h3>八角楼是当地的地标。</h3> <h3>此视频由摄影友梁润泉提供。</h3> <h3>老姆登基督教堂 </h3><h3>在怒江峡谷沿岸,只要有村落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以前法国传教士建造的教堂,并且至今仍在被村民们使用来做礼拜。虽然在峡谷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藏族等,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对基督教的信仰却是一致的,只有极少数的人保持着原始的信仰,如傈僳族的东巴教和藏族的藏传佛教。</h3><h3>早上拍摄的日照皇冠山,在教堂的衬托下倒影非常美。</h3> <h3>怒江,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h3> <h3>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进藏的八条经典路线中,最原始、最艰苦、最美丽的当属丙察察线,而丙中洛就是丙察察线的起点。丙中洛是滇藏边界的一个小村子,却拥有怒江第一湾、石门关、桃花岛和无数的神山,风景极美,号称“人神共居的地方”。</span><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hite-space: pre-wrap;">来到了丙中洛,在观景台惊叹与千里怒江第一湾很相似的湾,非常之壮观。</span><br></h3> <h3>这是第二天早上赶去观景台再拍摄云雾缭绕的丙中洛,相似怒江第一湾的湾湾被大雾完全遮盖住了。</h3> <h3>去重丁教堂的路上也是云雾缭绕中。</h3> <h3>怒江流经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境内时,江水东岸的碧罗雪山和西岸的高黎贡山之间陡然变窄,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高500多米、宽约200米的巨大石门关口,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石门关气势磅礴,雄奇壮观,目前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奇览胜。</h3> <h3>隔着怒江对岸的雾里村。</h3> <h3>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藏两路。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h3> <h3>怒族人都喜欢自己做木房子住。在政府关怀下,全国多个省市出资点对点帮扶建起了很多栋墙面黄色的水泥楼房,让他们免费搬迁入住,但由于新房子不准烧火(当地习俗)而被空置了。</h3> <h3>爬上贡当神山,第二次远眺千里怒江第一湾,湾中心是桃花岛。</h3> <h3>在贡当神山观景台远眺高黎贡山、碧罗雪山。</h3> <h3>路经丙中洛观景台,又再次拍摄形似怒江第一湾的湾湾,它们的区分是形状似龟头的中心岛前面多了一条桥。</h3> <h3>独龙江乡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唯一聚集的地方,是中国独龙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区(已于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之一。<br></h3><h3>位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距县城79.98公里。东邻丙中洛镇、茨开镇,北邻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竹瓦根镇,西、南邻缅甸联邦共和国克钦邦。</h3> <h3>换乘小车,经过千几个弯道,终于来到了独龙江。为了保护景区环境,这里每天限制5百游人进入,所以这里原生态的山山水水都非常美!</h3> <h3>隧道入口这边天气虽然蓝天白云阳光灿烂,但非常之大风寒冷,过了这道云南省6800米最长隧道的那端出口就是另一番天地了,感觉温暖舒适,气候的幻变仿佛瞬间到了两个世界一样。回程经过这隧道口时突然下起了小雪,第二天就大雪封山不能通行了,我们此行真是人品好吉人天相啦!</h3> <h3>独龙江居住的独龙族有4300多人。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特别,半年都处在大雪封山中与世隔绝,生活条件非常差。在中央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下,开通了通山公路隧道,打开了经济贸易旅游之路,现在独龙江乡1086户居民全部住进了很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子,所有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到全乡,种草果、采蜂蜜、养独龙牛、开发旅游业,与全国人民一齐奔小康,过上了幸福安逸的好日子。</h3> <h3>独龙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人口仅五千余人,绝大多数生活在相当封闭的独龙江峡谷地区。妇女纹面,是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对于这一习俗,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不过现在,怒江独龙族纹面女的传统已经失传,仅剩下十多名纹面女。据当地相关领导介绍,以后开发独龙江旅游时,会以“贴画”的形式再现纹面女的风采。</h3> <h3>以上两位纹面女都是孔当村遇到的。</h3><h3>我们所见到的独龙族人衣着已汉化。过去独龙族的传统衣着十分简单,男女一律袒露臂膀,小腿都缠裹麻布绑腿。男的斜披一条称为“约德格仁瓜”的条纹麻毯,左右包抄到胸前拴结,胯部通常用麻绳系着一小块叫“能布特连”的麻布围兜着下体,左佩刀,右系篾箩。妇女用两块叫“其拉衣约瓜”的长麻毯围身至膝,并包抄向前,自左抄右的,用绳紧紧系在腰间。从右抄左的,则披脱自如。通常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有的男子过去甚至只能在腰下围一串树叶。</h3><h3>独龙族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跨度到新中国社会主义的,他们都很热爱共产党,家家户户都插上迎风招展的红旗。</h3> <h3>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西北,村中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以云龙县城诺邓镇为中心的诺邓景区,包括诺邓千年白族古村、天池、天然太极图、虎头山、沘江古桥梁等景观。</h3> <h3>太极,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万物相生、相容、相克、生生不息。太极图,由相互环抱的两个鱼形组成的圆形图案,代表太极的抽象图示和符号,并无真实存在。不想,在云南大理州云龙县的一个山坳里,山川、河流竟然偶作天成地形成了一张天然太极图——诺邓河自东北蜿蜒而来,从“太极两仪”的正中间流出,犹如一根银链上挂着一把铜锁,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h3> <h3><br></h3><h3>在云南大理苍山圣应峰南麓,隐藏着一座颇有名气的寺庙,它隐于苍山之上,寂静地存于世间。</h3> <h3>刚走进大门,大院中你就会看到一盆又一盆,各式各样的多肉拼成的图案。这里毫无寺庙气息,它更像一座装满了春天的文艺花园。院子两边也摆满了各种花草,不像平常人家一盆一盆栽种,摆放得毫无章法,而是各处都透露着“小心机”,走在任何角落都能看到不同造型的花艺盆栽,与寺庙的清幽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情画。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庭院之中,阳光洒在满地的花草以及古朴的建筑之上,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与美好,让处于其中的你不敢大声呼吸,生怕惊动了这一份和谐。</h3> <h3>又回到昆明的滇池大坝与红嘴鸥共欢。</h3> <h3>此行是周游国际旅行社的首发团,无论线路设计、食玩都很合理开心,谢谢啦!悉心安排的地接刘导非常专业,是云南省电视台旅游摄影节目的著名主持人,是名副其实的摄影发烧友。亦非常感谢李司机的安全驾驶!感谢黄导及团友一路有你们的快乐陪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