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境内发现了大量与隋唐大运河有关的历史遗存,构成了大运河遗产的重要内容。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在隋唐时期,洛阳城内的粮仓有含嘉仓、常平仓、子罗仓等,城外有回洛仓、兴洛仓、洛口仓等。</h3><h3>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发现了含嘉仓遗址;2004年,又在今瀍河东岸的小李村西边,发现了隋代的回洛仓遗址。粮仓遗址,也是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起点的重要实证。<br></h3> <h3> 隋文帝是位有作为的帝王,展开改革,除大兴水利之外,若数到隋文帝时期的重要建设,一定要提大型粮仓。事实上,隋代是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据史书记载,隋朝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依然可以食用。形容似乎相当夸张,但考古发现,形容有根有据。在粮食充足之下,隋文帝储存粮食以防治荒灾,在全国各州设置官仓与义仓。<br></h3><h3><br></h3><h3> 为了保障关中地区粮食稳定,在长安、洛阳、洛口等地建筑了许多大粮仓,隋文帝设立的大型粮仓都有不同功能,例如回洛仓以及黎阳仓,分别被视为战略储备以及中转型的特大型粮仓。<br></h3> <h3> 为文保部门点赞——扫描照片右下角的“二维码”,可以带你走进网上遗址内容介绍;而且有“附近”“相关景点”的直接链接,数字技术应用非常好!</h3> <h3> 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毁于隋末农民起义战争,沿用时间较短,是隋炀帝在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br></h3> <h3> 回洛仓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东北角(隋唐洛阳城东北角)的小李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个隋朝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内径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气势恢宏。</h3> <h3>google地图位置</h3> <h3> 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条。两条漕渠分别位于仓城西侧和仓城南侧。</h3> <h3> 回洛仓遗址是大运河遗址展示的重点,与含嘉仓遗址展示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回洛仓所处位置在市郊,有条件选择集中成片、保存较好的典型仓窖进行群组展示,并建设仓窖保护展厅。<br></h3> <h3> 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城墙厚约3米,内部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组成。仓城内,一个个大型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考古人员共探出仓窖220座。据推算,整个仓城仓窖大致有710座,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br></h3><h3> 据史书记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的粮食所需。回洛仓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依然可以食用……<br></h3> <h3> 这个粮仓的地下部分可以接近“触摸”到,人们可以走到跟前。</h3> <h3> 回洛仓内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巨大。每个仓窖储存的粮食在50万斤左右,整个仓城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br></h3> <h3>展示大厅</h3><h3>空中观光廊道和地面栈道相结合;大厅里有多块展板,图文并茂。</h3> <h3> 回洛仓这类特大型粮仓的重要性,在古代已经证实:隋末瓦岗军攻下粮仓,将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到数十万。可见隋末时期,粮仓在政权争夺战中成为资本,起了决定作用。</h3><h3> 至于现今考古发掘,更让我们肉眼了解仓窖的规模,在史学家的研究下,更令后世了解当时高超的储粮技术。<br></h3> <h3> 大厅里,有四个考古挖掘的“坑”,展示不同试掘阶段粮仓的形貌,便于观众了解!</h3> <h3>参观的栈道</h3> <h3>参观的空中走廊、玻璃走道</h3> <h3> 粮窖被挖一半、留一半,说是便于“考古实习”!</h3> <h3> 粮窖为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其建造方法和结构令人探究。先从地面向下挖一口大底小的土窖,将窖底夯实,再用火烧硬,上面铺一层灰渣,以防潮湿,在灰渣上铺设木板,板上垫草,草上铺席。窖壁周围亦砌木板,在窖中分层堆放粮食,每层之间以席隔开,装满粮后,在窖口部位先盖一层厚厚的谷糠,其上盖席,最后用泥土密封窖口。这种仓窖,既可防火防虫,又能抗腐防盗。<br></h3> <h3>当年发掘时情景</h3> <h3>发掘时状况</h3> <h3>展示大厅外东山墙</h3> <h3>【回洛仓遗址:洛阳千年”大国粮仓“的储粮”黑科技“】https://k.sina.cn/article_3657769357_mda05218d02000kjyb.html?ab=qiche&http=fromhttp&kfrome=news&subch=324&vt=4<br></h3> <h3> 160号仓窖遗址位于今洛阳老城的北侧(安喜门外),是唐、宋时期大型国家粮仓之一。含嘉仓、回洛仓和通济渠成为洛阳入选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重要三个遗址。</h3><h5></h5><h3></h3> <h3> 160号仓窖遗址发现于70年代,地处陇海铁路要道,两侧均紧邻铁路,遗址保护展示难度极大,不过,市文物部门还是克服了地理困难,为160号仓窖搭建了一个院落,且功能相对齐全。</h3> <h3>google地图位置<br></h3> <h3> 含嘉仓仓城面积很大,但绝大部分已经被城市发展的地面建设所覆盖,160号仓窖遗址被幸运保护下来。</h3> <h3> 仓窖有大小之别,大窖口径为 18.5 米,小窖口径约 8 米,最深的距地表12 米。<br></h3> <h3> 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考古调查表明洛阳仓城内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着 400 多座东西成行缸式地下粮窖,可储粮 580 多万石,占当时全国主要粮食储粮总数的一半。<br></h3> <h3> 含嘉仓160号仓窖被考古发掘时,还保存有约50万斤碳水化合物,这些谷物虽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变成棕色和黄色,但依然颗粒清晰可辨。经仪器测定,50万斤谷物中,只有48%被碳化,剩余的52%依然是有机物,木板缝隙中的谷物甚至还能发芽。<br></h3> <h3>含嘉仓铭砖图片<br></h3> <h3> 仓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br></h3> <h3> 含嘉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内的东北角,是唐时东都洛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为何要将含嘉仓建在洛阳且在城内,有专家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隋末粮食不集中,在战争时期,城外的粮仓被占据,导致城中缺粮,在战事中处于极度被动的地位,因此,唐朝汲取教训,将粮食存储于城中的含嘉仓,并进一步扩大仓储规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漕运方便,当时,漕运船只从伊洛河进入洛阳,并从城东进瀍河,而瀍河所处地是当年最重要的水路码头,粮食可借助小船沿支流和护城河运送至含嘉仓。<br></h3> <h3> <br> 大粮仓折射出“大唐盛世”——据记载,唐初的皇帝在关中饥荒的年代,率文武百官就食洛阳,得雅号“逐粮天子”。含嘉仓的兴盛,无疑为皇帝解除了这个“雅号”,有了含嘉仓,每逢关中缺粮,朝廷可从容调拨。<br> 粮食关系皇朝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粮仓储量的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同时,对于考古而言,粮仓也折射了当时的军事信息、漕运情况、建筑设施、防潮技艺和粮食管理制度等等。含嘉仓充沛的储粮量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证明。<br> “舟车所会”“日夕流衍”大运河漕运粮食的盛大场面已经远去,一千多年后,含嘉仓附近的居民照样过着柴米油盐、稀松平常的日子,仿佛当年的盛况不曾存在,眼下只有街道名、小区名称和遗址提醒后人,这里曾经的辉煌!</h3><h5></h5><h3></h3><h3></h3> <h3> 回洛仓、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与兴洛仓,并称隋代六大官仓。<br></h3> <h3><br></h3><h3>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