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西塘

@远方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古名斜塘、平川,是江浙沪交界处著名的水乡古镇,也是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九里湾头放棹行,绿柳红杏带啼莺”,正呈现了西塘这个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游西塘,“清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一百零四座桥,古厚淳朴风韵各异。游西塘,“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一百二十二条弄,深幽奇妙,弯曲自如。游西塘,“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千米廊棚可使您在此体味绵延了若干个世纪的朴实,恬静。游西塘,“流光溢彩杜鹃美,花中西施天女舞”;数百年的种植史,培育一百三十余种杜鹃,苍劲挺拔,繁花似锦。游西塘,泼墨挥毫,品酒吟诗,聆赏田歌,拍摄影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书香,诗词金石,缔造了西塘浓郁、宽广的文化氛围。在明清四百余年里,有进士十九名,举人三十一名。民国时期,近代著名诗人刘亚子,常来西塘吟诗会友,十八西塘文人参加刘亚子创办的南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镇布局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舟楫,桃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风光。西塘的水,巧妙地将河桥、街路、宅园融汇成景。镇上街河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有“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意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桥型分为拱桥、梁桥两类。桥,在水乡天然秀美的图画中联芳济美,拱型者如彩虹飞架,平卧者如长笛横吹。散于水港上的玲珑小桥,以为拙朴,或跨或卧,娉婷多姿中透出几分灵气。从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桥上,会生出无数美丽的遐想。西塘最有名的古桥有环秀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三座。环秀桥东西两侧均有桥联,东侧桥联曰:“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桥联曰:“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形摇波底月。”桥联极言桥景的雅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送子来凤桥初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两度重修,1998年4月重建时,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有的园林建筑形式复廊,古称晴雨桥,亦称情侣桥。寓意情侣步经此桥,婚后必生贵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卧龙桥筑于清代,南北两侧均有桥联,南侧曰:“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修数百年崎岖之路。”北侧一联曰:“愿人常行好事,愿天常生好人。”桥联表明建桥者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镇的宅院、商肆大多临河而建,形成一条条或与河道并行或沿河道延伸的曲折幽深的小巷和街道。这些小巷有的极长,有的极窄,全镇长短不一的一百二十二条弄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五条,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弄叫石皮弄。此弄仅容一人行走,是王家子孙两宅第之间形成的一条露天弄,地面有二百十六块石板铺成,全长68米,最窄处仅0.8m。一条条狭窄的深巷,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脚步磨的油光,灰灰的墙壁,暗绿的苔藓成片,黑漆剥落的院门里,偶见有藤蔓爬出了院墙,将老屋装点得别有一番情趣。宁静的氛围,清淡的生活,百姓的淳朴,展现了西塘独特饿风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不仅桥多、弄多,廊棚也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濒河,有的居中,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椅,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虽然不同但都可使商界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古镇的廊棚长达千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此外西塘多老屋,镇上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屋楼叠榭,鳞次栉比,几经风雨凄凄,虽有破败,但经修缮基本保持原状不变。老屋中有金门绣户的宅第园、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香烟缭绕的寺庙,较有名的有西园、薛宅、王宅、圣堂、倪天增祖居、尊闻堂、护国随粮王庙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还有精美诱人的传统食品,如善酿酒、八珍糕、“六月红”河蟹、水豆腐烧卖、粽子、青团子、立夏塌饼、粉蒸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还有精美诱人的传统食品,如善酿酒、八珍糕、“六月红”河蟹、水豆腐烧卖、粽子、青团子、立夏塌饼、粉蒸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是一个江南水乡古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的汾湖之滨嘉迸县境内。西塘自元代起形成集散地,直到解放前,一直是杭嘉平原的重要商业集镇。镇内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是一个朴实、静谧的具有浓郁水乡风韵的小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古名斜塘、胥塘,因镇东南“横亘乾巽”之六“斜塘”之谐音“西塘”而名。早在春秋战国年代, 这里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有“吴根越角”之称。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帮助吴国修筑水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现有水乡古镇的小桥、古街、石巷,又有它独特的乡韵。西塘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年代,三、五进极为平常,六、七进也不少见,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这些深宅大院“前街后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间又有较多的露天弄堂。据统计,全镇有长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条,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这些幽深窄长的小弄为西塘镇压增添了古朴与神秘。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是镇上王姓家族子孙宅院之间的一条小弄。弄长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宽,是一条“独行弄”。“石皮弄”是168块簿簿的石板铺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沟。小弄两边是高高的宅墙,由于年代久远,墙面已斑驳陆离,让人沉浸在古朴的历史之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皮弄东侧的“种福堂”是目前镇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宋朝王渊的子孙们的宅院。相传王渊随宋康王赵构南渡时到江南。元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而定居嘉兴,后又移居到了幽静安宁的西塘镇。“种福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这幢宅院共有七进,第三进就是“种福堂”正厅,东西各有两条“备弄”。正厅对面的砖雕门楼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门楼。门楼上雕刻有“兰、石、竹、菊”和“维、和、集、福”的字雕,既显示出大户大家的气派与主人的信仰,又使整个小院呈现出祥和的气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是西塘的一大特色。以前,西塘镇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盖,使赶集买卖、行人过往没有日晒雨淋之苦。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以前,西塘镇这样的廊棚大约有数千米,现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湾街在古代是商业闹市,这条石板路上不知直过多过名人学士、商贾农夫和行人游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烧香港是西塘的一个有特色的去处,西塘人称为“港”,其实就是“巷”字加上三点水,意思是“水巷”。古镇内这样的“水巷”有几十条,比如“朱家港”、“饭箩港”、“窖匠港”、“十里港”、“来凤港”等等。“烧香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条长700米的小河道两边有许多寺庙,如“圣堂”、“福源宫”、“东岳庙”等等。“烧香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条长700米的小河道貌岸然两边有许多寺庙,如“圣堂”、“福源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种船只载着附近村民到西塘来烧香、赶庙会,这条小河道船接船,人挤人,热闹非凡。因此,小河就是名为“烧香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塘不但有优美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都曾到西塘寻幽探古。在明代到清代的427年间,有名姓记载的进士19名、举人31名。吴江诗人柳亚子曾多次来西塘与镇上文士吟诗聚友,西塘参加南社的文人就有18人。西塘人世世代代喜爱琴棋书画、养鸟种花。而且,西塘镇民风淳朴,西塘人热情好客,无论您走进哪条小弄或是哪家小院,你都会感受到千年文化古镇那独特的文化气息。</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