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古都看遍寺 洗尽铅华渡红尘(一)

ylp

<h3>河南 ,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繁衍生息,到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原是史前时期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开始,20多个封建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此,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 洛阳 、 开封 、 安阳 、 郑州 ),自古就有“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之说。</h3> <h3>2019年的这个冬天,我再次“豫”见它,又一次开启了这次穿越历史、洗涤心灵的自然人文之旅。</h3> <h3>第一站:登封,寻踪少林寺。登封市以前归属洛阳,现在归属郑州。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定都阳城,就是现如今的登封市和告成市两地。“登封”、“告成”则因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而得名。</h3> <h3>五岳之中为嵩山,嵩山之胜在少林。“不到少林寺,看遍金庸也枉然”,有幸来到登封,一定要到少林寺游历一番。少林寺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 少林寺 ”。</h3> <h3>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h3> <h3>少林寺的山门,康熙皇帝的御笔--“少林”</h3> <h3>乾隆皇帝御笔“天下第一祖庭”。</h3> <h3>少林寺建筑采用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的中轴线传统布局,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和六祖殿、那罗殿,每一处都是金庸小说中的原境重现。</h3> <h3>树上的这些小洞,是武僧练一指禅、二指禅留下的。</h3> <h3>塔林在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造型各异,很是壮观。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h3> <h3>绕行在幽深的塔林间,对这片神奇的地域平添神秘和敬畏的感觉。心若无物,皆为净土,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正是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h3> <h3>第二站,洛阳。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h3><h3>中国古来号称有三大筵席:满汉全席、孔府家宴和洛阳水席。其中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水水;二是热菜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h3><h3>洛阳水席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我们今天品尝的介于中低档之间。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 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br></h3> <h3>闻名天下的龙门石窟就在洛阳的伊水河畔。</h3> <h3>龙门石窟修建时间虽晚,却是皇家贵族主持造像为主的“皇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历经唐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近10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四大石窟之首。</h3> <h3>标志性的卢舍那大佛,惊鸿一瞥便令人难以忘记:整齐的发髻,丰腴的面庞,新月般双眉,慈爱的目光,端庄的仪容,雍容的气度,像极了它的原型——画像中的武则天。往日的香火缭绕、顶礼膜拜,如今已成过往云烟,曾经的掠夺遗弃、摧残毁灭,好似人生必经磨砺,唯有大佛恬静的微笑,千年如一,宠辱不惊,笑对自然沧桑与历史更迭。</h3> <h3>洛神,体态丰腴、婀娜动人。三国时期曹植路过此地,叹为天人,遂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h3><h3>百年之前大致完好,现今破损较为严重。</h3> <h3>洛阳三宝之牡丹石。据说此石横切之后,每个切面都是如此绚丽多彩 ,花纹状若牡丹。</h3> <h3>从龙门桥跨越伊河,凭栏远眺西山石窟全景,各种大小洞寺石窟在西岸依次排布,勾落出一幅精舍临峭壁、千龛绕层的壮丽画面。大大小小的造像千佛千面,每一尊佛像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沉淀。</h3> <h3>仰望千龛饰壁,仿佛穿越千年,那穿云裂石的斧凿锤击声声入耳,那梵音回响的莲花佛国若隐若现……</h3> <h3>轻风拂过,云卷云舒,落花飞絮,一眼千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