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且说到达安塔利亚,这个地中海边的古城,以后一直沿着海岸线行走,行走在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过去的领地,遍地遗址,顾盼不暇。为古代文明、兴衰更替、古人的智慧、能量、技术与艺术叹为观止!</font></h3> <div>安塔利亚(Antalya)是土耳其最美丽的地区,它位于地中海沿岸,被无数群山环绕。成行的棕榈树构成一条条林荫大道,一个极漂亮具有历史意义的码头,以及美味可口的菜肴都是安塔利亚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安塔利亚将带给游客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土耳其南岸港市,安塔利亚省省会。人口60,3190(2000年)。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在东罗马帝国时期与奥斯曼帝国时期为东地中海重要港口。但北面有托罗斯山阻挡与内地的交通,又因港口水浅,后被梅尔辛港与伊斯肯德伦港超过。现只出口当地的水果以及少量铬矿砂、木材,畜产品。工业有棉纺织厂与铬铁厂。气候温暖,附近多古迹,已发展为旅游中心。安塔利亚地处安塔利亚海湾翠绿的沿岸平原,东面是秀美的孔亚阿特海滩,西面是一望无际的拉拉沙滩。南濒清澈的地中海,北临郁郁丛丛的托罗斯山脉。<br></div><h3>安塔利亚老城的哈德良大门。</h3> 佩尔盖(Perge)古城距土耳其安塔利亚18公里,最早为赫梯人聚居地,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征服了此地,1个世纪后开始建城。公元2-3世纪罗马人统治时期城镇达到鼎盛状态,7世纪后居民陆续迁走,13世纪逐渐衰败。<br>现在看到的佩尔盖(Perge)罗马古城遗迹,大多是罗马大帝哈德良时期所建。<br> <h3><font color="#010101">跑马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浴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市集(Agora),由众多爱奥尼亚石柱围成的广场。</font></h3> <div>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继位于公元117年,卒于公元138年。但这个人的能量可以穿透史书的真空辐射至今,从不列颠岛上的哈德良长城,罗马的万神殿,雅典的哈德良图书馆,到希腊、小亚细亚半岛数不清的水利工程、神庙剧院澡堂子,更不要说环地中海和黑海大小几十座曾经被命名为“哈德良波利斯”的城市。他的二十二年帝王生涯有一多半在旅途中度过,请注意是旅途而不是征途。古代帝王带兵出征的不少,但不为打仗而出门,且足迹几乎遍布这个环地中海庞大帝国的每一省份,这不仅在古罗马绝无仅有,在整个古代世界都是罕见的。<br></div><div>庞大的哈德良大门。<br></div> 五贤帝(5 Good Emperors),又称五贤君,是在公元96年至180年期间统治罗马帝国的五位皇帝。<br>他们分别为: 涅尔瓦(Nerva,96年—98年)、图拉真(Trajan,98年—117年)、哈德良(Hadrian,117年—138年,“勇帝”)、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又译安东尼努斯•庇乌斯) 以及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又译马克•安东尼努斯,或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哲学家皇帝”,著有《沉思录》)。<br>五人先后相继,使罗马帝国得到了近一百年的和平与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富裕,与之前一百年的腥风血雨成很大的对比。<br>这五位皇帝宽厚谦虚,施行“仁政”,深受臣民爱戴。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Augustus)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又叫作五贤帝时期。<br>各个皇帝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们大多是亲属关系。五贤帝时代权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在罗马历代帝王中,此五人以和平传位而闻名。各个皇帝选择其继承人,然后收为养子,立为储君,这样就避免了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和危机。故而皇位能够平稳交替,保障了政治的安定。<br>在五贤帝之前,罗马帝国的弗拉维王朝(Flavian Dynasty)经过韦斯帕芗(Vespasian)和他的两个儿子提图斯(Titus)和图密善(Domitian)两位皇帝的统治。<br>暴君图密善被杀死后,元老涅尔瓦于96年继位,开创了安敦尼王朝。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货币制度都在这个年代得到统一,并通行全国。<br>图拉真在位时开拓疆土,在他死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极限。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br>哈德良健全了帝国的官僚机构,并在不列颠尼亚北部兴建哈德良长城,阻挡来自北方居鲁特人的侵扰。<br> <h3><font color="#010101">阿斯潘多斯古剧场(Aspendos Ancient Theatre) 位于安塔利亚,始建于公元155年,拥有容纳7000人的石阶观众席,剧场直径96米。尽管经过了近2000年的历史,经历过的不论是地震、战争还是用作他途都没能大面积的摧毁和减损,剧院精美的构造除了部分檐口外几乎是完美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剧场遗址之一。</font></h3> 这座古剧院独特的声学设计据说当年一枚银币落地都可以在观众席上听到。由于这非同一般的音效设计,阿斯潘多斯剧场迄今仍在被使用,每年夏季的安塔利亚歌剧节和艺术节在这里举办,始终没有使用任何扩音设备。观众坐在两千年前的石阶上欣赏完美的音响效果。 13世纪时,塞尔柱人把戏院改作居住的场所,但共和国建立后国父下令修缮后对游人开放。<br>在阿斯潘多斯古剧场每年夏天都会举行阿斯潘多斯国际戏剧芭蕾舞节,届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演出团体前来演出,如果您是在6月-7月的这段时间去土耳其的话,不妨前去欣赏一下,体验一下美妙的歌剧和神奇建筑所带来的音效,真的没有电子类声音系统。2012年土耳其境内的“中国文化年”,中央戏剧院在阿斯潘多斯古剧场第一次上演经典曲目《蝴蝶夫人》。<br> 阿斯潘多斯的传说:<br>传说中罗马皇帝阿流士(Aurelius)为他的女儿征婚,两位优秀的男士竞争,但国王的条件是这位男士必须能够在他的王国中修建一座伟大的建筑,札诺(Xenon)便是修建阿斯潘多斯古剧场的设计师,当国王来验收之时,这位年轻人在剧场中央和同伴私语:”真希望国王能够喜欢,我真的很想得到公主的芳心“,神奇的古剧场音效系统得到了体现,在上方观众席上的皇帝竟然听的非常清楚,被这一伟大的设计所折服。但无奈的是另一个伟大的建筑在安塔利亚旧城建造的城市水渠的确也同样优秀,而且造福人民。最后的结果?这位国王为了实现他的诺言,竟然将女儿用剑一分为二,以示公平!(脑子的确进水了!)至今当你进入古剧场,抬头可以看到上方一个美丽少女的脸被一分为二。 《百度》<br> <h3><font color="#010101">山顶上的阿斯潘多斯神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排水系统与城防工程。</font></h3> <div>土耳其古城西代(Side)距离安塔利亚约75公里,驾车1个半小时左右。西代古城坐落在一个长1公里宽400米的小半岛上。古城沿岸的海岸线以其蓝旗品质海水和平均8小时以上的日照成为土耳其海滨最热门度假胜地之一。<br></div><div>西代大门对面的三圣喷泉。<br></div> <div>西代是土耳其南部海滨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公园前7世纪就有人类定居在这里。此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这片土地,将其发展成为奴隶贸易和海盗盛行的繁荣港口。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占领这里,把这里进一步发展为地中海商业重镇,成为地区贸易和经济中心。<br></div><div>祭坛与大剧场。<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太阳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中海边的阿波罗神庙。</font></h3> <div><br></div><div>米拉(MYRA)古希腊大剧场全景。古希腊剧场的一个特点就是依山而建。<br></div> 米拉(土耳其语:Myra),土耳其历史上的古城。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 <br>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著作中最早提到米拉,说她是吕基亚(安纳托利亚一地区,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的一个大城。该城居住的主要是希腊移民,他们崇拜阿耳忒弥斯。当地的原住民是吕基亚人,他们约在前1世纪被希腊人取代了。希腊-罗马时代的遗迹大多被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所掩盖,只有卫城等少数建筑得到发掘。1840年,欧洲旅行家查尔斯•费劳斯在古城附近的峭壁上发现了两座古吕基亚人开凿的石墓。 <br> <h3><font color="#010101">米拉在公元初曾是小亚细亚的大城市。使徒圣保罗曾在该城的港口换乘船舶。狄奥多西二世皇帝在位时期(408年~450年),米拉成为东罗马帝国吕基亚省的首府。809年,米拉被阿拉伯人攻占,从此走向衰落。阿历克塞一世皇帝(1081年~1118年在位)曾将该城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但随着拜占庭本身的衰微,米拉终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地盘。 </font></h3> 米拉是著名的基督教圣人圣尼古拉担任主教的城市。当地现存的圣尼古拉教堂大约建于8世纪。1863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重修该教堂,但最终未能完工。1963年起,对该教堂进行了考古发掘。<div>俄国人认为这里是东正教的起源地,所以有大量俄罗斯游客造访这里。</div> 卡什(KAS)是费特希耶和安塔利亚的沿海公路必经过的一个小镇,距奥吕代尼兹(Oludeniz)约100公里的一座小镇,规模不大,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div>这座卡什的小剧场,背山直接面向地中海还是仅有的,在落日黄昏中,更具浪漫色彩!</div> <h3><font color="#010101">果真浪漫,日落之时,二位女小提琴手登上剧场顶部,演奏起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和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font></h3> 费特希耶(FETHIYE)阿敏塔斯(AMINTHAS)岩石墓地,建于古希腊公元前四世纪。<div>阿敏塔斯AMINTHAS岩石墓地, 这一片利西亚石棺(Stone Sarcophagi),大约始建于公元前450年,高耸陡峻的悬崖上被挖凿出无数密如蜂巢的深邃孔洞,每个洞窟内都存有珍贵精美的石棺,看上去有点像我国南方的悬棺。阿敏塔斯之墓建于公元前350年,是一座完全从岩石中雕刻出来的爱奥尼亚式寺庙,为了纪念“Hermapias的阿敏塔斯儿子”。<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卡雅可(KAYAKOY)希腊石头村,曾经是希腊人居住的村落,随着20世纪初希腊人与土耳其人的一个协议,将希腊人交换回了希腊。这个村子就此废弃。此村位于山峦间,屋顶木质已毁,只有石头墙壁尚存。主要景点是其中的教堂,有壁画尚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建于十九世纪的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头村的规模很大,最多时居住2万人。</font></h3> 劳迪克亚(LAODIKEIA)座落在吕卡士河的支流Asopus和Caprus峡谷之间的一座小山上。该城最初称为 Diospolis“宙斯之城”,后来称为Rhodas,再改称为劳迪克亚。<br> <h3><font color="#010101">劳迪克亚由安条克二世兴建于公元前261~253年,以纪念他的妻子劳迪丝一世,可能是建立在旧城镇的原址上。它位于主要的大道上,在歌罗西(Colossae)以西大约17公里,希拉波利斯以南大约10公里。以弗所以东大约160公里。据斯得拉波所说,此城在一条主要的道路上。它位于弗里吉亚境内,但是有些古代的作者将劳迪克亚列入其他的行省。也难怪,因为这些地区的确切范围变化无常,缺乏稳定性。例如托勒密和斐洛斯特拉图斯)称其为卡里亚的城市,而拜占庭的斯特凡努斯则说它属于吕底亚。</font></h3> 在罗马时期劳迪克亚获得了自由城市的称号。<br>拜占庭时期,帝国的作者经常提起劳迪克亚,尤以科穆宁王朝时期为甚。在1119年,约翰二世•科穆宁和他领导的军队从塞尔柱土耳其人手中夺回该城。虽然曼努埃尔一世加强了城市的防御,但劳迪克亚仍在随后因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入侵而遭到毁灭,今只剩颓垣。<br>劳迪克亚教会是在古城劳迪克亚建立的一个基督教社区。该教堂成立于基督教最早的使徒时代,可能以《启示录》中以名字命名的七个亚洲教堂之一而闻名。<br> 劳迪克亚亦时常受到地震破坏,尤其是在公元60年尼禄统治时所发生的一场巨大震荡,使整座城市遭到毁灭。然而当地居民反对帝国的援助来重建城市,并以自己的财富修复出一座带有古希腊艺术风情的城市,现今在其遗址仍显然易见。劳迪克亚的居民亦以漂亮的纪念碑装饰城市。<div>几乎沉没的大剧场。</div> 博德鲁姆(Bodrum) ,是土耳其穆拉省的港口城市,位于这个国家爱琴海地区的西南部,博德鲁姆半岛的南部海岸。爱琴海的最南端,处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分界线上,所以它也是地中海入口处的港口城市。这座城市远古时代被称为卡利亚的哈利卡那索斯,也是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出生之地。这里有着雪亮的白屋、成排的棕榈、晶蓝的海湾、迤逦的游艇。博德鲁姆城堡可以说是博德鲁姆最显著的地标,也是这座港湾城镇最主要的历史见证物。该城堡里头包括一个水下考古博物馆。<div>境内还有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赫赫有名的摩索拉斯陵墓。这是该陵墓的模型,原址几乎夷为平地。</div> 米利都(Μίλητος,英语Miletu)是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它在赫梯文献中被称为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也有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从克里特岛来的移民定居于此,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div>最使我震撼的是米利都的阿波罗神庙。其众多密集的2米粗壮的爱奥尼亚式石柱,在地震和时光的磨洗下,仍然保留了可以辨识的宏伟基础!</div> <h3><font color="#010101">米利都曾先后被赫梯帝国、弗里吉亚人、吕底亚、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所统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米利都被用作一个与威尼斯进行贸易的港口,后来港口淤塞,城市被废弃。今日米利都的废墟距离海岸数十公里,位于土耳其艾登省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两座美杜莎的头像浮雕摆在门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米利都拥有一批著名的古希腊唯物主义思想家,如泰勒斯(624~547BC,水成说)、阿那克西曼德(610~546BC,无限说)、阿那克西美尼(585~525BC,本原气说)等,世称米利都学派。后有爱菲斯(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530~470BC)的火成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柱的基础上雕满各种精美的图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难道希腊也有“伏羲女娲”的传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花纹图案中有类似佛教的“万字”,相似的图案你可以在颐和园的景明楼的围栏上看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有类似的莲花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震中倒塌的石柱还历历在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米利都大剧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米利都爱奥尼亚堂,也是一处浴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浴室的边上是运动场,那时的贵族运动后就去洗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浴场废墟,其顶端就有下面的河神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摆放在米利都博物馆的河神像原件。</font></h3> <div>以弗所(EPHESUS)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神庙是希腊神话女神阿尔忒弥斯的神庙,在《圣经》中翻作亚底米,即罗马神话的月亮女神狄安娜,位列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425尺,宽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据称建筑时间前后长达120年(相比之下,大希律王建耶路撒冷圣殿也只用了46年)。<br></div><div>阿尔忒弥斯(希腊语:Ἄρτεμις、英语:Artemis),又名辛西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和生育女神,同时也是野兽的女主人与荒野的女领主,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div><div>她是宙斯和勒托(第六任妻子)之女,据神话说比其孪生弟弟阿波罗早生了五天,帮助接生了阿波罗。<br></div> 据称,在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这座壮丽的神殿在一场大火中变成了废墟。据说这场火灾是一个名叫希罗斯特图斯的纵火狂所为,这个家伙长期以来寂寂无为,急于想通过实施一项能引起轰动效应的举动使自己万古留名。<div>传说就在那天晚上,一个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这个人后来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了惊天动地的霸业,他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后来,一位名叫普卢塔克的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女神“太忙于照料亚历山大的出生了,以至于无法营救自己受到威胁的神殿”。这座神殿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圣经》里把这个地方称为以弗所,而现在它被称为或者翻译为艾菲斯。 《网络文章》</div> <h3><font color="#010101">以弗所的圣约翰纪念堂与山顶的防城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约翰纪念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防城堡中有大量地下储水设施,是城市的供水的“水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山顶最高处的水堡,据说圣约翰在此写作圣经和祈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城堡下方的清真寺。</font></h3> 以弗所博物馆中的阿尔特弥斯神庙的模型。<div>根据赫西俄德的记载,勒托是提坦神科俄斯与福柏之女,天神乌剌诺斯和地神该亚的孙女;她的出生地据说是科斯岛。勒托与奥林波斯教的主神宙斯结合,生育了两名主要神祇,即孪生姐弟阿耳忒弥斯与阿波罗。<br></div> 阿尔忒弥斯自由独立,热爱野外生活,反对男女婚姻。她喜欢的是不嫁的处女们,以及那些蔑视阿佛洛狄忒的青年,她与赫斯提亚、雅典娜被视为奥林匹斯山上的三处女神。<div>这是在神庙遗址发掘的神像之一。</div> 以弗所是现土耳其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和最有价值的古城遗址。它的建设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以弗所现遗留下来的有容纳25000人的露天剧场、市集、大浴场、图书馆、贵族居所和罗马大道等,是体验和感受罗马时代生活的好地方。这座美丽的古城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组织古迹之一。是造访土耳其的游客最钟爱的地点之一。<div>以弗所古城南端的小音乐堂。</div> <h3><font color="#010101">明米佑纪念碑(罗马执政官苏拉的孙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图密善大帝喷泉与神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飞天女神阿迪达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赫拉克力斯大力神之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图拉真神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德良神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城遗址大北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北门外的大剧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罗马北大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精美的图书馆在夕阳中。</font></h3> <div>以弗所古城常常被西方人拿来与庞贝古城相提并论,但无论在城市规模还是在历史厚度方面,庞贝古城都难以望其项背。以弗所古城在人类发展史和考古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br>以弗所这个存在于圣经里的城市,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直到19世纪,一次偶然发觉才使她重新成为世人的关注重点。考古学家们在这里用刷子工作,多年后才最终确认,这就是圣经里所记载的那座著名的城市:以弗所的遗址。传说,大约在公元34~35年间,圣母玛利亚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由耶稣的门徒圣保罗带领来到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是圣母玛利亚终老的城市。所以这里,是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地。<br>以弗所古城遗址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长约两公里,虽然已经挖掘了150年,可还有82%的部分深埋地下等待人们的探索和开发。<br></div>北门内山坡上的贵族居所。 <h3><font color="#010101">切斯梅,一座伊兹密尔以西面向爱琴海的港口小镇。为了保护海港而于18世纪建的海防城堡。这超出了本集的历史范畴,预示本集即将完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面向蓝色的爱琴海。</font></h3> 终于回到伊斯坦布尔这最后一站。<div>伊斯坦布尔(Istanbul)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当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面积5343平方公里;是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div><div>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岬上,史称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迁都至此,起初称为新罗马,不过很快就以其创建者君士坦丁的名字而著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又译康斯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之名在奥斯曼帝国征服之前至少存在百余年历史了,如1403年西班牙国王遣使觐见帖木儿大帝,使臣途经君士坦丁堡,在回忆录中提到,希腊人也称此地为伊斯坦布尔(见《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汉译本)。但西方国家认为奥斯曼帝国是此地的侵略者,所以依然坚持称此地为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初建时为首都(独立战争期间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才成为国际上的正式名称。市区已扩大到金角湾以北,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也划入市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现代化城市。<br>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欧洲体育之都。该市的历史城区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发布,伊斯坦布尔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br>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 (土耳其语:Dikilitaş)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大约公元前1490年),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仍然保存完好。<br></div> 加拉达塔(土耳其语:Galata Kulesi),中世纪的热那亚人称之为基督塔(拉丁文:Christea Turris),是一座中世纪石塔,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加拉达区,恰在金角湾以北。它是该市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主宰伊斯坦布尔的天际线。<br>加拉达塔高9层、66.9米,在它修建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物。其地面高度为海拔35米。底部直径为16.45米,内部直径8.95米,墙厚3.75米。<br>加拉达塔原名基督塔,修建于1348年,当时热那亚人正在君士坦丁堡扩建殖民地。它是环绕加拉塔热那亚城堡防御工事的顶点。目前的塔不应该与老加拉达塔混淆,原来的拜占庭塔楼称为“大塔”(Megalos Pyrgos),位于不同的地点,控制着封锁金角湾入口的大海链的北端。老加拉达塔在1203年第四次十字军期间基本上被摧毁。<br>该塔的上半部分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经历过数次修复,自从1717年起,该塔用作观察火情的了望塔。1965-1967年,该塔进行最后一次修复,商业化并向公众开放。在其上层有一个餐厅和咖啡厅,可以观看蔚为壮观的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景色。还一家夜总会表演土耳其秀。塔内现有两部载客电梯。<br> <h3><font color="#010101">老王宫中还保留了一处废弃的拜占庭时期的罗马式教堂。</font></h3> 在伊斯坦布尔通向蓝色清真寺的大巴扎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大皇宫马赛克博物馆。<div>考古专家们上世纪50年代时在蓝色清真寺后方找到了一条具有狩猎以及占卜图像的马赛克道路,约始建于拜占庭时期,后来在1997年此博物馆完工。原本这条马赛克步道约3500-4500平方米,大部分被毁,或者被蓝色清真寺及周边建筑所掩埋,这里保存完整的约有250平方米。马赛克的图案有田园风光等,在最西边的展室内有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画面。<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地下水宫(Basilica_Cistern)是位于圣索非亚大教堂旁的一处地下建筑。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兴建,最早用来为当时旁边的皇宫和建筑物储水。后来水宫关闭,直至16世纪穆罕默德征服君士坦丁堡后被重新发现。这座140米长70米宽的地下水池可储十万吨水。除了作为古老的蓄水池,这里还曾作为军事弹药库使用。如今的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伊斯坦布尔最浪漫、最神秘的景点之一。336根巨大石柱构建的巨大宫殿,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此外那悠长旷远的滴水声加之那些诡异的传说,仿佛带您步入了另一个莫测的世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泪柱,据说用来纪念为修建水宫而死的奴隶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倒置和侧着的美杜莎头像作为柱基,可能是一种镇殿的象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请等待下集《多彩的地中海》。</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