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位于渤海湾腹地,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与辽宁接壤,境内有51条河流,植被非常繁茂,是南迁北徙候鸟的间宿地区,春秋两季鸟类的种数是一年中的高峰。滨海地带有繁茂的灌丛和芦苇,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这里也就成为众多候鸟南迁北徙的3条路线之一。北戴河是旅游和避暑胜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鸽子窝湿地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和研究生态的学者到此而来。<br> <h3> 在这“两节”到来之际,为活跃北戴河区人民的文化生活,由文化馆美术干部、国家二级美术师、北戴河美协主席徐占明,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把近几年绘制完成的南迁北徙的候鸟作品50余幅,用科普的形式展示出来。</h3> 苇鳽( wěi jiān)<br> 苇鳽属大多数麻鳽具保护色(斑驳的褐色和皮黄色条纹),嘴尖朝上,站立时模仿周围的芦苇和草,可避免被发觉。以尖利的喙捕捉鱼、蛙、蝲蛄和湿地及沼泽地的小动物为食。栖息于树林及林间溪流、水库和山脚边的稻田、芦苇丛、滩涂及沼泽草地。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阴暗的地方。食物主要是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以及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br> 松雀鹰<br> 松雀鹰小型猛禽,体长28~38厘米。雄鸟上体黑灰色,喉白色,喉中央有一条宽阔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红色斑,尾具4道暗色横斑。雌鸟个体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横斑。相似种雀鹰个体较大,喉无黑褐色中央纹;赤腹鹰翅尖黑色,喉亦无黑色中央纹;日本松雀鹰体型稍小,喉虽有黑色中央纹,但细而窄,不显著,下体横斑亦较细;在室内还可通过飞羽的长短来鉴别,如日本松雀鹰初级飞羽第二枚长于第六枚,第四枚长于第五枚,而松雀鹰第二枚短于第六枚,第四枚等于第五枚。区别均很明显。<br> 蜂鸟<br> 蜂鸟科:共有1科2亚科104属355种。因飞行时两翅振动发出嗡嗡声酷似蜜蜂而得名。体型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并闪耀彩虹色或金属光泽,雄鸟更为鲜艳;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脚短,趾细小而弱。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持久;频率可达每秒50次以上。善于持久地在花丛中徘徊“停飞”,有时还能倒飞。与雨燕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蜂鸟和其他鸟类一样,没有发达的嗅觉系统,而主要依赖视觉。蜂鸟约90%的食物来自花蜜,其余为节肢动物,包括苍蝇、黄蜂、蜘蛛、甲虫和蚂蚁。它们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br> 褐河乌<br> 褐河乌,是雀形目河乌科的鸟类,全长约21cm。全身体羽深褐色;尾较短。嘴黑色,脚铅灰色。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br> <div>绣眼鸟</div><div> 绣眼鸟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br><br></div> <div>黑翅长脚鹬(yù)</div><div> 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亚种。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div> <div>黑琴鸡<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h3> 黑琴鸡,仅有二种鸟类“黑琴鸡”和"高加索黑琴鸡"。均属于中型鸡类,体重1000-1600克,体长45-61厘米。是走禽。黑琴鸡善跑,飞翔力也强,在树上取食有各种各样姿势。警觉性不高,在树上时有人走到树下也不飞走。黑琴鸡的主要食物为各种树芽及枝条。植物性食物占全年食物的 89.33%,以桦树芽及枝条为最多。</h3> <h3>震旦鸦雀</h3><h3> 震旦鸦雀,体长20厘米,体重18-48 克。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 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由于这种鸟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且数量过于稀少,中国人叹为“鸟中大熊猫”。</h3> <div>凤头麦鸡<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凤头麦鸡,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在中国北部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其间 (河北以南,长江以北)为旅鸟。春季最早于3月初至3月中旬即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下旬迁离繁殖地。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div> <div>麻雀<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麻雀是雀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世界共27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境内。</div> <div>伯劳鸟</div><div> 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伯劳鸟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长尾山椒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长尾山椒鸟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常栖息于多种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如阔叶林、杂木林、混交林、针叶林以及也见于开垦地附近的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兴山。以林业昆虫为食,为林区益鸟,体色鲜艳,经驯化人笼鸟供观赏。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其种类主要有金龟子、金花虫、瓢虫、蝽象、甲虫、石蚕蛾、毛虫、凤蝶幼虫等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div> <div>杜鹃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主要是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有三分之一的杜鹃有巢寄生现象。它属于林业益鸟。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常见的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叫声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三声杜鹃叫声似“米贵阳”,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贵阳;四声杜鹃又称子规鸟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杜鹃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如像松毛虫、毒蛾等其它鸟类都不敢吃,对杜鹃来说却是美味佳肴。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div> <div>红胸田鸡<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红胸田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4个亚种。小型涉禽,体长19-23厘米。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性胆小,善奔跑和藏匿,飞行也很好。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春季于4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迁离繁殖地。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多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性胆小,善奔跑和匿藏,飞行也很好,飞行快而直,一般紧贴水面或地面飞行。但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和芦苇丛中。飞行时两脚悬垂于下,一般很少飞行。善游泳。 杂食性,吃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水生植物的嫩枝和种子以及稻秧等。大多在隐蔽处觅食,偶而也到芦苇边觅食。</div> <div>苍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苍鹭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div> <div>铁嘴沙鸻(héng)<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铁嘴沙鸻属中小型涉禽。体重55-86克,体长191-227毫米。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常成2-3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软体动物、小虾、昆虫、淡水螺类、杂草等为食。分布于土耳其至中东、中亚至蒙古。</div> <div>虎头海雕<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虎头海雕体长90-100厘米,翼展203-250厘米,体重在5-10千克之间。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叫声深沉而嘶哑。飞行缓慢,常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冬季成群活动。主要的食物是鱼,也吃其他食物。虎头海雕不仅分布区狭窄,而且数量已经极为稀少,估计在全世界仅有6000-7000只,在中国更为少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div> <div><br></div><div>黄眉鹀(wú)</div><div> 黄眉鹀(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体重15-24.0克,体长130-166毫米。属小型鸣禽。木林和灌丛中,有稀疏矮丛及棘丛的开阔地带,也到沼泽地和开阔田野中。一般集小群生活或单个活动或与其它鹀类混杂飞行。杂食性,主要以杂草种子、叶芽和植物碎片等为食,也吃昆虫。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越冬在中国南方。</div> <div>白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常远销欧美和世界各地。白鹭的羽毛价值高,羽衣多为白色,繁殖季节有颀长的装饰性婚羽。习性与其他鹭类大致相似,但有些种类有求偶表演,包括炫示其羽毛。白鹭成大群营巢,又无防御能力,结果因人类的滥捕而濒于绝灭。后来人们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白鹭的数量又有所增加。白鹭是涉禽,常去沼泽地,湖泊,潮湿的森林和其他湿地环境,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哺乳动物和甲壳动物。在乔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筑起凌乱的大巢。</div> <div>翠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翠鸟属的鸟类,属中型水鸟。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div> <div>栗鹀(wú)<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栗鹀为鹀科鹀属的鸟类,体重15-22克,体长130-148毫米。体型略小,栖于山麓或田间树上以及湖畔或沼泽地的柳林、灌丛或草甸也可见到。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5月中下旬自中国南方迁至东北平原,停留数日后继续北上,成群生活,鸣叫甚烈,不久即散群成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昆虫等。</div> <div>短耳鸮(xiāo)<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短耳鸮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div> <div>雉(zhì)鸡<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雉鸡共有30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div> <div>翘嘴鹬(yù)<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翘嘴鹬是鸻形目、鹬科的小型涉禽,体长22-25厘米。嘴长而尖,明显的向上翘,基部黄色,尖端黑色。夏季上体灰褐色,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颏、腹肩部黑色羽轴纹较宽,在两肩形成一条显著的黑色纵带。下体白色,颈端的胸侧具黑褐色纵纹。冬季肩部无黑褐色纵带,颈侧、胸侧斑纹不明显,飞翔时明显可见次级飞羽白色末端形成的宽阔翅斑。虹膜褐色,嘴橙黄色,尖端黑色。脚较短,橙黄色</div> <div>白腹蓝鹟(wēng)<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白腹蓝鹟,体长14-17厘米,小型鸟类。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区针阔叶混交林或茂密灌丛中。喜有原始林及次生林的多林地带,在林层高处取食。单独或成对活动。刚迁来繁殖地时,多活动在林缘杨桦次生林和灌丛中,雄鸟常站在河谷和溪流附近高树上常时间的鸣叫。</div> <div>冠鱼狗<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冠鱼狗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24-26厘米,翼展45-47厘米,体重70-95克,寿命4年。这种鱼狗头具显著羽冠。栖息于林中溪流、山脚平原、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br></div> <div>白腹鸫(dōng)<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白腹鸫体长24厘米,属小型鸣禽,食物包括蚯蚓等小虫和树上的果实。栖息地包括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园及花园。生性羞怯,常藏匿于林中。夏候鸟,旅鸟。活动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地、果园和农田地带,性胆怯,善藏匿。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或高的灌木枝权上,距地高1-5米。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须根和泥土等构成。</div> <div>雪鹀(wú)<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雪鹀体重32-45克,体长145-185毫米,属小型鸣禽,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主要以草子等野生植物种子为食,也吃谷粒、燕麦等农作物种子。</div> <div>海鸥<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海鸥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体长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体重300-500克,寿命24年。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海鸥是候鸟,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各省。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及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在海边、海港,成群的海鸥漂浮在水面上低空飞翔、喜欢群集于食物丰盛的海域。海鸥除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在航船的航线上,也会有海鸥尾随跟踪,就是在落潮的海滩上漫步,也会惊起一群海鸥。<br></div> <div>苍鹰<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苍鹰是中小型猛禽。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约1.3米。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div> <div>喜鹊<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喜鹊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留鸟。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div> <div>戴胜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戴胜鸟又名胡哱哱、花蒲扇、一把扇、山和尚、鸡冠鸟等,头顶有醒目的羽冠,平时褶叠倒伏不显,直竖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随同鸣叫时起时伏。嘴细长往下弯曲。栖息在开阔的田园、园林、郊野的树干上,是有名的食虫鸟,大量捕食金针虫,蝼蛄、行军虫、步行虫和天牛幼虫等害虫,大约占到它总食量的88%。在保护森林和农田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div> <div>寿带鸟 </div><div> 寿带鸟属共有17个物种。它的体态美丽,体型似麻雀大小,每一种的雄鸟都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像绶带一样,非常漂亮。性格比较活泼,喜欢在林间穿梭飞行,以昆虫和蜘蛛为主食,主要空中捕食正在飞行的昆虫,也食用少量植物质。巢筑于树杈间,以树皮和禾本科草叶为巢材,巢形为杯状。食物中几乎全为昆虫,而且以鳞翅目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虫及其幼虫和卵等,是森林中非常好的消灭害虫的能手。</div> <div>中华秋沙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中华秋沙鸭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div> <div>池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池鹭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div> <div>黄颊山雀<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黄颊山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头顶和羽冠黑色,前额、眼先、头侧和枕鲜黄色,眼后有一黑纹。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大树顶端枝叶间跳跃穿梭,或在树丛间飞来飞去,也到林下灌丛和低枝上活动和觅食。常见于中国西藏南部及云南极西部(指名亚种)和南方省份(华南亚种)的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div> <div>红腹角雉(zhì) </div><div> 红腹角雉,属于鸡形目雉科,红腹角雉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原始森林中,在海拔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 主要以乔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种子为食。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div> <div>红嘴蓝鹊<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红嘴蓝鹊,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div> <div>鹌鹑<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鹌鹑体型较小而滚圆,羽色多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体小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和澳洲等。</div> <div>燕隼(sǔn)<br></div><div> 燕隼的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上体深蓝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色条纹。腿羽淡红色。在中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栖息于接近林地的开阔原野。捕食小鸟和大型昆虫。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飞行快速而敏捷,如同闪电一般,在短暂的鼓翼飞翔后又接着滑翔,并能在空中作短暂停留。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鸟为食,偶尔捕捉蝙蝠,更大量地捕食蜻蜓、蟋蟀、蝗虫,天牛、金龟子等昆虫,其中大多为害虫。常在田边、林缘和沼泽地上空飞翔捕食,有时也到地上捕食。</div> <div>啄木鸟</div><div>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属迁徙性鸟类,春天到来的时候,雄性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在树皮上钻洞储存食物,因为啄木鸟的主食为害虫,所以称其为是“森林医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太平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太平鸟,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18厘米,翼展34-35厘米,体重40-64克,寿命13年。属小型鸣禽,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桦木、蔷薇、忍冬、卫茅、鼠李等植物果实、种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体态优美、鸣声清柔,为冬季园林内的观赏鸟类。</div> <div>平原鹨(liù)<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平原鹨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多栖息于河滩、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div> <div>红耳鹎(bēi)<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红耳鹎,是鹎科、鹎属的鸟类。红耳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1cm。红耳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性活泼,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红耳鹎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div> <div>灰雁</div><div> 灰雁,体长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体重2.5-4千克,寿命17年。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见出入于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原、沼泽和草地。食物为各种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叶、根、茎、嫩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也吃螺、虾、昆虫等动物食物。</div> <div><br></div><div>锡嘴雀</div><div> 锡嘴雀,全长18厘米,栖息于平原或低山阔叶林中,成群活动。结群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或阔叶林中,性怯,常隐藏于枝叶茂密处,平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和在树上用其坚嘴切剥果实声。飞翔很快,微呈波浪状。食物一般以植物种子,如榆籽、松籽等为主,也兼吃昆虫。巢很坚固,由嫩枝、花梗、地衣、毛羽等筑成杯状,隐置于树上或荆棘间。</div> <div>黄鹂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黄鹂鸟,也有人称“黄莺”、“黄鸟”等,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鸣禽,也是黄鹂科黄鹂属29种鸟类的统称。黄鹂鸟主要生活在阔叶林中,大多数为留鸟,少数种类有迁徙行为,迁徙时不集群。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森林地带或村落附近的高大乔木上,树栖性鸟类,在枝间穿飞觅食昆虫、浆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动。取食昆虫,也吃浆果。黄鹂属鸟类为著名食虫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黄鹂生性胆小,不易见于树顶,但能根据其响亮的鸣声来其所在。<br></div> <div>歌鸲(qú)</div><div> 歌鸲,亦称夜莺。雀形目鸫科,因鸣声而闻名。欧亚歌鸲,体褐色,长16公分(6.5吋),尾赤褐色。鸲,鸟的一属,身体大小和麻雀相似,叫的声音好听。常见的有红点颏和蓝点颏。 因其多在月夜鸣叫故又称夜莺,以雄鸟在繁殖季节夜晚发出的悦耳动听的鸣声而著名。夜莺是一种属于雀形目的小鸟,是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森林。它们在低的树丛里筑巢,冬天迁徙到非洲南部。<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