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疗法学习系列】|(三)儿童箱庭游戏的典型构成与内容

山青世界夏令营(曲阜)

儿童箱庭游戏的典型构成与内容<br>文 | Barbara A. Turner 尽管沙盘游戏疗法本身在许多内容上不是绝对的,但沙盘中确实会有偏离常态或偏离典型的内容出现。为了正确地包容和接纳沙盘作品,作为治疗师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年幼和年长儿童在沙盘构成与内容上的不同,了解这些典型沙盘作品的特点。这可以帮助我们在与较大的孩子和成年来访者一起工作时,通过他们的沙盘内容判断出他们发展受阻或发展停滞在哪个年龄阶段。<br><br><br> Bowyer的儿童沙盘发展范式&nbsp; Bowyer对儿童沙盘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并得到了当代研究的支持。尽管她的大部分工作是将沙盘作为一种临床诊断的工具,但其发展范式为沙盘游戏治疗师提供了实质性的指导。<br> <br>儿童在沙盘游戏中的互动游戏<br><br><br>3-5岁的儿童经常会进行“互动游戏”。这是一种自发的游戏状态,儿童会用沙具表演出主题与场景,而不是乖乖地把沙具摆放在沙盘里。在互动游戏中,儿童会拿着猫的沙具,放向空盘子同时喊着“喵,喵!我饿了”,接着就会把猫放在空碗边上,因为它“饿”了。这些游戏中的变化源于儿童逐步发展的认知能力。<br><br>由于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这种互动游戏非常普遍,所以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现象。<br> <br>在1940年初,发展心理学家Heinz Werner(1940/1973)开始研究他所说的童年“相面期”(physiognomic period),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体验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高度融合。Werner发现,3-6岁的儿童主要是通过运动和情感来体验周围的世界。在这一发展阶段,心理没有边界来区分和分离主体与客体。Werner认为,处于相面认识模式的幼儿把所有事物都感知为是有生命的。对于他们来说,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意图、有愿望的。<br><br>幼儿的这种相面认识导致其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无法将自己与客体分离。幼儿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里,通过身体产生强烈的体验。在幼儿早期,大约18-45个月之间,儿童的游戏就是将自己的心理体验移情至游戏客体上的过程。<br><br>随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内心体验真实移情到玩具上的过程逐渐被虚构的、“拟人化游戏”所取代。总的来所,Werner提出,在3-4岁时,儿童的相面认知明显减少,儿童对玩具的相面体验转变为拟人化的游戏。在拟人化、虚构的游戏中,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在假装。<br> 拟人化的游戏保持着儿童对游戏客体身份的高度认同,随着他的意识继续发展,他会知道,玩具躺下也并不是真的病了。这种变化是逐渐发生的,而且两种类型的游戏之间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尽管稍大的儿童知道沙具中的闪电根本不是他昨晚在暴风雨中所见到的恐怖闪电,但这一沙具的确在游戏中承载着相同的恐惧与力量。<br> <br>Werner的研究显示,从18个月开始,拟人化的游戏会一直贯穿整个儿童早期,大约在6岁时会逐渐停止。在Werner的著作中引用了Charlotte Buhler的一个图表,介绍了儿童从18个月到6岁期间拟人化游戏的渐进过程。Buhler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对物理实体的拟人化逐渐减少,对动植物的拟人化游戏逐渐增多,而对自然事件的拟人化有起伏,在3岁半时达到顶峰。<br><br>谈到儿童的绘画,Werner发现:<br><br>儿童绘画表达的不仅仅是视觉所见,而应该说,是对所画客体相面感知的浓缩表达。<br><br>在这一感知方式中,任何动作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或者是有意图的行为和姿态。在沙盘游戏历程中,儿童互动游戏中拿着沙具的所有动作都饱含着他们的情感、情绪和内心体验。 Werner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客体的相面体验与他从客体获得满足的心理需求,二者相结合引发了儿童拟人化能力的逐步发展。Werner说道:<br><br>一旦有了心理需要,事物就变成了人。<br><br>这一感知体现在沙盘游戏中,就是幼儿情感和心灵的需要导致了儿童对具体沙具的选择,并在沙盘的互动游戏中赋予了沙具生命。基于儿童疗愈的心理需要,心灵内在疗愈与发展的力量激发了儿童对沙具的选择。而通过所选择的沙具,儿童自发积极地面对并修复创伤,从而实现疗愈。<br><br>除了稍微年长一些、处于性萌芽期的男孩会在战斗场景中模拟炮火隆隆和枪声,通常儿童赋予沙具生命、与沙具之间的互动游戏会在6岁时减退。 扫描二维码,获得更专业的知识与帮助! 扫描二维码,可预约专业的个体箱庭游戏、团体箱庭游戏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