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形达意,写生写心)悟•见 小学美术写生教学策略几重境界

观自在

<h3>冬晨即景,丝雨拂面。</h3> <h3><br></h3><h3>2019.12.20义乌市小学美术写生教学策略研讨活动在江湾小学举行,义乌市美术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吴立文先生为我们构建了本次写生教学策略的研讨活动,以写生创作教学为媒,特邀浙江省特级教师章献明老师及其工作室骨干教师团队一同亲情演绎、构架出不一样的写生教学,让于会活动的老师们不自觉的生发与共鸣。</h3> <h3><b><font color="#39b54a">第一重.妙语生花,五“式”连珠,学科融合共构和美课堂</font></b><font color="#39b54a">。</font></h3><h3>第一节课由杭州市骨干教师吴诗清和祝瑜芳两位老师共同演绎《天地人•我和树的故事》。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们,吴老师用其优美嗓音,婉转的语境带领孩子们聆听一片叶子的故事,为了保持童真,贴近童心,以最质朴的方式,叠进式观察树叶子形与色,以及不同角度、方式、方法去观察和感知叶子的细微。整堂课老师都是带着启发的问题去引导孩子们的思维,用巧妙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理答。</h3> <h3>1.(沁润式-感受)</h3><h3>风来了……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那是树叶的告白,是叶子的味道。</h3><h3>孩子们,跟随老师动起来吧!用双手比划出各种树叶的形状,在他们的眼神与表情中感受到的是快乐与享受。此刻音乐响起,吴老师用甜美的嗓音读起来树叶旅行的绘本故事,试问“孩子们,你们的树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h3> <h3><h3>2.(互动式-分享)</h3></h3><h3>把你的想法和下面的老师分享一下并寻求帮助,让台上的听课学生与台下的听课的老师有了一次互动,看似普通的交流,却别有用心,为我与树的故事埋下了伏笔。</h3> <h3></h3><h3>3.(沉浸式-聆听)</h3><h3>随着音乐响起,《我与树的故事》续章开启,杭州市美术骨干教师祝瑜芳老师的魔法故事开始了,在绘本情境故事中,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叶子,有不一样的人生,更有别样的故事。“树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来根据树叶的颜色与形状进行添画,开启你和树的故事。</h3><h3>4.(陶醉式-创作)</h3><h3>屏幕中播放着树叶添画的故事,孩子们目不转睛的欣赏与赞叹着。“孩子们,叶子在你这里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呢?”孩子们用树叶添画的形式绘出不一样的故事。两位老师的上课形式是学科本位融合的一次体验,也是写生教学中语文老师与美术老师之间相互借鉴的一次相遇。学科融合迸发出别样的花火。</h3> <h3></h3><h3>5.(感悟式-生发)</h3><h3>此刻吴诗清老师再次上台,两位老师引导孩子们大胆创作,作业展示形式也是推陈出新,同样是让孩子们把作品分享给下面的大朋友们,这一手伏笔与收笔运用的恰到好处、相得益彰。</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font color="#39b54a">佛堂小学 朱永华</font></i></h5> <h3><b><font color="#39b54a">第二重:朴实无华,“平”而不凡,线条里面有真章</font></b>。</h3><h3>观之杭州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我的小书包》所悟,可用四个“平”字来概括。简单而不失内涵的“平”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忘却了公开课的拘束与不安,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课堂中,体验了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h3> <h3>&nbsp;&nbsp;&nbsp;一、“平”易近人</h3><h3>&nbsp;&nbsp;&nbsp;&nbsp;李老师的话语放低姿态,将学生视为伙伴,语调中透入出亲切温和,还时不时带点诙谐轻松之感。从“生本课堂”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在教学中“目中有人”,课堂上无时无刻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通俗易懂的话语似是伙伴间的对话,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追问,“我们画它时先得知道它长得怎么样”“我觉得已经很棒了,大家的要求都好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的“小伙伴”,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h3> <h3>&nbsp;&nbsp;&nbsp;二、“平”稳有序</h3><h3>&nbsp;&nbsp;&nbsp;&nbsp;在课堂上曾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课件多次“调皮”的打不开,李老师不慌不忙,一边与电脑“较劲”,一边依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在课堂心在课堂。为了不耽误课堂进度,李老师索性将他放弃,在没有辅助教学工具提示学生的情况下依然平稳的将书包的重难点由易到难地抛出,我深深地被李老师课堂上云淡风轻的态度所折服。课件背后更多未放的精彩只能当作此次地一点点小遗憾了。</h3><h3>&nbsp;&nbsp;三、“平”心教学</h3><h3>&nbsp;&nbsp;&nbsp;&nbsp;&nbsp;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为目的。李老师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平”常心地教学真正的做到了教学中有“果”这一点,从最后的作业展评当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线条的曲直、粗细、虚实、疏密的变化掌握程度之高。虽没有了华丽课件的依托,李老师层层深入,先让学生从外形、色彩、图案、功能等方面感知书包,在学生对书包的基本外形有所了解后,引导学生观察书包的侧面。将书包画出立体感。教学中侧重观察与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线条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找找书包中的横线竖线斜线,找一找虚线在哪里…本堂课教学中步步推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目的地观察→按顺序观察→有方法的观察→审美(角度)观察,真正做到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节课关键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因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而李老师也充分的做到了这一点。</h3> <h3>&nbsp;&nbsp;&nbsp;四、“平”衡取舍</h3><h3>&nbsp;&nbsp;&nbsp;李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注重效益、讲课语言精练,减少不必要的语言重复,做好了老师说和学生练两者之间的时间安排。一开始用少量的时间在学生面前示范书包的基本结构,边讲边画,使学生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完成一张写生作品。从而也激发学生作画兴趣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创作,用取舍的方法,抓主线,突出细节,不拘泥于形式,直观的进行构图,让学生学会处理画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艺术再现的能力。</h3> <h3>通过这堂课的观察下来,让我领悟到在美术教学中,写生教学是放在首要位置,并需要坚持不懈的。课上能调动学生自行去探索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大师,学生有为课堂才有味。写生教学不是匆匆赶路,而是在赶路中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风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得。</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39b54a"><i>东洲小学 &nbsp;&nbsp;&nbsp;&nbsp;&nbsp;何睿</i></font></h5><h3></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三重:冬寒树暖,“活”学活用,探究生发有层次。</b></font></h3> <h3>《冬天的树林》这节课是由江湾小学张骁晶老师带来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碳笔的立、压、侧等技法来表现远近空间的树,然后结合学生的感受来表现出冬天的树林。张老师通过多元化的素材欣赏让学生对冬天的树林有了美的视觉享受,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由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们自主总结碳笔表现远近树林的技法,并从树形中感受到意境。教学中以生为本,层层深入,处处见“活”。</h3> <h3>一、鲜活—探学</h3><h3>张老师本堂课选用的绘画材料独特,对学生而言十分新奇。教师以谈话导入介绍了一位新伙伴——碳笔,用短视频的方式简洁明了的介绍了碳条的拿笔方式、用力方式、涂抹感受,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深入体验。五年级学生已经对图像识读有一定能力,而碳笔的创作可以让他们解放天性,随意涂鸦,这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创作兴趣。</h3><h3>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我们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孩子们用来创作的最好的艺术表现对象。张老师取材于生活,因时因地开展了“冬天的树林”自创课的教学。</h3> <h3>二、灵活—教学</h3><h3>张老师的教学由试到导,由练到讲,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展示多形态的树林摄影作品,引导学生真切的感受冬天树林的特点和远近的虚实变化(远处—模糊 &nbsp;近处—清晰),让学生在感受中把视觉意象和绘画创作欲望相连接。再创设如何用碳条来表现远近树林的笔法这一问题,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为了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张老师将本课难点层层分解,巧设学习单任务,分组讨论先画近处还是远处的树林?或是树林中的树太多,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本的教学难点也在学生小组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和实践后都能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见解如:根据涂抹法和重画法应该先画远处再画近处;画面中的树林不一定所有的树木都画,而是要有适当的取舍。通过这一环节提高了学生自发性的主动学习,通过讨论、实践,再总结,真正做到课堂交给学生。</h3> <h3>三、乐活—创学</h3><h3>美术创作是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增强创作意识和能力、建立创作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本节课中,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用碳条进行图片写生“冬天的树林”,作品中视觉角度多变,树的形态各异,意趣盎然。学生在展示作品、多元化评价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增强了创作的信心。</h3> <h3>张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简约而不简单的美术课,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掌握碳笔创作技法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自信和欢乐。他们都是冬天树林里的树,正蓄势待发,蕴藏着勃勃生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nbsp;<i><font color="#39b54a">佛堂小学 王步红</font></i></h5> <h3><b><font color="#39b54a">第四重:选材新颖,三“有”传承,乐享别样意蕴。</font></b></h3><h3>&nbsp;&nbsp;&nbsp;&nbsp;杭州市行知小学姜哲娴老师执教的《年画之旅》一课,姜老师在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在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上,都下了很深的功夫。她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度挖掘,把木版年画这一课通过深入浅出的巧妙方法,新颖选择创作材料,让学生们体验套色版画之美。</h3><h3>姜老师的课最大特点是具备“三个有”。</h3> <h3>一.“有生”。</h3><h3>现如今,年画在这群孩子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与孩子们之间存在着距离感。姜老师联系实际,结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将本次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场“年画之旅”,情境模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做到了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她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说说你在体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谈谈你今天的收获”等充分体现这节课学生的主体性。</h3> <h3>二.“有新”。</h3><h3>姜老师为本次“年画之旅”设置了五个站点,她将本节课的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解决的重难点巧妙地融入到这五个站点之中。站点一:走近年画艺术家。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传统民间年画的制作过程,感受年画对比强烈、喜庆艳丽的色彩特点。站点二:欣赏年画作品。苏州桃花坞的年画作品《和气吉祥》让学生学习、了解“年画之形”,年画中的巧妙构图传递着画家想要表达的感受。彩色套印《富贵大吉》让学生明白了“年画之意”,年画中很多图案都有其寓意。“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蝴”与“福”谐音,寓意幸福;“蝶”与“耋”同音,寓意长寿;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寓意富贵。民间艺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都描绘在年画中。第三站:小组共品年画原作。姜老师将整体的年画原作带到教室,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寓意等方面欣赏这些年画,小组成员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门神手持大刀,寓意他们能斩妖除魔、趋吉避凶。”“这幅年画寓意美好生活,年年有余。画里莲花的,有鱼……”第四站:体验印年画。姜老师运用视频教学让学生学习漏印的方法。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尝试印刷套色年画。第五站:年画进新家。孩子们的目光锁定在一件现代化装修风格的新家,客厅墙壁的中间挂着一巨幅年画,原来它还可以用来装饰美化我们的家。</h3> <h3>三.“有我”。</h3><h3>姜老师整节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给人感觉干脆利落、不拖沓。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制作教学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姜老师的智慧。在“年画之旅”的第四站,学生合作体验完印刷套色年画后,姜老师亲切地询问学生:“说说你在体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吧!”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有的说印刷时模版位置发生移动,上色遇到困难;有的说色彩不均匀,出现了混色……姜老师针对不同问题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又将这个话题进行了升华“我们初次体验年画的套色印刷都遇到了这么多困难,试想民间艺人在年画的制作过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他们还坚持着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这个话题的深入让学生和民间年画艺人之间产生了共鸣。 &nbsp;&nbsp;</h3><h3>&nbsp;</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i><font color="#39b54a">宗泽小学&nbsp;&nbsp;&nbsp;孙幸福</font></i></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i><font color="#39b54a"></font></i></h5> <h3><b><font color="#39b54a">第五重:数字美学,“艳”而不俗,欣赏创作两不误。</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nbsp;</font></b></h3> <h3>一.体验四维空间,趣味新奇。</h3><h3> 杭州市骨干教师章薇薇老师用《梵高在阿尔的卧室》推开了本堂课的大门。用VR观景模式让学生近距离走进名画,欣赏名画,并通过对画家的生平了解,再次解读名画。</h3> <h3>二.体验用线表达,理解空间与肌理。</h3><h3> 让学生读懂画的同时了解美术语言,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解读作品,并引出写生的概念。接下来章老师通过实景图与油画作品,油画作品与线描作品的两组对比欣赏进一步了解写生的意义及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线描写生的世界。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线描作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线条所表现的不同的质感和不同排列方式带给我们主观体验。</h3> <h3>&nbsp;&nbsp;&nbsp;&nbsp;在上面的教学铺垫下,教师让学生用线条来表现布、铝合金、木头三种不同的材质,画一画不一样感觉的线条。让学生在一个内化和外化的体验中感知不同线条所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章老师再通过艺术家笔下的线了解作品轮廓线、纹理线、结构线的表现方式;物体遮挡关系的处理;实物与作品的取舍、画面黑白灰关系等方面进一步了解线描画的艺术处理方式。</h3> <h3>三.融情入画,绘出真我。</h3><h3> 章老师通过播放微视屏来了解创作的过程,并让学生对自己的拍摄的房间一角进行写生创作。有了对表现方式的了解,又是融入学生的生活与文化背景,学生的作业呼之欲出,整体效果非常好。老师在评价环节中有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线条的疏密,黑白灰的节奏,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课堂互动软件的运用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运用,它将开启美育课堂的另一扇门。</h3> <h3>  为了更好的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教师们纷纷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有了新意,应用数字化教学的多感官刺激,对于学生视听读写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层面,那么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将展示信息的方式由传统手段转移到多媒体展示而已。一不小心,信息化技术用于教学还可能成为老师的一种负担或者学生的负担。美术是一门以直觉感受图像特征,以图像解读意图、变现观念的的学科,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态度、创新能力等美术素养有这重要的意义。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用信息技术,也不是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解决问题。所以用不用?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好用活信息化技术?是需要我们美术老师深思的一个话题。</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i><font color="#39b54a">佛堂三小 陈玲</font></i></h5> <h3>我们无法改变时间。但面对未来,面对课堂上的孩子们,我们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去自“我”的定位,去思考艺术的精髓与文化的传承。即在当下,我们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把艺术的养分沁润给孩子们,用我们生活中最质朴,最和谐的方式表达;还是在承载传统文化底蕴中巧用科学信息,让课堂与时代接轨,与新生代的理念接轨。将在未来,引领我们的必然是尊重传统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运用多种媒材更直观体验,更便捷的方式表达,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的是一种本我,真我。</h3><h3>写生教学,画的是生活,写的是内心。</h3> <h5><font color="#808080">图文编辑<br>朱永华 陈玲 孙幸福 王步红 何睿</font></h5><h3></h3><h3></h3>

学生

年画

教学

老师

课堂

写生

创作

体验

李老师

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