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充分践行课程游戏化精神、初步探索“深度学习”,使幼儿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状态中发展探究能力、表达能力、抽象思维和审美素养,我们追随幼儿兴趣,聚焦冬日“冰”之主题,随机开展了持续近一个月的“冻冰之旅”。</p> 一、第一次冻冰实验(11月27日) <p> 某日户外间操时间,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滑梯旁边冻结的薄薄的冰块非常感兴趣,于是设想着带领孩子们来一次“冻冰花”。</p> <h3>家长群里发出通知</h3> <p> ★ 前期谈话,激发幼儿兴趣</p><p> 1.孩子们,你们见过冰吗?(见过)</p><p> 2.在哪里见过?(冬天;冰箱里;我还吃过冰激凌)</p><p> 3.冰有什么特点?(很凉很凉的)</p><p> 4.冰是怎么来的?(?)</p><p> 5.想不想亲自冻一下冰?</p><p> 6.哪里可以冻冰?(冰箱里)还有呢?(?)</p><p> 7.外面可不可以?(可以\不可以)</p><p> —— 我们一起试一试!</p> <p> 首先,将水倒入容器,并将小片皱纹纸放入,预想着冻出五颜六色的冰块。</p> <p> 然后,将剪好的毛线放入容器,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容器外面。</p> <p> 出发了,选择一个偏僻阴冷的地方(幼儿园东北角围墙边)放置,为防止被风刮跑,用大型塑制积木围起,期待明天早上的“冻冰花”。</p> <p> 到了明天早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看冰冻起来了没有,结果一个都没冻起来,孩子们有些失落地离开了。但容器依然留在原地,持续期待着某天的早晨能看到冻起来的冰花。</p> <h3> 好几天过去了,每当孩子们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来看一看冰有没有出现。然而,受温度所限,期间几天的气温的确达不到冰冻的条件。</h3> 二、探讨冰的凝结与温度的关系 <p> ★受园长的启发,跟孩子们一起探讨冻冰失败的原因。</p><p> 1.水太少了,我的里面水都干了;</p><p> 2.外面太热了;</p><p> 3.气温还不够冷;</p><p> 4.放的地方不够冷;</p><p> ★不够冷,那么多少度才够冷,才能使冰冻起来?</p><p> 1.100度;</p><p> 2.20度;</p><p> 3.1000度;</p><p> 4.0度(邵光澄);</p><p> ……</p><p> ★ 温度越高是越热还是越冷?</p><p> 1.越热;</p><p> 2.越冷</p><p> —— 看来大部分孩子对温度的认知还很欠缺,于是,号召大家带来温度计,一起测量一下室内和室外的温度。</p><p> </p><p><br></p><p> </p><p> </p><p> </p><p> </p> <p> ★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知</p><p> 1.爸爸说我家有温湿度计;</p><p> 2.发烧的时候妈妈用温度计给我量体温;</p><p> 3.洗澡的时候妈妈把温度计放水里;</p><p> ——看来,孩子们还不能区分温度计、体温计和水温计。</p> (一)了解温度计 <p> 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温度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区别。</p><p> 温度计是用于测量室内外的温度;体温计只用来测量身体的温度;水温计是用于测量水的温度,同时,它也能测量室内外的温度。</p> (二)学看温度计,表述并记录 <p> 温度计中央红色水银线所到达的位置或是指针所指向的位置便是当下的温度。</p><p> 以0度为界限,0度以上温度读作x 摄氏度,0度以下的温度读作零下x 摄氏度。</p><p> 温度的记录方式为:数字的右上角画一个小圆泡泡,然后画一个C 。</p> <p> 隔日,马钰博和赵双庆带来了温度计,经孩子们测量,室内温度20摄氏度,室外温度5摄氏度,得出了温度越高越热,温度越低越冷的结论。</p><p> ★冰是在多少度凝结而成的?</p><p> “5度”</p><p> —— 是比现在室外温度5度还要冷的温度0度及0度以下凝结而成的。</p><p> </p> (三)小惊喜 <p> 12月6日早,邢思芮惊喜地发现她的冰居然冻起来了,兴奋不已,孩子们纷纷跑来看她的冰花,也满心期待地抢着看自己的有没有冻起来。经过查看,仅有邢思芮、吕岢骏和周尚威等几名小朋友的冰冻了起来。</p> <p> 孩子们互相分享着仅有的几块冻冰花,开心极了。</p> 三、第二次冻冰实验(12月15日) <p> 经过讨论冰未全部冻结的原因,认为气温不够冷的小朋友占多数,因部分容器中水已蒸发,于是又重新添水,开始了二次冻冰实验。(故意添了少量的水,以便于结冰)</p><p> 鉴于上次放皱纹纸,水都染了颜色,看不到冰花的效果,于是我们这次改放了彩纸片。</p> (一)初次玩冰 <p> 12月16日的户外跑操中,发现滑梯周围的地垫上结了一层层的薄冰,孩子们兴奋地用手摸、在上面打滑,有几个孩子在滑梯上发现了冰(前日下雨积存了水),兴奋地拿着跑过来给我看——</p><p> “老师,老师,我发现了冰!”</p><p> “这里还有!”</p><p> “好凉啊!”</p><p> 孩子们在操场上开始了寻冰行动。</p><p> “老师,我在小车后面的洞洞里发现了冰,好大的一块!”</p><p> “这里也有!”</p> <p> 借鉴宁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的玩冰经验,引导孩子们开展“滑冰比赛”、“冰块酷跑”游戏。</p> <p> 一旁观赛的孩子们不停地喊“加油!”</p> (二)观察冰的融化 <p> 孩子们找到了数量可喜的冰块,每个孩子都接触到了冰,号召大家将捡到的冰块拿回教室,观察冰的融化。</p> <p> “老师,我的冰化了”;</p><p> “我的也化了”;</p><p> “老师,孙浩桐的还没化!”</p><p> “让我看看!”</p><p> ★“为什么冰会融化?”</p><p> 1.变热了;</p><p> 2.温度高了;</p><p> ——冰的融化跟温度相关,温度越高融化越快。</p><p> ★为什么你们的都化了,孙浩桐的却没有化?</p><p> 1.他的冰大;</p><p> 2.他的冰厚;</p><p> ——看来冰融化的快慢跟冰块的大小、厚薄有关。</p><p> </p> (三)说说我的发现 <p> ★经过刚才和冰的接触,说一说你的发现 吧!</p><p> 1.冰是凉凉的;</p><p> 2.冰有三角形,还有圆形,长方形;</p><p> 3.舔起来是冰冰的,甜甜的;</p><p> 4.冰还可以比赛;</p><p> 5.冰是白色的\透明的;</p><p> 6.冰能融化成水;</p><p> 7.冰能摔碎;</p><p> ……</p> <p> ★刚才在玩冰的时候,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忍不住舔冰,或干脆把冰吃到嘴里,非常可爱,不过,外面冷冻的冰不太卫生噢。那么,有哪些冷冻的冰类食物可以吃呢?</p><p> 1.冰激凌;</p><p> 2.饮料;</p><p> 3.矿泉水;</p><p> 4.酸奶;</p><p> 5.果冻;</p><p> ……</p><p> ——这些东西冰冻之后都可以吃,但是吃多了对肠胃不好,一定要少吃。</p><p> 我们来品尝一下它们的味道吧。 </p> (四)绘画表征 <p> 来画一画你感兴趣的冰吧</p> (五)作品展示 <p> “我画的是姐姐在玩冰。”</p> <p>“我画的是五颜六色的冰。”</p> <p>“我画的我拿着温度计在外面量温度。”</p> <p>“姐姐在舔冰,舔了一长串。”</p> <p>“两个小朋友在玩踢冰比赛。”</p> <p> 既然南操场上的冰冻的这样好,一起来看看我们容器里的冰冻得咋样了吧,应该也冻好了吧。然而,还是仅有几个小朋友的冰冻了起来。</p> 四、第三次冻冰实验(12月19日) <p> ★再次思考冰没有全部冻结的原因,排除气温的原因(温度已够低):</p><p> 1.放的位置不对,东北角的墙根处太隐蔽,风吹不到;</p><p> “老师,我们放到上次我们捡到冰块的地方吧,那里肯定能冻起来!”</p><p> 2.水太少,不是没有结冰,而是已凝结的冰白天温度一升高很快又化成了水,因为冻成功的几个都是大容器,水比较多(靳老师)。</p><p> ——考虑到这两个原因,我们决定改变条件,开展第三次冻冰实验。</p><p> “孩子们,你们还想再冻一次吗?”</p><p> “想!”</p><p>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用响亮的声音回答到。</p><p> </p> <p> 这次,我们重新做了调整,将每个容器都倒入了比上次多量的水,并将地点选在了南操场。</p><p> 容器里还加入了小型玩具、玻璃球、豆粒等,为接下来的玩冰游戏做铺垫。</p> <p> 12月20日早上一到园里,我赶紧去南操场看了看冻冰情况。</p> <p> 8:30,孩子们差不多都来了,我自信满满地带着孩子们去看实验情况。走之前,我做了一个调查,也许是受前两次实验失败的影响,猜测实验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是2:1。去的路上,孩子们也显然没有了第一次看冻冰花时的满心期待,反而多了一些坦然和淡定。</p> <p> 当我把大收纳盆端下来的那一刻,孩子们不再淡定了,手舞足蹈地欢呼着——</p><p> “老师,看!我的冻起来了”;</p><p> “我的也冻起来了”;</p><p> “老师,看我的”;</p><p> “好漂亮呀!”</p><p> ……</p><p> 那一刻,冰冷的温度也抵不过内心的火热,终于冻成功了!终于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p> <p> 外面太冷了,走,我们回教室玩冰的游戏!一路上孩子们说说笑笑,互相欣赏着各自的冰花。</p> <p> 看看我的</p> (一)冰块考古 <p> ★冰块里的玩具,怎样把它拿出来?</p><p> 孩子们拿来了锤子、木质积木,使劲敲啊敲,几个小朋友轮番上阵,陈宏宇还跑到小餐厅拿来了铁锅,最后还是有两只“胳膊”没出来。(冻得太结实了)</p><p> </p> <p> ”孩子们,除了用东西敲,有没有让冰快速融化的办法?”</p><p> 马钰博说到:“用热的东西。”</p><p> “热的东西,咱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热的?”</p><p> 刘佳睿说到:“热水。”</p><p> “赶快!”</p><p> 于是,大家纷纷去接热水,一杯一杯地往盆里、往容器里倒。</p> <p>玩具终于出来了</p> <p> 冰化了,里面的豆子都出来了,陈宏宇又从小餐厅拿来了小勺、小碗,分给大家,一起打捞豆子。</p> (二)滑冰比赛 <p> 来玩滑冰比赛吧,看谁的冰块滚得最快?</p> <p> 观众们在一旁呐喊助威,拥抱着赢得比赛的好朋友。</p> <p> ★为什么有的冰块滚得快又远,有的冰块滚得慢又近?</p><p> 李蒽帛说:“因为那个冰掌握不好平衡。”</p><p> 👍 “为什么它不平衡呢?”</p><p> “因为它不圆。”</p><p> “对,因为它的边缘不够光滑,形状不够规则。”</p><p> ——看来,冰(物体)的滚动速度跟它的光滑度和形状有关。</p><p> </p> (三)冰块的花样玩法 <p> ★冰块还可以怎么玩?</p> <p> 尚莫涵:荡秋千;</p> <p> 我也来荡一荡</p> <p> 马钰博:可以拖着跑;</p> <p> 陈宏宇:可以跑着轮圈圈;</p> <p> 刘佳睿:可以闯迷宫;</p> <p> 李蒽帛:可以在地上转圈圈;</p> <p> 我也来试试</p> <p> 刘芮妍:老师,我的没有线,可我也能玩;</p> <p> 邢思芮:可以当项链;</p> <p> 郝常萍:还能当手表;</p> <p> 刘家仪:可以装进密封袋里;</p> <p>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令我意想不到又欣喜万分,他们在教室里玩着、乐着、探索者、思考着、交流着、分享着、合作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教室里成了一片欢乐和谐的“海洋”。</p> (四)我想来画画 <p> 当我提出画一画你与冰的故事的时候,我有一种正中孩子们下怀的感觉,或许他们正在盼望着老师给予他们这个机会,他们正巧有好多的想法想要画出来,他们画得是那样专注、认真又安静,个个思绪翩翩、画面情节饱满。</p> <p> 刘家仪:“老师带我们去外面捡冰,我捡到了一个蝴蝶结的冰,另一个小朋友捡到了一个圆形的冰,还有一个小朋友捡到了一个糖果状的冰,但是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捡到冰。老师问她:“你怎么没捡到冰啊?”她说:“我捡的冰化了。”</p> <p> 刘芮妍:“下雨了,我打着伞去上学,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冰,有1.2.3.4.5.6.7.8块,它们是五颜六色的组合冰。”</p> <p> 邵光澄:“我和好朋友在外面玩冰的比赛游戏,看到一座大楼着火了,冒了很多烟。我们赶紧喊“着火了,着火了!”,我们还打了119。”</p> <p> 信舒意:“我和小朋友在外面玩冰,有好多好多冰,垒得高高的,这里还有温度。”</p> <p> “孩子们,回家后把关于冰的有趣的事情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p> 四、记录我的收获 <p> 经历了三次冻冰的过程,相信孩子们收获满满,来回顾梳理一下吧!</p> <p> 从11月27日到12月23日,“旷日持久”的冻冰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放慢脚步,“跟随蜗牛去散步”,尊重孩子的视角、聆听孩子的声音、记录孩子的发现,在“玩–说–记–展”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认知,启发幼儿的思维,最重要的是发展了幼儿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乐于分享、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p><p> 当从孩子们脸上看到意犹未尽的表情,从孩子们口中听到“太好玩了,比上课还好玩”的话时,我笑了,这就是对我们老师最大的褒奖和鼓励。在“深度学习”的初步探索中固然会有许多的不足与恐慌,但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教育、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