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晋江市安海镇的圣殿24号对面,有两座坐北朝南、并列为邻的古建筑,那便是安海的霁云殿和奎光阁,被称为古镇安海的商脉和文脉之所在。霁云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道教庙宇;而奎光阁则是集儒、释、道于一身始建于清代的建筑。历史上这两座建筑均有兴废,现在正在整修,预计不多时日,又将成为安海的一处诚心、休闲的好去处。<br> 霁云殿,古称“佑圣宫”。因祀奉玄武上帝,又称“玄武殿”、“真武殿”。 与奎光阁相邻,位于东侧。是泉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道教殿宇、古泉郡八都安海镇都主,也曾是安海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据故老相传,此庙建于五代初,闽王王审知为子治病,画祀帝君像,果见效,即令立庙祀之。现存是清康熙期间复界后按明代建筑风貌“仍旧地重建”的主殿。1991年4月列为晋江县文物保护单位。<br> 奎光阁,据载是清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安海文人柯琮璜上京赴考返乡后,与其弟柯琮琪倡议,仿前朝明代的做法,卜地于霁云殿西侧新建的文昌阁。中堂塑五文昌夫子像,取“五星聚奎,文光射斗”之义而命名。此后又建东厅“熊太守祠”,祀明代太守熊尚初等明、清两代先贤,额曰“崇德报功”。又建西厅“地藏王庙”,供地藏王菩萨。奎光阁曾被称为安海的“小文庙”。原内设有书院、学堂,是集儒、释、道于一身的一座具闽南特色的古建筑。<br></h1> <h1>现进入霁云殿与奎光阁园区新建的山门。</h1> <h1>正在加紧整修中的园区一角。</h1> <h1>大石埕中堆放着一套石雕香炉,青草石质,据说是明天启年(1621—1627年)间的物件。</h1> <h1>造型酷似泉州开元寺大石埕正中的石雕焚香炉。</h1> <h1>殿前建有平整向上的3层台18级石阶,拾级而上,殿宇就建在高台之上,顶级(或说门楣)高度与镇南五里桥头星塔塔刹葫芦尖齐,为安海镇区内最突屹高耸之殿宇。</h1> <h1>霁云殿18级石阶下两旁,分别立着两尊形态怪异的石狮子,口中无齿,作人立状,立于基座上。这两头石狮子与平常所见石狮的模样、神态有较大差别,颇似金门的“风狮爷”。这两头石狮历史较为久远,但究竟何年何月所雕刻,不得而知。</h1> <h1>寻常石狮常常口中含珠,而这两头石狮中的一头却将珠抱于怀中。</h1> <h1>而另一头则抱着仔。两狮憨态十足,若笑若思,虽然静立,却又给人跳脱活跃之感;又如仰望天空,千年沉思。</h1> <h1>霁云殿单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保留着不少明、清两代的遗物和构件。</h1> <h1>这是清康熙乙未年(1715年)的石香炉。</h1> <h1>明代的两个石鼓。</h1> <h1>雕工大气简约。</h1> <h1>殿顶两石柱分别刻有明、清两朝捐建的时间及人名。如明“崇祯辛未年(1631年)拜会”等文字,及清顺治间的“庚寅年(1650年)拜会...重修牌楼”等。</h1> <h1>大殿屋檐下的木雕也比较精美。</h1> <h1>六根柱子的外侧都挂有木雕“八仙”雕像。</h1> <h1>但八仙只找到六仙,其他两仙不知在何处。</h1> <h1>圣殿的后侧,可见到其确实建在高台上。</h1> <h1>正在吊装的原文物保护碑。</h1> <h1>圣殿西侧的奎光阁。有点像闽南的“五间张”古大厝。</h1> <h1>大门廊柱上有幅对联:阁聚奎星光廿四,地钟文会蔚三千。</h1> <h1>东边外墙上嵌有一方石刻:“奎光阁公订不许,往来借住公馆,外乡借住教读”。看来当时管理也是非常严格。</h1> <h1>奎光阁中厅现修理一新。</h1> <h1>红砖白墙、错落有致。</h1> <h1>西厅东墙上嵌有一方碑刻,但字迹模糊、污秽不堪,难以辨认。</h1> <h1>中厅的青草石柱础雕工精致。</h1> <h1>整个园区的整修和绿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安海的商脉和文脉又将继续发扬光大。(完)</h1> <h3><h1>请看链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gelcej"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卫民太守熊尚初</a></h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