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幸福的信息技术运用------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信息素养培训者研修学习之二

教师教育

<h3>  为了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12月20日下午,来自长春市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明宇校长从五个方面(“理念与机制、硬件与投入、技术与技能、融合与创新、骨于与队伍”),给大家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五维突破》的专题讲座。</h3> <h3>  李明宇: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坊主持人、全国“N0C”大赛执行评委、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拔尖人才、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吉林省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家组成员、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得者、吉林省科研名校长,长春市骨干校长,《长春教育》特邀编辑,“心行工作室”主持人。</h3> <h3>  首先从理念和机制方面讲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上级信息化推进力度与基层教师对信息化热度之间的矛盾。高层:如火如茶、排山倒海,受"热”不均;基层:平静如水、波澜不惊。信息技术应用与学校主流工作不在一条线上,进行着边缘革命。从机制角度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一师一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采购与使用等问题。</h3> <h3>  部门整合问题:教研力量不能隔岸观火,而是要成为信息技术融合的生力军。教研技术不融入,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就是空谈。学校问题:校长观望与犹豫,硬件配备问题、学校信息主任问题、缺少榜样与示范人物。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没有用。教师问题:信息素养不高问题,应用与受益问题,过度适应问题,二层皮问题。</h3><h3><br></h3> <h3>  我国教育发展的六大挑战:个性、灵活、优质、创新、公平、均衡,运用信息技术均能有所突破。唯一能彻底解决教育均衡问题途径,就是信息技术。提升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依然是第一要务,思维决定出路。</h3><h3><br></h3> <h3>  这是一个变化世界,这将是一个变化迅猛的时代。大国更迭,新息技术每两年更新一次,提升认识依然是第一要务!</h3> <h3>  接着李校长介绍信息技术运用的第二个维度------硬件与投入:网络、终端、服务器,依托平台,统筹发展。学校不上网不行,让教师借助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h3> <h3>  然后李校长又从技术与技能方面,阐释信息技术运用的第三个维度的突破。技术不会做的原因,不是不会技术,是不会教学!策略一:重视常规,目标落位(全体教师)。教学是打靶,不是打猎。当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系统的体系变革便会必然产生,我们推动教育信息技术转段升级。技术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呈现,技术是与学科融合的前提条件。</h3> <h3>  “”filetype:”、“袋鼠输入法”、“录音”、“讯飞语记”、“汗微.互动教学”、“101教学信息”、“课堂直播”、“视频教学”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实现了技术与教学全过程的融合。让学科骨干教师现场直播,实现学生停学不停课、停课不停学的效果。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会取代不使用技术的教师。</h3> <h3>  随后,李校长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第四个维度(“融合与创新”),进行详细阐述。单纯的技术义不大,只有把技术与要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h3> <h3>  应用一:优化教学,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流程。教学要遵循“思维、表达、创新”的原因,通过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h3> <h3>  融合方法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优势是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学两遍比学一遍强。上海市古美中学原是一所生源较差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在全区排名垫底。2013年,新校长上任,确定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促进学习文化变革"的发展方向,随后逐步实施平台的部署、微课程的建设、教学模式的“翻转′、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并根据这一步步的规划确定教师们在每介阶段要学习的內容:录制微课、开展学习分析、运用概念图等。可以说教师学习的内容线索是在学校整体规划和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学校的升本率从2013年的30.5%跃升到2017年的87%。</h3> <h3>  运用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翻转课堂硬件条件:一是教师微课制作能力 ,二是学生有学习终端。李校长还对“BYOD”(手机进校园、手机进课堂)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指望学生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终端不要随意开放。</h3> <h3>  只有认真完成了自主,学习任务单,才能成为第二天课堂的主人。支持翻转课堂的两大核心要素:一是任务单,二是微课。知识讲解型的微课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手写板式,二</h3><h3>是幻灯片式。手写板其优势是实现思维跟踪:教师边讲边画,或在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的效果远胜于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这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该看哪里,并跟上教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李校长通过长春宽城区二实验小学50岁李伟老师微课获全国二奖的成功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与机遇并行。</h3> <h3>  翻转课堂的核心不是微课,而是基于理解与问题,而是思想的碰撞与交互。李校长通过一位女教师“上课不讲课,学生不准问问题,学生问谁都可以”的教学案例,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学生越表达,思维越创新。教师要让学生当小老师,合理讲、会讲、善讲。读书十言,拼注万言;通过平版开展批注教学,可以实现思维的碰撞。历史网络资源的获取、筛选和重组,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慎辨思维能力。</h3> <h3>  任何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人,最后李校长介绍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五个维度------骨于与队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懂教学、会技术、善融合。读书成为常态,工作才有状态。技术短时间可以完成,但教学能力需要终身读书来提升。</h3><h3></h3> <h3>  技术是一个系统,技术里要有研究、要有教学、还要有爱。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展示与被认同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h3> <h3>  信息技术运用的几个误区:用模拟实验取代学生的真实验,上课播放录好的微课,情境教学、自主课堂走极端、扫码泛滥(让学生苦苦求解,经过程)。信息化不能绑架教育,教育信息化中要看到教育。我们先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再研究信息技术融合,我们要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要成为常态。作为领导要分层推进,骨干引领;借势发展,借力发展;要想着用信息化解决教育问题(访客系统)。培养人的本质不能变,学科本质不能变,工具属性不能变。再先进的技术也抵不过有温度的教育,这是这个时代的教育未来,也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所在!</h3> <h3>  李校长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深度研究,对信息技术的娴熟操作,对教学工作的执着豁达,让参训学员心服口服,敬佩不已。李校长以自己的际行动,生动地诠释“心之所往,行而达之”的真正含义。信息技术基于李校长的专业幸福,让我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