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回不去的故乡

云裳 倾城

<p class="ql-block">有风 从那里起</p><p class="ql-block"> 有云 从那里生</p><p class="ql-block"> 那是故乡永难忘………</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日,在外为官多年的大堂哥一大早就打电话给我说:小妹呀,明天我们要都回老家去,你伯父(李凤年)百年诞辰了,你有时间一起回去吧。在我边答应的同时瞬间崩溃,泪如泉涌……</p><p class="ql-block"> 八岁就失去父亲的我,(父亲因抗美援朝去世多年)自从母亲去世上完三年坟后,间隔15年我只回去过两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母亲去世的第五年,那是因为母亲不在了,大弟弟在老家也就是母亲居住的院子前地里种了一些蔬菜,其中还有一块草莓。记得那天正好我休班。以前休班就是回家看老娘,如今老娘不在了,叔父大爷一大群,可那不是我心中的家。休班带着八岁的女儿能到哪里去呢?</p><p class="ql-block"> 也是实在想家了,就决定去找大弟并回老家去看看。老家离我上班的乡镇10几里山路,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一路颠簸,有时要下来步行一段路程。母亲活着的时候有时会步行着走过这条山路去看我。那时她已经快70的老人了,我总想要孩子爸爸去接她,母亲却总说走这点路不累。</p><p class="ql-block"> 到了老家就直接奔老家的院子,院子前面和西面有很大一块地。大弟一家四口正好在院子西面的地上摘草莓,女儿有了玩伴快乐的像个小鸟,嘁嘁喳喳叫个不停。看到老屋的周边竹叶婆娑随风摇曳,终于抑制不住的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 大弟和大弟媳大概看出了我的心事,两人也顿时间变得悄无声息。</p><p class="ql-block"> 忽然,我听见院子里有似锄地的声响,愣住了,屏息凝神,以为母亲在院子里。正疑惑间,二弟媳扛着锄头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大弟看我泪流满面,说,这些年就怕你流泪没事从没让你回来 ,别哭了,是咱妈没福。说完却把头扭向一边不再看我……</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远离故土,一别十年。</p> <h3>乡愁——也是我今生的病痛。</h3><h3> 第二次回家是去年的清明节,听说老家的婶婶身体欠安,想回去看看她。母亲活着的时候和婶婶交好,唯一的去处也是婶婶家,家里有大事难事拿不定主意时,母亲就去婶婶家让叔叔帮着拿主意。还听说远在浙江为官的大奶奶家大堂哥又回来 了,我更是想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了。浙江大哥说他离家时,我才六岁。每次探亲回来都是和父亲一起吃饭,看着我长大的,记得我的乳名。至今还是直呼我名,云儿……</h3><h3> 当年除了父母亲,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叫我了,当再次听到大哥这样唤我乳名时,又一次泪如泉涌。</h3><h3> 见我归来,叔叔、婶婶赶忙出门迎接,尽管腰身不大好,看到我还是明显加快了步伐,叔叔婶婶边张开双臂揽我入怀,边双双呼唤我的乳名,我再也抑制不住的放声大哭……</h3><h3> 叔叔的脸上写满了哀愁,我知道这半年他正饱受丧女之痛。见到我又想到爱女更是悲不自已;那时的婶婶大概还不知道自己唯一的爱女已经不在了。</h3> <p class="ql-block">那遥远的小山村</p> <h3>儿时熟悉的街坊四邻的房屋</h3> <h3>走过千百次的村前小路</h3> <h3>老宅旧址满目凄凉……</h3> <h3>  崔颢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竭力在文字里触摸着游子的思乡魂魄,唯有阵阵清凉滑过指尖,是冰,是冷,是蚀骨深情;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谁言寸草心……</h3> <h3>沿着老屋前后挨门拜访父老乡亲,边看边哭,老屋前后30年前的四邻大都不在了。 </h3><h3> 住在老宅正东那条干渴小河旁边的老**哥已到迟暮之年,也早已经认不出我了。</h3><h3> </h3> <p class="ql-block">走多远——</p><p class="ql-block">回头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故乡永难忘………</p> <h3>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爷爷的父亲生有五子,爷爷排行老五,那些爷爷奶奶我都不曾记得了。五个爷爷们除了三爷爷死于兵荒马乱时期,其余四个爷爷家生有八子 。应了中国的七龙八虎之说。我的父亲排行第七。</h3><h3> 我的堂哥兄弟姐妹们50多人,如今连同侄儿孙儿辈上近200人。<br></h3><h3>大奶奶家的老房子前后如今已是一片荒凉</h3> <p>二奶奶和四奶奶家的老宅更成了枯荒野林</p><p> 据说三爷爷死于战乱,没留下后代。</p><p> 我的爷爷排行老五,记得大爷们称呼爷爷老五叔。爷爷那一辈上爷爷活的年龄最长92岁。</p><p> 我有六个大爷,(其中一个大爷牺牲在朝鲜战场了,老家的林地里有他的衣冠冢,记得上小学时老师带同学们每年清明节前去扫墓)。有一个叔叔。</p><p> </p> <h3>我和母亲今生的唯一一张合照(2001年日照)</h3> <h3>  老宅正东面那个为村里耕了一辈子地的老汉听说三年前也没了。(论辈分他叫我小姑)十年前我还特意去看过他,我是听着他耕牛时的吆喝声长大的,有时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时,隔窗就能听到他的耕牛声了。至今还记得那即动听又绵长的耕牛耙地声……</h3><h3><br></h3> <h3>李氏家族的传人们</h3><h3>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四川、重庆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等。</h3><h3>李氏家谱迁徙</h3><h3>始祖:李利贞</h3><h3>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安徽涡阳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h3><h3> 拒史书记载,我们这一族来自于唐朝李世民同宗,安史之乱后逃亡河南辗转江南留下一部分人后迁徙而来。在此村《山东莒县葛子沟村》居住下来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h3><h3> 听叔叔说爷爷的爷爷是兄弟二人逃难来的。子子孙孙五百多年来全村发展到400多人,没有外姓人。</h3> <h3>  为官多年,刚正不阿的大堂哥慷慨激昂的家风演讲,鼓舞激励着李家下一代传承人,继续有力地发扬着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 !!</h3> <h3>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h3> <h3>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此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h3> <h3>  老家清明祭祖时(2018清明节)的男士们三代人合照(父辈上只有大大爷和叔叔)其他都是我的哥弟侄子们(路远的、国外的或在国家重要岗位的没有全到)</h3><h3>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h3> <h3>爷爷的父亲画像</h3> <h3>奶奶的婆婆画像</h3> <h3>我的父亲和爷爷唯一的一次合照</h3><h3>据说是1950年10月父亲就要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就要奔赴朝鲜战场了,还能回不回来是个未知数——国家领导人安排了这次见面。</h3> <h3>伯父是莒国远近闻名的清官——正处级</h3><h3>—————(2018年清明节祭祖)</h3> <h3>92岁的大爷(右)和乡下务农一生的大堂哥,中间是二大爷家二堂哥。</h3> <h3>叔叔(中)和大大爷家三位在外为官的堂哥</h3><h3>叔叔比大堂哥大三岁,他们一起吃饭长大。</h3><h3> 三位堂哥分别在国家权利机构,即公、检、法。他们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照章办事,秉公执法。为人楷模。</h3> <h3>91岁的婶婶和大姑妈已是白发苍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白发人送黑发人)堂姐去年因病走了,半年后(2019年)才敢让她知晓。</h3> <h3>故乡母亲住的老房子,多年失修已经倒塌了</h3><h3><br></h3> <h3>我和姐姐每次回去都去老房子周边看看,试图寻找母亲的影子极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h3> <h3>少年时期住在老家屋后的邻居们,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h3> <h3>堂17哥与他的堂20、21、22弟们少小离家,30年不见格外亲切 </h3> <h3>我的堂哥堂弟(23人)及侄儿们(23人)</h3> <h3>我和一母同胞的姐姐及弟媳们一起</h3> <h3>  话说十八子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兄弟众多,皆因战乱而亡,安史之乱后,到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上为躲战乱,隐藏身份从唐长安逃到河南留下一部分人安家后,再到河南一带留下几代后人转展到江苏,几十几代后历经战乱一路逃难至山东。</h3> <h3>伯父诞辰百年庆典现场</h3><h3>大哥慷慨激昂的演讲鼓舞着同宗的后人们,不管身在何处,无论为官为民,都要清正廉洁;不贪不沾国家一分钱,尊老爱幼,邻里相敬,兄弟相亲 。把李家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h3> <h3>回家路上边哭边写</h3><h3>《望乡》</h3><h3>阳关三叠重重唱</h3><h3>心潮澎湃回故乡</h3><h3>故乡再无爹娘面</h3><h3>不见儿时旧模样</h3><h3>叔父唤儿声声切</h3><h3>未闻哭声泪先淌</h3><h3>低吟白雪逢阳春</h3><h3>送君别去无知音</h3><h3>高台孤矗昂首望</h3><h3>穹凄尽兮宙宇敞</h3><h3>车马纵兮雁飞翔</h3><h3>春复秋往世无常</h3><h3>幽清默兮落暗乡</h3><h3>何年何月蹉跎降 </h3><h3>高台明镜悲白发 </h3><h3>朝如青丝暮成霜</h3><h3>劝君常去看爹娘 </h3><h3>莫等白头哭断肠</h3> <p>生我养我的地方</p> <p>如今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