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家风故事</h3> <h3> 我家相继被湫坡头村委会、太堡村小学推选为文明家庭,我想,这个称号一定是有内涵的,这还得从我的家庭说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见到的第一双兴奋的眼,是父母的眼;父母离开这个世界,看到的最后一眼,是我们悲恸的眼。九岁那年,妈妈在我的眼前离世,未经世事的我,不懂离别的滋味,在妈妈的灵柩前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玩得没心没肺,姐夫的一句话,我用了半个世纪的时光来消化“这孩子真傻啊”!v</h3><h3>从那以后,我的世界里没有了妈妈,陪伴我成长的是父亲和哥哥,对妈妈的记忆,就是那年的年夜饭,病榻上的妈妈,在昏暗的油灯下,坐在炕桌边,包的饺子,那是我记忆里妈妈的味道。后来,我慢慢地长大,读书,二哥考上大学上学的那天,大哥去送二哥,家里剩下我和父亲,我坐在饭桌前,拿着舅舅送来的锅盔馍,眼泪哗哗的落下,而我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亲情的意义。再后来,我外出读书、就业、成为人妻、升为人母,角色的转换,使我更懂得了亲人、亲情、责任和担当。</h3><h3><br></h3><h3><br></h3><h3><br></h3><h3></h3> <h3> 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去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正是这种无声的家风,才使得我们的家族繁荣壮大,枝繁叶茂,也是这种勤俭持家、携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使得我们亲人之间的情更深、更真。</h3><h3> 我父亲去世的那天,学校开会,因为下午放周末假,我在去看父亲的半路上,接到堂弟的通知,父亲已与我天人相隔,我深感歉疚和不安,我和父亲的缘分就在刹那之间成为终生的遗憾。</h3><h3> 无独有偶,二十年后的二月初七,我接到小弟的电话,公公生病了,手不能动了,等我安排好学生,赶到家的时候,公公拉着我的手:“银娥,我如果倒下了,就把你们害惨了”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啊,我拉着他有些无力的手,嘴里说着不怕,有医生,可等我家先生回来的时候,父亲再也不会说话了,可就在前一天晚上,还打电话叫我们去他那里坐坐,当时我们真的忙着,要是能够放下手头的活去看看父亲,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遗憾了</h3><h3> 然而,我们总是被各种事情羁绊着,忙,忙,什么时候不忙啊!?亲爱的朋友、同仁们,头条里有这样一个命题,父亲病危,做教师的儿子依旧在上课,教师的岗位固然重要,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操守职业的本分,但如果连父母的最后一面也见不上,你做儿子的福分也就尽了。抽点时间、带上孩子,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在他们孤独的时候,敞开心扉,给他们心灵的慰藉。同学情,同事情 ,多少情,都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附之流水,而唯独父母的这份亲情永远不可辜负。</h3><h3>我今天的所思所想,源自老公手机里的一个小视频,存在手机里已有两个年头了。</h3> <h3>嫁入师家,师氏家族,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四世同堂,上有年迈的奶奶,下下有嗷嗷待哺的侄子、公公婆婆人到中年,他们为人忠厚,勤劳本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维系着一个十三口之家的生活之源,辛苦自不必说,门楣上“耕读传家”四个字,一定是那个时代最为朴素、最有代表性的家风。</h3> <h3> 那是父亲在医院里先生给父亲洗脚的影像,画面很温馨,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那时这对父子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子。我想那不仅仅是一次洗脚,那是我们对逝者的敬畏,是心灵的慰藉,是一份人间大爱,它孕育着孝道与文明,蕴含着不舍与牵挂,更是一份爱的接力与传承。记得女儿在一封家书中这样说:“好好孝敬爷爷奶奶,因为你们也会老去,给我和弟弟做个榜样”。这就是我的家风,尊老孝亲。如今在全民推广“弘扬好家风,文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愿中华文明的传统孝道代代相传,也愿文明的种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度里生根发芽,让家庭文明的脚步与祖国的发展同步,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