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红色摇篮

<h1>  我的童年,是在江西吉安一家生产“梯恩梯”炸药的军工厂度过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动员令,国家布局“三线建设”,相中了禾河畔一个谓之“强盗山”的大山沟,在那里办起了一家军工厂。</h1><h1> 出于保密需要,这家军工厂对外称“吉安化工厂”,通邮地址称作“811信箱”。军工厂地处穷乡僻壤,大人小孩来自天南海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城里孩子未曾有过的趣事。</h1><h3><br></h3><h3><br></h3> <h1>  一、职工食堂的“大馒头”</h1><h1> 筹办军工厂刚起炉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军工厂也非一方净土。于是乎,工作停滞、工人造反、学生串联,隔三差五开“批斗会”,“大字报”满天飞……厂领导和大批中层干部先后被“打倒”,时任宣传科长的老爸也未能幸免。</h1><h1> 老爸“靠边站”后,被发配到厂区职工食堂烧炉子。我和弟妹们常去探望,一来二往和食堂的师傅混熟了,叔叔阿姨们都爱逗我玩。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叔叔让我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这正是我当年的“拿手菜”。“毛主席语录”彼时被称作“红宝书”,我倒背如流,不在话下。末了,这个叔叔奖励我一个“大馒头”。那时,职工食堂的馒头清一色贰两一个,香味诱人,甭提多好吃啦。平时,我们在家属区职工食堂排队买馒头,去晚了常常被告之“售馨”。军工厂的“大馒头”远近闻名,许多人家还将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h1> <h1>  二、让人羡慕的“井冈山纪念章”</h1><h1> 一九六六年,军工厂“革委会”分批组织职工朝拜革命圣地井冈山,大家分别乘坐“解放牌”敞篷车前往。</h1><h1> 当时,母亲在厂子弟学校任教,被安排第二批前往井冈山。闻讯后,我央求随同上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被“恩准”了。没想到的是,我们的行动被比我小两岁的弟弟“盯梢”了。出发那天,汽车刚发动,弟弟哭着喊着追了一两百米,还是没去成。到了井冈山,八角楼、毛主席旧居、红军医院、革命烈士纪念碑,黄洋界的迫击炮……,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艰难征程,在我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h1><h1> 抵达井冈山后,叔叔阿姨们胸前都别起了一块“井冈山纪念章”,让我羡慕不已。于是乎,我向带队的叔叔讨要。叔叔说我是“编外学员”无此“待遇””。经不住我死缠硬磨,最后叔叔答应:“我们晚上召开参观学习座谈会,你如果能在会上发个言,说说参观学习的感想和体会,就发给你一枚纪念章”。我打小就“能言善辩”,晚上谈心得体会自然头头是道,赢得了大家赞许的目光。第二天,“井冈山纪念章”就别在了我胸前。回到家里,我坚持别了好长一段时间,颇为“春风得意”。</h1> <h1>  三、十八弯的“天然果园”</h1><h1> 如前所述,军工厂地处山沟,野菜野果漫山遍野。印象最深的,还是“十八弯”的“天然果园”,那里有杨梅、毛牯卵(野生猕猴桃)、牛卵坨……</h1><h1> “十八弯”位于军工厂的生活区北面,去那儿要经过一家为军工厂配套的103后方医院。登山的小路缠绵弯曲,因要转十八个弯才能登顶,故山名“十八弯”。在山顶上,运气好时还能望到天河煤矿运煤的小火车,那时的感觉比如今看到高铁还要爽。</h1><h1> “十八弯”的野生山果,是真正的天然有机食品。单说野生猕猴桃吧,堪称“水果之王”,富含丰富维生素C,以及其它营养成分,可以抗氧化衰老。生于斯长于斯的猕猴桃,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没有膨大剂,味正甘甜,现在想想都直流口水。</h1><h1> 有一年端午节前,我随小伙伴奔“十八弯”采摘杨梅。爬到山顶,很快就发现了挂满枝头的杨梅,我动作娴熟,三下两下就攀上了杨梅树采摘。就在我们兴致勃勃采摘时,一条“竹叶青”蛇向我袭来,我吓得屁滚尿流,摔到树下,连滚带爬“躲过一劫”。打这次后,我再也不敢去“十八弯”采摘杨梅了。</h1> <h1>  四、禾河上的“水上乐园”</h1><h1> 禾河又称禾水,发源于赣西武功山麓,经莲花、永新、安福、吉安等县,流入吉安市禾埠乡,再经神冈山汇入赣江。其中在吉安县那一段,流经军工厂,并将其生产区和生活区自然分开。江的南面是厂区,江的北面为生活区。筹建军工厂时,国家在“强盗山”脚下建设了一座桥,把省道和生产区联通起来了。可生活区通往生产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靠渡船过江,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当时厂里资金匮乏,厂领导便号召职工和家属参与建设新大桥(“强盗山”脚下的那座桥被称作了老大桥)。那段时间,大人小孩都下河捞卵石供建桥制混凝土用。仰仗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硬是把新大桥建起来了,从此“天堑变通途”。</h1><h1> 在新大桥上游,河水清澈见底,南面是军工厂的水泵房,北边有一片沙滩,成了军工厂天然的“水上乐园”。每年入夏后,大人小孩都前往游泳和嬉水。有一年,我表哥为躲避城里“文革”中的“武斗”,自市区来到军工厂小住。记得有一回,舅舅和表哥傍晚带我去“水上乐园”。他们下到禾河后,如水中精灵,横渡自如。我自然没这等功夫,只有在河边浅水区玩玩“狗扒式”,倒也悠然自得。他们畅游一阵后,顽皮的表哥引诱我游向水泵房附近的深水区,并和舅舅在我身旁“护驾”。好家伙,“狗趴式”一会儿就不管用了,我接连呛了几口水。情急下,表哥托着我游向一块大礁石,把我安放在礁石上,撒下我他们又去畅游了,还美其名曰让我尝尝“老虎凳”的滋味。这次,由于受到惊吓和呛了几口水,回家后我就小病了一场。痊愈后进城时,就此我还在姨妈面前狠狠的奏了表哥一本。</h1> <h1>  五、“打开粮仓”的由来</h1><h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物资极端匮乏。“计划经济”下,纸票满天飞。屈指算来,有粮票、布票、肉票、糖票、盐票、烟票……那时过年与现在不同的是,大部分“年货”都得自己“生产”,“年味”也与今天大相径庭。</h1><h1> 进入腊月,军工厂的生活区开始热闹了。白天,爆米花的担子来了,孩子们端着一两斤大米和柴火,排起了长龙。入夜,操场上不时放映“露天电影”,大伙儿早早从家中扛出大小板凳“占位子”,《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经典老片,百看不厌。</h1><h1> 说到张罗“年货”,我们家小孩多,自然得“生产”和采购一批。记得当时外婆和母亲置办的“年货”大致为:冻米糖、兰花根、炒花生、炒黄豆。再有就是在厂商店买的少量饼干、糖果,这些要算“奢侈品”了。为数不多的“年货”备好后,都被藏匿起来,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开仓放粮”。否则的话,腊月还没过完,保准“年货”就没了。我们家“年货”的“仓管”是外婆,她“秉公办事”,把我和弟妹们馋的够呛。快到年三十的那几天,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就会嚷嚷:打开粮仓!打开粮仓!</h1> <h1>光阴荏苒,一晃就过去半个世纪了,童趣在我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h1><h3><br></h3><h3><br></h3> <h1>附注: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h1> <h3>本篇部分图片系林格老同学赐予,少量来自网络。在此一并鸣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