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h1><h1><b><u> 阴 历 与 阳 历</u></b></h1><h5><b><i style=""> </i></b></h5><h5><b><i style=""> </i></b></h5><h5><b><i> </i></b></h5><h5><b><i> </i></b></h5><h5><b><i><br></i></b></h5><h5><b><i> ——张太顺</i></b></h5> <h3> 元旦快到了,我们称之为阳历年。元旦过后不久便是春节,我们称之为阴历年。</h3><h3> 阴历与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计算的,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十二周为一年计算的。<br></h3> <h3> 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一般把三百六十五天作为阳历的一年(平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四、六、九、十一为小月,每月三十天;二月为平月,通常是二十八天。这样,阳历的一年就比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少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四年就少了二十三小时十五分四秒。所以我们就把能被四整除的年份(如1984年、1988年、1992年……2012年、2016年、2020年……)称作闰年。闰年的一年是三百六十六天,二月份是二十九天。这样就出现了误差。前面我们说过,每年多出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四年多出二十三小时十五分四秒,而四年一闰却多出了一天(二十四小时),这样就出现了新的误差(四十四分五十六秒)。我们又把未尾两位数是零,虽然能被四整除,但不能被四百整除的年份(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也算作平年。也就是说每四百年只有九十七个闰年。这样,阳历的一年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就基本一致了。</h3> <h3> 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时四十四分二秒(阴历的一个月),月亮绕地球十二周(十二个月)就是三百五十四天八小时四十八分二十四秒。通常把三百五十四天作为阴历的一年,阴历的大月为三十天,小月为二十九天。</h3> <h3> 根据黄河中下游的气候和农业耕作情况,我国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把阴历的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它们依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阳历的一年一般为三百六十五天,而阴历的一年一般为三百五十四天。为了使阴历和阳历相一致,每隔两、三年就要闰上一个月。准确地说,是十九年闰七个月(每十九年阴历与阳历相差二百零六天十五小时三分十秒)。这样,阴历与阳历就相互吻合了。</h3> <h3> 说到阴历的闰月,大家都知道,但究竟哪一个月是闰月呢?前面我们谈到了“节气”,通常一个月有两个“节气”,但每两个节气相隔的时间并不是整整半个月。因而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这样的情况,一个“节气”在某月的末尾,下一个“节气”在第二个月的中间,下下个“节气”就到第三个月的月初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的现象,(通常一个月应该有两个节气)。这个“节气”在这个月的中间所以叫做“中气”,只有一个节气(或者说有“中气”)的月,就叫做前一个月的闰月。如明年(庚子)年的四月二十八日二十一时四十九分是“小满”,下个月十四日十二时五十八分是“芒种”,下下个月的初一日五时四十四分为“夏至”。也就是说四月份后面的那个月只有一个“节气”(芒种),那么这个月就没有资格叫五月,它只能叫作闰四月。“</h3><h3> 中气”常常出现在三至十月的后面,因此就有闰三月、闰四月……闰十月,闰二月和闰十一月极少出现。正月和腊月后面不会出现“中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腊不闰”。</h3><h5> 2019年12月20日</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