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h3> <h3>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2019年12月18日,满怀激动的心情,我的清华培训之旅开始。</h3><h3> 8:30,开班典礼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六楼正式开始。开班典礼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朱林鹏老师主持。李涛副主任致辞,李主任给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于清华、老师、同学三者身上有所得,并祝愿学员在学习时间度过美好时光。学员代表李慧萍校长发言,李校长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此次培训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感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贴心服务,感谢清华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交流学习的平台,李校长表示,学员们对此次培训充满期待,相信此次培训一定会给同学们今后在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中提供新思路、新启发。紧接着,李涛老师向班级授旗。</h3><h3> </h3> <h3> 在庄严的《清华老校歌》的歌声中,同学们分别佩戴清华大学校徽,小小的校徽,标志着自己成为班级的一员,也圆了同学们的清华梦。 </h3> <h3> 随后,班主任郑雨婷老师做学习导读,组织团队建设,建立学习共同体。</h3><h3> 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郑老师通过组织小组学员做自我介绍,个性签名小游戏,创建团队等形式,让学员之间增进了了解,为今后的培训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h3> <h3> 我有幸分到第一小组,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我们小组定名星火队,取自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凝聚星星之火,让教育永放光芒。同时,“星火”也谐音“薪火”,寓意薪火相传。因为我们组追求的是团队合作,凝聚大家的智慧、力量。所以我们的口号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组规是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根据组名和口号,我们组设计的组徽就是火炬加火焰的形象,我们组员的造型也是火焰燃烧的造型。经过这一合作,大家一致决定推选王建芳老师为我们一组组长。在组长的宣誓就职之后,学习共同体正式建立,学习正式开始。</h3> <h3> 下午14:00,郑老师组织同学们做课前小游戏活跃气氛。随后我们第一组组长王建芳老师做介绍后,师雪霖老师的培训开始了。</h3> <h3> 师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教育信息化2.0下的课堂革命,指出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是混合式教学,通过三个满满的干货,向同学们讲明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老师为同学们考虑的面面俱到,为同学们做了实用干货总结,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h3> <h3> 最后,在我们组杨老师的总结感悟中,18号的学习培训结束。</h3><h3> 听师老师的讲座前,我对教育信息化2.0的认识非常浅薄,只是停留在新闻上听过的阶段。听师老师的讲座中,我对教育信息化2.0的认识不断加深,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目标、课堂变革等,引发了我的种种思考,也从师老师这里了解到了各种工具。听师老师的讲座后,我认识到能力的提高贵在实际锻炼,有了这么多的工具,有了这么多的方法,看了这么多的实例,如果不去亲身实践操作,有愧于这次培训。</h3><h3> </h3> <h3> 在同学们《我的祖国》的朗读声中,我们迎来了19号的培训。在第二组成员做简介后,大家热烈欢迎程庆梅老师为我们做《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讲座。</h3><h3> 程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女儿的学习小故事,告诉我们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必要性。</h3><h3> 程老师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必要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新能力。鼓励教师做信息化教学研究者。</h3> <h3> 紧接着,程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信息化教学研究者,最简单直接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微课做起。程老师以问题促思考,通过“微课”是什么?“微课”用在哪?常见类型有哪些?你想做哪种微课?选题时还要思考什么等问题引发大家思考,随后给我们做了细致入微的重点讲解。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微课有这么多种,还可以这么做。</h3><h3> 程老师建议使用微课的最好环节是课前预习,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教师把控,如若不然,基本上不会起什么效果。课前的微课还要与课中教学联动,要精挑细选能用的资料。</h3><h3> 最后,程老师提醒我们注意:技术是助力,设计是引领。设计重于技术,设计才是根本,只有能讲好传统课的老师,才能在技术的加持下更优秀。</h3> <h3> 过去,我一直认为微课的作用是在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现在,我认识到,微课要用对地方,不能乱用,课中放着微课小视频让学生学知识点,那要我们老师何用。未来,我更要苦练基本功,多听多看多学,磨练技术,助力我的成长。</h3> <h3> 随后,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参观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化教室,分别是微课开发与制作实训室、MOOCs教学实训室、数字资源开发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丰富和先进,我们老师也要把自己当演员来培养锻炼。</h3> <h3> 短暂的午休过后,下午2:00准时出发前往期待已久的清华大学,郑老师给我们开展现场教学:清华大学历史与人文精神。</h3> <h3> 凛冽寒风中的清华园,来自宁夏的的五十多名学员,在清华校史馆大楼前,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我们有缘在这里相聚相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继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圆自己一个清华梦。</h3> <h3> 接下来,我们在郑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校史馆和清华校园,感悟清华历史与人文精神。百年历史,薪火传承。校史馆里,我们了解了清华大学的发展进程,目睹了几代清华人的卓越风采。校园中,我们感受了清华厚重的历史,瞻仰了清华人的风华绝代。</h3> <h3> 漫步清华园,我们更是深切感受到,经历百年沧桑的清华园,魅力不减,依然散发着永不熄灭的光芒。</h3> <h3> 带着对清华的崇敬,我们在清华最具历史厚重感的地标建筑再次合影留念。</h3> <h3> 最后,在我们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登上了离开清华的车,今日时间虽短,受清华洗礼颇深。</h3> <h3> 很遗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在清华校园拍我们小组的合照,回校后补上。</h3> <h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0号上午,我们的实践课堂: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参观交流</h3> <h3>学员合影</h3> <h3> 朝阳实验小学老师热情的为我们讲解了其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学校的各个功能区,各科的信息化融合与发展概况等</h3> <h3> 朝阳实验小学互动班牌及各种功能室参观</h3> <h3>学生作品</h3> <h3>学生作品</h3> <h3>图书层一角</h3> <h3>服装设计室</h3> <h3>陶艺室作品</h3> <h3> 随后,王主任对朝阳实验小学的信息化里程进行回顾并介绍学校信息化教学开展情况。</h3> <h3>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和王主任进行交流,面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主任都能细细的耐心的解答,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提供助力。</h3><h3> 本次参观交流,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与首都学校的巨大差距。我们所谓的教育信息化还停留在辅助教学阶段,而对方已经在融合创新阶段大步前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只会越来越深入,如果我们不积极追赶,不积极使用,不面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永远不会进步,永远不会反思,永远不会尝到教育信息化的甜蜜果实。</h3> <h3> 《荷塘月色》的美景,把同学们带回了清华的荷塘边,也开启了21号的学习。第三组学员对讲座老师做介绍。</h3> <h3>刘英琦老师做《教研转型与创新策》讲座</h3> <h3>刘老师从教研存在的问题,转型与创新两方面展开自己的讲座内容。</h3> <h3>刘老师与学员的互动</h3> <h3> 刘老师重点为学员讲解了教研转型与创新的策略,从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两大方面为学员解读。刘老师凭借其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和对一线教师处境的了解,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h3><h3> 过去,我总认为教研活动是学校任务,这种活动只会耽误我的课堂上课时间,有这么多时间,我可以处理很多自己的事情。现在,刘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教研是教师专业发现的必经之路,教研工作是教师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教师既然是专业人员,就要搞专业人员搞得事情,不然谁都能干,怎么体现我们老师的价值。对我来说,教研活动既是缺失性需要,又是发展性需要。未来,我要把教学日记继续写下去,注重梳理自己的经验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我的知识经验的生长点,也是我能力的提升点。我会把握每次参加教研的机会,既然参加了,就要学有所获。</h3> <h3>学员代表对刘老师的讲座做总结发言</h3> <h3>贾康生老师做《聚焦教育信息化2.0 探索学校教育发展新路径》讲座</h3> <h3> 首先,贾老师以自身经历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与信息化同行的历程。</h3><h3> 贾老师的讲解拓宽了我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原来教育信息化不是这十多年提出的,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只是因为当时信息化的呈现形式与现在的互联网不同,又因为我对之前那些设备习以为常,从来没有去深入思考过,所以没有把过去纳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历程中。</h3><h3> 贾老师的经历让我感慨良多,优良的家庭环境,对新事物的兴趣,最早接触幻灯机、电脑等这些信息化设备,让贾老师领先同行们太多,也让贾老师积累拥有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经验,才有了现在我看到的在讲台上博学多才,侃侃而谈的贾老师。</h3> <h3> 其次,贾老师用一段话总结自己的教育信息化历程:时代是伟大的!我与这个时代同行是幸运的!感恩给我启蒙的老师和父母!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节拍一路走来,回头望去,点亮我人生之路的正是这信息化的光芒。</h3> <h3> 接着,贾老师聚焦教育信息化2.0,从教育信息化2.0产生背景、核心意义、重大意义三方面,详细的给同学们普及了教育信息化2.0的内容,引发同学们深入的思考和讨论。</h3> <h3> 最后,通过贾老师对学校发展新路径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未来学校缩影。</h3><h3>未来教育的十三个场景</h3><h3>1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h3><div>2每个教师都有人工智能助手</div><div>3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div><div>4每一项教学业务都可能外包</div><div>5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div><div>6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div><div>7每个人作业都不一样</div><div>8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div><div>9每一种学习方式都被尊重</div><div>10每一场教育都注重协作共生</div><div>11每个家庭都会形成独特的教育场</div><div>12每一件装备都趋向智能化</div><h3>13每一所学校都被隐性课程怀抱</h3><h3>这样的未来教育,真是让人期待!</h3><h3><br></h3> <h3> 22号,虽是周天,同学们的求知热情丝毫不减。《沁园春 长沙》的朗诵结束,我们迎来了曹培杰老师做《“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变革》的讲座。<br></h3> <h3> 曹老师从学习的时代变迁引入,告诉同学们“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h3><h3> 曹老师指出,互联网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互联网+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它有自己的特色。</h3><h3> 随即,曹老师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二、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三、面向真实的体验式学习。</h3><h3> 最后,曹老师明确了传统学习与未来学习的区别,传统的学习是固定的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并试图让所有学生达到固定的标准;未来的学习将突破这种强调标准统一的教学秩序,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帮助他们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h3><h3> 其中,面向真实的体验式学习让我想到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一些教育理念。无独有偶,我们现在提出的这些教育理念,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教育界的前辈们在尝试运用了,只是限于条件和各种原因,出现了断层,没有延续下来。我们只是借助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了前辈们的超前的教育理念,这正好印证了“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这句话。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不是面向过去的人,要尝试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去培养新人,用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是在复制我们自己罢了,如何让他们去迎接未来社会。</h3> <h3> 下午,是我非常期待的辛青峰老师《言语表达艺术》的讲座,期待原因有二,一是这段时间看央视的《主持人大赛》,被里面的神仙打架的场景所震惊;二是辛老师是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他给我们做讲座,这不就是神仙下凡嘛。</h3> <h3> 盛名之下无虚士。辛老师从讲话让人听懂、演讲的三个前提、演讲的结构方面深入浅出的给我们讲解了演讲的艺术。每个观点,都有一段国家领导人或者政府高官的演讲做支撑,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辛老师讲课风格幽默风趣,给人感觉就像在听单口相声一样,整场讲座下来,会场笑声不断。</h3><h3> 辛老师的讲座,实用性毋庸置疑。因为听了下午的讲座,晚上我就着手修改美篇的内容,我已经尝试把辛老师讲的技巧运用到了这篇美篇里面。运用最多的就是“戴帽穿靴三结构”,我在总结前面老师的讲座时,不知不觉就运用到“过去、现在、未来”“讲座前、讲座中、讲座后”这些词。这真是做总结的万能公式,受益良多。感谢辛老师的这次深入的、生动的讲解,希望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把辛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灵活运用,不负今日之教导。也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多聆听辛老师的教导。</h3> <h3> 一场讲座下来,辛老师收获迷妹无数,且看学员与辛老师的合影。</h3> <h3> 23号,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走进北京展览馆。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h3> <h3> 展览馆展示了从建国初到今天的重要历史成就,定格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刻,突出反应70年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奋斗史。激励大家从70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走好脚下新的长征路,继续埋头苦干,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 <h3> 24号,漫长的车程之后,终于来到中关村科大讯飞公司。短短几十分钟,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科大讯飞公司的几项拳头产品及其发现概况,现场还为同学们进行演示及交流。</h3><h3> 过去的各种培训中,只要是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大部分列举的例子都是有关教学管理和理科性质的演示,真正有关语文等文科性质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却很少。</h3><h3> 现在在科大讯飞看到了人工智能根据已有试卷出相似度极高的试卷,用人工智能批阅作文,并且能够做细致的分析,做针对性的措施。让我大受震惊,原来科技已经能做到这种程度了,那么老师的出路将在何方。</h3><h3> 未来的教育又将在何方?</h3> <h3> 下午苏红老师做的《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发展趋势》讲座,为我的困惑找到了答案。</h3><h3> 苏老师用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形象化的、生动的指出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左脑被称为“学术脑”,右脑被称为“艺术脑”。人工智能所擅长的正是我们左脑的功能,与人工智能比,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赢。</h3><h3> 未来属于具有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人,有创造性思维,共情性思维或者探寻意义型思维的人。这也是今后教育努力的方向。未来的教师主要能力将是引导学生、创生课程、善用技术、整合资源。未来的教室将会是教师+智能助手的“双师课堂”。</h3><h3> “让我们面向未来,借着新技术的势能。以更加智能化的精准评价,把教育变成酣畅美妙的生命历程!”这是苏老师送给我们的话,我认为这也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因为我们有热爱教育的同仁,我们享受教育的过程,我们勇于面向未来。</h3> <h3> 紧凑的学习之余,同学们也没忘记文艺汇演,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h3> <h3> 25号上午,朱俐娜老师指导同学们梳理培训以来的知识,既交给我们理论,又交会大家方法。朱老师以“催化师”的身份,让我们的理论知识达成一定的转换。用更形象的说法,我们来的时候每个人就像一支空酒杯,每天的讲座培训就是在往酒杯中加酒,而朱老师就是技法高超的调酒师,让所有的酒都和谐共融,碰撞出新的滋味。</h3> <h3> 课程结束,以班主任郑老师的神秘礼物(结业短片)为引,在朱老师主持下,结业典礼有序展开。所有学员与班旗合影留念。</h3> <h3> 典礼结束,学员们带着不舍,纷纷与班主任郑老师合影,留下最美的记忆。</h3> <h3> 为期八天的学习结束,脑海中还会时不时浮现出各位老师给我们培训的场景,本次培训质量很高,内容丰富,观点新奇,贴合实际,学来就能运用。几位优秀的老师很有特色,或有高度、或有深度、或有幽默、或接地气,但都学识渊博,有自己的思想,让人印象深刻。几位老师的讲座或引发大家的共鸣,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或给予大家启发,让我获益良多。 </h3><h3>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教育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有了此次培训做动力支撑,相信将为我“上下求索”的道路提速不少。</h3><h3>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很多,也因浮光掠影的收获众多,一时恐怕难以梳理清楚,有待在未来的工作中,一点一点尝试运用,与今次培训相互印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