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刘德义,我的同桌,黄石三中74届高201班毕业 ,因在学校时期的文艺队受到艺术熏陶,从此与音乐艺术结下不解之缘。</h1><h1><br>1975年在大冶县保安镇群艺馆组建文艺说唱团,集编、导、演于一身,艺术水平迅速提高。</h1><h1><br>1977年,刘德义在大型国企十五冶工作期间,创建公司现代艺术团,在武钢地区15冶专业文工团担任首席小提琴兼乐团指挥、作曲。多次被借调到黄石公安局等单位,编排组织大型文艺汇演,担任乐队指挥。</h1><h1><br>1983年,经十五冶总公司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脱产学习,专业学习乐队指挥课程,学习期满后,获得指挥艺术结业证,艺术历练得到升华。</h1><h1><br>刘德义现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作中心,兼职授课与提琴制作。</h1><h3><br></h3><h1>刘德义热爱音乐,还擅长写音乐点评,他的触角往往能够抵达曲径通幽之处,别有一番天地。</h1><h3><br></h3><h1>他常常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h1><h3><br></h3><h3><br></h3><h1> —— 陈再明</h1><h3><br></h3><h3></h3> <h1><br></h1><h1>刘德义在指挥乐队</h1><h3><br></h3><h1>————————————————————————</h1><h3><br></h3><h1>2019年4月,一则小视频在《三中历届文艺队友群》引起热议,视频的原委是这样的:</h1><h1><br></h1><h1>在内蒙古草原,有母骆驼产下了小驼,但是不愿给幼驼喂奶,情绪极不稳定,于是,牧民过去安抚母驼,拉起了马头琴,唱了一首草原牧歌。</h1><h3><br></h3><h1>籍着歌声母驼回忆起小时候妈妈喂奶的情景,视频中母驼动情地流下了眼泪,并开始亲近幼驼,给幼驼喂奶。</h1><h3><br></h3><h1>马头琴伴着牧民的歌声,感化了母驼,并且让它学会照顾小骆驼。</h1><h3><br></h3><h1>这一奇特现象,草原人将它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h1><h3><br></h3><h1>看到这样的介绍,微信群里一片哗然。</h1><h3><br></h3><h3></h3> <h1><br></h1><h1>刘德义点评《母驼喂乳》:</h1><h1><br> 如果说这个群是一个艺术论坛,倒不如说它是个艺术沙龙更为贴切。当你忙碌了一阵静下来后,倒上一杯小茶,拿起手机爬爬楼梯。每每总有一些小作品,会触动着你的心弦,而后总能产生着强烈的震荡和共鸣。</h1><h1> <br> 建平所发的视频《母驼喂乳》即为此类佳作。一开始你会认为,只是蒙古族游牧民一家的普通生活。但!随着驼妈妈一遍遍的呼唤,小骆驼一声声的哀叫,不断的,不断的直至使你有点撕心裂肺!这时,马头琴的低频琴声平静的引来了慈母般的蒙古长调声(旋律很似蒙鼓包祝酒长调。蒙古长调其特点字少腔长,悠长舒缓。),简单的几个音符,来回的几个乐句,若显深沉、苍凉和期望。就这样歌声一遍遍抚摸着抚摸着,泪水浸湿了驼妈妈的眼……</h1><h1><br> 小骆驼宝宝平静了,驼妈妈平静了,孩子们平静了,整个草原都静了下来,当然你的心也平静了。阳光洒在辽阔的草原上。在马头琴悠远的琴声中,小骆驼贪婪的吸吮着母亲的乳汁……。 </h1><h1> <br> 感谢建平兄弟,给我们分享了这么好的作品,使得大自然与我们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h1><h3><br></h3><h1><font color="#010101"> @释然(🇨🇳ShiRan)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老李是一个老情种,多愁善感,拿出的东西很有品味,我也喜欢点击查看。</font></h1><h1><br></h1><h1>《母驼喂乳》经德义的点评又增加了几分浓郁的民族色彩,通过你绘声绘色地描述,灵感得到了升华,不得不注目反复思量。</h1><h1><br>陈再明 :</h1><h1><br> 早上看到李建平发的《母驼喂乳》,并配文称,其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这些,我不以为然。</h1><h1><br></h1><h1>我认为:动物的母爱都是具有天性的,小驼会吃奶也是无师自通,非得让驼们听一段马头琴,才能完成哺乳过程,我觉得那只是视频的编导们在矫情,打了一手人性牌,却违背了动物的繁衍规律。</h1><h1><br></h1><h1>因为,骆驼的祖先曾经与类人猿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共同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你死我活绝对是没有歌声来沟通的,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骆驼如果不能尽快适应环境,随时会面临物种灭绝的危险。</h1><h1><br></h1><h1>还有,那些阿拉伯的产油大国也盛产骆驼,他们所在的大沙漠没有草原、没有马头琴,沙漠里的骆驼又是怎么繁殖延续至今的?</h1><h1><br> 但是,看到刘德义的那段精彩点评与尚明轻松的调侃,我从心底佩服这两位同仁对待人生采取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他们能从一件普通的自然事件中,悟出些许的感慨来,这让我自愧不如。此时,仅仅发一个动画表情“你太有才了”是不够的,必须要表达点什么。</h1><h1><br> 德义的视角很独特 : 通过对蒙古族长调的了解和对音乐的理解,简单扼要的向我们做了介绍 : “几个音符、来回几个乐句,包含着深沉、苍凉和期望,透过歌声,小骆驼平静了,驼妈妈平静了,草原平静了,大家都平静了”。</h1><h1><br></h1><h1>说是平静了,我却平静不下来,这分明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音乐素养,是一种生活积累,是艺术的加工与提炼,德义精准的理解是我所没有看到和想到的。正如尚明所说,德义的这些描述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灵感得到升华,于是引起注目反复思量。</h1><h1><br> 写到这里,我感到了音乐家周海宏教授曾经讲过:“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这句话的正确性,理解视频的编导们并不是矫情,而是我有些较真,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没有如同德义那样注重作者原本的胸襟和情怀。人们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层次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会截然不同。</h1><h3><br></h3><h3>————————————————————————————</h3><h3></h3> <h1>刘德义点评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br></h1><h3><br></h3><h1>早上看到再明给我们送来的世界著名歌唱家波切利演唱的优美视频。 </h1><h1><br></h1><h1> 真棒!</h1><h1><br>视频制作得极美。</h1><h3><br></h3><h1>艺术表现手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h1><h1><br></h1><h1>黄昏,山峦,港湾,游船......音乐将我们带进星星点点《宁静的夜海》(波切利专辑),初夏的海风,柔情的撩拨姑娘们的长发。</h1><h1><br></h1><h1>港湾边,红地毯大舞台,空气中和着海风吹来淡淡的腥味,恰似一种兴奋剂,台下观众凝神静气,庞大的乐队排列有致。</h1><h1><br></h1><h1>镜头特写中的白裙金发女,娴熟的运弓 将三个8度的琶音演奏一气呵成,小提琴引奏曲从木质里透出了绝美琴声,(这把琴1709年出自著名的斯特拉蒂瓦里之手,价值不菲),从而引出了波切利具有磁性美妙的歌声……</h1><h1><br> 说实话再明所发的音乐视频正是我的至爱,我极其热衷听到波切利的演唱,他的歌声,常常让我流连忘返、不能自己。</h1><h1><br></h1><h1>在世界男高音的舞台上,意大利人独树一帜,除了帕瓦罗蒂,波切利的嗓音特点最为鲜明,以至于他被人们称赞为 “被上帝吻过的嗓子”。</h1><h1><br> 安德烈 · 波切利是一个盲人歌唱家,被誉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他出生在意大利的拉亚蒂科 ,由于青光眼从小失明。但他却非常励志,正像他父亲与他所说的 : “你看不到眼前的世界,但至少可以让世界看见你”。</h1><h1><br> 于是在世界男高音的舞台上一颗璀璨的巨星升起!</h1><h1><br> 我认为波切利的演唱风格是纯美的。</h1><h1><br></h1><h1>他歌唱时双目闭着,披着一条长围巾,仿佛在圣殿里祈祷,那下垂一点的头颅,令人联想起耶稣。</h1><h1><br> 他双手没有夸张的大动作,只是垂头、垂手、垂目的唱着。</h1><h1><br> 仿佛一种悯爱在歌唱之中。</h1><h1><br> 无疑听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是一种唯美的享受,而再明你却给我们送来了……</h1><h3><br></h3><h1> </h1><h3>————————————————————————————</h3><h3></h3> <h1>刘德义点评小提琴曲《我的小星星》</h1><h3><br></h3><h1>大家周末下午快乐!现在分享一首优美的小提琴作品《小星星》。<br></h1><h1><br>《我的小星星》又称墨西哥小夜曲,由墨西哥作曲家庞塞作于1912年。这是一首深沉的思乡曲,一首哀叹青春将逝的恋歌。阿瓜斯卡连特斯州那碎石铺砌的小巷里的喃喃细语,月光下漫步时的悠悠遐想……</h1><h1><br> 《我的小星星》后由伟大的小提琴大师海菲兹改编为小提琴曲,并在世界广为流传。也是当今诸多的小提琴家演奏时的保留曲目。</h1><h1><br></h1><h1>作品将b段落在现并加以变奏,主题用波浪式的旋律,表现出忧伤而略带激动的情感。在激动的旋律后出现的中段相对平静。</h1><h1><br></h1><h1>最后,主题变化再现时情绪转为热情,充满希望的乐声中终曲。此视频为当代顶级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h1><h1><br></h1><h1>当然,要想演奏好这首小提琴名作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帕尔曼的演奏堪称完美!特别是在运弓上情感处理的非常细腻、强弱控制得当、足见功底。这也是值得我们乐队应该学习和借鉴的。</h1><h1><br></h1><h1>特别是弦乐演奏“10年左手,终身右手”。</h1><h1><br> 愿音乐给你带来一个美好的下午,因为你喜欢这颗“小星星”。</h1><h3><br></h3><h3>————————————————————————————</h3><h3><br></h3><h3></h3> <h1>刘德义评论《野蜂飞舞》、《查尔达什》:<br></h1><h3><br></h3><h1>潜质男孩与气质女演奏家,分别演奏的曲目为俄罗斯作曲家科萨乐夫的《野蜂飞舞》,和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蒙蒂的名作《查尔达什》。</h1><h1><br></h1><h1>这两首作品都是以热烈欢快,流畅而华丽的特点而著称。</h1><h1><br></h1><h1>二位用巴扬手风琴将作品演奏得淋漓尽致,完全表达出作品的强烈情感。非常优秀!值得我们的手风琴杨建国好好学学。</h1><h3><br></h3><h1> 小男孩拉的手风琴为俄罗斯民族乐器,是以俄罗斯音乐家巴扬的名字命名的。所以被称为巴扬。</h1><h1><br></h1><h1>传统的手风琴右手的设置为键盘,巴扬的右手设置则是键钮。而建钮的这种设置,使得手风琴在演奏中使得左右手转换更为方便,也使它更为合适演奏复杂的曲目,色彩变化更丰富。</h1><h1><br></h1><h1>特别当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巴哈、斯卡拉蒂的作品时更会得心应手,同时将演奏作品诠释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巴扬在音色上更富有金属性,它的低音更加雄厚,有着很强的穿透力。</h1><h1><br></h1><h1>在演奏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蹈乐曲时,更富于辉煌的表达性。据我所知,巴扬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视频中的巴扬音质特别,应该价格不菲,估计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h1><h3><br></h3> <h1>—————————————————————————<br></h1><h3><br></h3><h1>刘德义点评《征服天堂》:</h1><h3><br></h3><h1>听了《征服天堂》的乐曲后,忍不住要说点什么,不吐不快。</h1><h1><br>这首乐曲是我在九十年代初偶遇的一个国外电台的一栏节目上首次听到,此曲为此栏目的开篇序曲,每次响起都会让我不可抑制地泛起一丝丝内心的颤动。</h1><h1><br>我不认同此曲中含有某些网友所说的悲伤音素,此曲满篇充盈着悲壮而决绝的、坚韧而不屈的信念,那是一种沉重低声部(低把位)对甜美明亮高声部的向往,他可以是逆流而上的觅源者,也可以是迎难而行的探险家……。</h1><h1><br>谨以此曲,献给我的那些同学们。</h1><h3><br></h3><h3><br></h3><h3>————————————————————————————</h3><h1>背景音乐 :<br></h1><h1><br></h1><h1>(有待德义或音乐人点评)</h1><h3><br></h3><h3></h3><h1>小提琴演奏 : 大卫·葛瑞特</h1><div><br></div><h1>大卫·葛瑞特,1980年9月4日出生于德国亚琛,小提琴家、模特、演员、作曲家。</h1><h3><br></h3><h1>旋律经由大卫·葛瑞特改编和优雅到极致的演绎 ,更显诗意般地柔情似水 、浪漫 ,美轮美奂地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之中,安详而美丽 ,沉醉不知归路 ……</h1><h3><br></h3><h3></h3><h3></h3> <h1>难得一见---大卫·葛瑞特的演奏</h1><h3><br></h3><h3>————————————————————————————</h3><h3><br></h3><h3> </h3><h1> </h1><h1> 陈再明制作于 2019年12月19日</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