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宁德古墓与建文帝无关 墓主人可能是金邶寺僧人</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昨日(2009年9月29日),省文物局对外发布消息称,经过组织专家考察论证,认为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人身份为僧人沧海珠禅师,而不是建文帝。</h3><h3><font color="#ed2308"><b>是否建文帝之墓争论不断</b></font></h3><h3>该墓自去年清理发掘,当时福建博物院研究员王振镛负责该墓的整理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在发掘现场,他提出初步设想,认为与建文帝有关。这只是以供探讨研究,并没有论定。没想到,此话一出,竟然引发了长达一年多的纷争。</h3><h3>当地成立了“建文帝研究小组”。随后宁德不断爆出寻找到建文帝在当地留下蛛丝马迹的诸多文物,邀请的不少文史专家,也为“建文帝墓”一说找到新的证据。</h3><h3>今年,宁德上金贝古墓又受关注,来自南京大学的潘群、江苏郑和研究会的郑自海、明史专家马渭源等人给出了惊人结论:这一古墓就是朱允炆的陵寝。</h3><h3>然而此时,王振镛在当地文史爱好者、地方志研究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其他证据,提出这一墓葬是沧海大师圆寂后的所在,而不是建文帝的墓葬。</h3><h3><font color="#ed2308"><b>仅凭龙造型不足以认定帝王墓</b></font></h3><h3>本月22日,省文物局组织省内地方史志、历史、明史、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专家,对宁德市上金贝古墓进行考察论证。专家组由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卢美松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唐文基教授及厦门大学历史系颜章炮教授、福建博物院王振镛研究员、福建省文物鉴定组林存琪研究员、厦门市博物馆张仲淳研究员组成。</h3><h3>“闭嘴龙只是龙的一种造型,并不能因此认定这就是皇帝墓。”专家组认为,仅凭石构件造型就推测出墓主人身份,是比较草率的。如果要充分肯定墓主身份,必须有确凿的碑刻、文字记载等实物才有说服力。</h3><h3><font color="#ed2308"><b>专家们解释说,墓中舍利塔上碑文中“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的前十个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印简,字海云,忽必烈还没有建立元朝的时候,居住在大都,是其老师之一。佛日圆明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佛日圆明大师,这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补续高僧传》及《南宋元明禅林宝林》等史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记载。</b></font></h3><h3>后十个字才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他是印简的第三代法嗣。</h3><h3><font color="#ed2308">墓地主人可能是金邶寺僧人</font></h3><h3>上金贝古墓距离金邶寺只有十多米远距离。</h3><h3><font color="#ed2308"><b>根据当地文献记载,金邶寺自唐大中八年(854年)修建以来,历经千年岁月,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历代高僧层出不穷。沧海珠禅师正是元大德年间重建金邶寺的僧人,也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b></font></h3><h3>沧海于大德年间(1297—1307年)担任金邶寺主持,并重修了寺院,使之“寺然具备”。明嘉靖、万历两朝的《宁德县志》中都记载了这段建寺的辉煌事迹。寺周围还留下了沧海的“蒙泉”手迹和一口纪年铁钟(已毁),上有“沧海弥珠”的字样。</h3><h3>当地多本地方志都有记载,其中宋代《三山志》有“唐大中八年建,广明间赐蒙泉”之说。明嘉靖和万历版《宁德县志》也记载:“金邶寺,唐大中八年建。至和间圆轨居之,宋季圮废。元大德间,住持止云沧海重建”,众多地方志中提到的“止云沧海”,和僧塔碑刻“沧海珠”、蒙泉石刻“住山沧海作”,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就是元大德年间重建金邶寺的僧人,“止云”、“珠”都属于他的别名法号。</h3><h3>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亲自参加了考察论证并强调,该古墓葬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要求宁德市有关方面继续做好研究工作,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h3><h3><font color="#ed2308"><b>【转载,仅供参考】</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