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不到70,甭想进入626群</font></h3> <br> 上图摄自上世纪,1965年8月4日。主人翁是梧州一中初中626班的学生。你是否注意到顶端上书写的四个字:“毕业留影”。换言之,这些学生已经初中毕业了,除了第一排正中的两位老师外,他们的实际年龄已经16岁了。天啊!那一张张幼稚脸庞,那一副副嫩弱身枢,与其说16岁,不如说11-12岁。<br> 户口本为证: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大都出生在1949年,长得这副尊容实属无奈: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有个样。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饿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头"。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我们进入梧州一中初中读书时,全国人民都处在饿肚子的状况。<br> 54年后,我们已经70岁(见上图)。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古稀之年。我们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也不再有年少时的青春浪漫,几十载岁月的沉淀,我们那饱经风霜脸上和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还有的人已经白发苍苍。这54年里,许多曾经的同学却从未见过面,即便在大街上碰到,也不知道他就是同桌的你。于是,“见见面”成了大家共同的企盼。<br> 班长楚娃是个热心人,她组织了626班的聚会。近日(2019年12月)大家终于又碰到一起了。<br> “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或许是形容聚会时的最好词语,同窗相聚,感人生之苦短,叹时事之艰难,论创业之艰辛,道友情之珍重,感从离中生,喜从聚中来。<br>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聚会将我们带回到54年前,梧州一中初中学习生活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出现在眼前:<br> 忘不了那一排六个平房组成的教室,我们在这里受到良好教育。<br> 忘不了我们的老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课任老师,都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服务,那时候从未听说“加班费”一词。<br> 忘不了那拥有400米跑道外加6个篮球场的大操场。当年的一中操场是梧州最大的体育活动场所,想踢一场正规的足球赛,这里是惟一的选择。这个大操场造就了一批篮球好手,经常为学校班级争光,我们这一届的篮球明星有里凌、鉴华、铁夫、昌南、纸厂、有庸、树泉等。还有,闻名遐迩的田径跳高选手,曾被选送自治区体校集训的何冰亦是我们这一班的学生。<br> 短暂的聚会期间,不少同学用手机相互拍照。毕竟,梧州一中626班一切的一切在岁月的长河里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纯情,它不仅早已融入了我们青春的成长记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画册中最可珍视的一页,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珍惜、品位。 <h3>70岁学生向80岁老师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