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经过细致、周密筹备,我们迎来了党金菊工作室“小古文研讨”活动,工作室活动的成立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教师的合作精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h3> <h3> 活动共分为授课、评课、讲座、总结四个部分。</h3><h3>第一堂课:李真真老师执教三年级《司马光》。</h3><h3>第二堂课:朱治颖老师执教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h3><h3>张娟老师 、高艳伟老师 进行评课。</h3><h3>赵艳秋主任做了《重文重趣重在积累,白话文言一脉相承》讲座。</h3><h3>党金菊主任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h3> <h3> 李真真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通过设置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停顿,进而读出画面,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h3> <h3> 朱治颖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上朱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在理解小古文时重点抓住文中三个古今不同的字进行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h3> <h3> 本次小古文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明确了方向。<br></h3> <h3> 之后,张娟老师、高艳伟老师、丁珊珊老师就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设计意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h3> <h3> “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h3><h3>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走近了历史先贤,培养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h3><h3> </h3> <h3> 李真真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思路清晰。<br></h3><h3> 一 、 诵读帮助感悟。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范读引领、逐句练读、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h3><h3> 二、 分层突破难点。</h3><h3>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句读和节奏,而李真真老师通过各种方法不露声色教给孩子方法,从易到难读懂文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老师成为学习最好的“摆渡人”。潜心默读和大声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比翼双飞。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目光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如沐春风。</h3><h3> </h3> <h3> 朱志颖老师的课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亮点,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逐步出示古今异义的词语,引导学生渡过难关,从易到难有节奏的读文章。并在感受中让孩子进行更多的想象留白,带领孩子走进古人的语言世界,感受到王戎的美好品质,在情境体验中学生积极接触文本,思维不断得以发展。尤其节拍诵环节,适时擦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br></h3> <h3>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在这里,赵主任给大家做了一个讲座《重文重趣重在积累,白话文言一脉相承》</h3> <h1><b> 讲座之后,党金菊主任针对小古文教学进行了总结:<br></b><b> 教学小古文要浅入深出,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br></b><b>一.兴之所至,趣之所向<br></b><b>二.独占鳌头,别有洞天<br></b><b>1.读出文言之韵<br></b><b>2.读出文言之义<br></b><b>3.读出文言之言<br></b><b>4.读出文言之韵</b></h1> <h3> 品读,学习智趣古文,是兴趣,又是文化,更是能力,让实小文化路更多的孩子都能参与进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h3> <h3>天时人事日相催<br></h3><h3>冬至阳生春又生</h3> <h3>摄影:梁茹雪</h3><h3>文字撰稿:孔丹</h3><h3>审核:党金菊.王艳.任衍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