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平安村

行走的文字

<h1><b> 风雨平安村</b></h1><h3></h3><h3><b> 文/小小</b></h3><h3> 据张氏族谱记载:“自南宋淳祐间众族而居于此,初名佛婆里,今改为长兴里,当年岳武穆曾驻兵于村,因设巡检建属于吾祠右侧,初名为平头司,今为兴仁司。”“明堂端正,逆水来朝,文峰文阁,拱立不抱,大河绕于前,三面群山环绕,如若仙境,数百年来风俗纯美,即称为平溪(后改为平安,寓意着平安之村)。”</h3> <h3>  一座白墙黛瓦祠堂模样的建筑,矗立在我们眼前,肉眼望去,白墙有明显翻修过的痕迹。引领我们前来的杨主席说,这里是当年中共苏维埃胜利县委机关所在地。80多年的风雨历程,这座土木结构的祠堂,变得满目疮痍。去年年底,由政府出资,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将祠堂彻底翻修了一遍。白色的墙体刚刚完工不久,“中共胜利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石碑,还没来得及嵌入墙体内,静静地倚靠在石墩旁,任风来雨去,听春雷阵阵。</h3><h3> 和石碑一起聆听春雷的,有从竹篙寨逶迤而来的青山上的松林,祠堂房檐上的飞檐翘角,还有溪旁烙着枪疤的古樟树。松林泛起松涛,飞檐托目远眺,古樟树耐心等待,只为一个叫阿金的人。</h3> <h3>  阿金,原名金维映,浙江舟山人。1931年,被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于都、胜利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局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34年参加长征,1941年在莫斯科遇难。</h3><h3> 阿金到来时,应该和我们这个时候是一样的,天空飘着雨。平安村作为中共胜利县委所在地,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这里的人们朴实,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为中国的前途与命运蕴育着深情。由于紧挨着竹篙寨——这个中央红军后勤保卫处,进入平安村的每一个路口,都设有哨位,为中共胜利县委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h3><h3> 阿金在平安村落脚后,白天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农民运动,走村串户,大事小情,家长里短,都了然于心。到了晚上,她不厌其烦地把大家组织起来,除了分析形势,作出下一步的斗争计划和安排,还不忘给大家补习文化课,查漏补缺。</h3><h3></h3><h3></h3> <h3>  现年90高龄的张爷爷,说起往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十多岁的孩提时代。与红军接触多了,村里的人们陆续加入到识字扫盲当中来,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加入红军,拿起梭标,和土豪劣绅斗和地主斗,和张爷爷一般大的孩子们,也拿起了红樱枪,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h3><h3> 竹篙寨保卫战打响后,地主勾结了一伙人,乘着所有民兵都投入了竹篙寨保卫战,胜利县委兵力空虚之际,扑往平安村,妄图将中共胜利县委一举拿下。阿金临危不惧,当下组织儿童团奋起反抗,她手持一杆驳壳枪,左右开弓,硬是将十余人的敌人吓得无功而返。时至今日,村口的古樟上,斑驳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人们说,那几处深陷的疤痕,是阿金当年阻击敌人时,留下的弹痕。在春寒尚未褪尽的四月,伸手摸去,依然能感受到子弹冲出枪膛的温度。</h3> <h3>  在村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沿着乡间的道路,在古樟树的荫蔓下,在密集的雨雾中走进了古色古香典雅古朴的祠堂群。</h3><h3> 祠堂群包含张氏宗祠淑明公祠,俗称大祠堂(1931年于北区政府驻地),建于宋末,张炎(字淑明封宋大理寺评事,幼年随父日晟从兴国西岭迁迁徙平溪现为平安村开启新居)、彦城祠、彦恭祠、允亨祠、允哲祠、朴夫祠、固守祠、厚轩祠、一廷祠、捷三祠、芹涧祠、季雅祠、舒北祠、文淳祠、而高祠、南崖祠、存谋祠、文浩祠、冀才祠、元长祠、惟忠祠等等祠堂20多座。一座座经历了风雨侵蚀的祠堂,一块块被岁月洗礼过的青砖,只有走近它们,才能读懂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只有站在它们的面前,才能追寻到一门八烈士的源头。</h3> <h3>  说起平安村,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一个叫张复信的老人,他的小爷爷张相保,17岁参军,曾任红一军二师三团团长,于1933年广东水口战役英勇牺牲,时年23岁;父亲张长生,16岁参军,曾任独立团战士,1934年牺牲于吉安;叔叔张水生,红军长征挑夫,于长征途中不幸牺牲;哥哥张复芹,20岁参军,红五军团战士;另其叔父一人、堂叔3人,都是红军战士。张复信一家共8位亲人被评为烈士。</h3><h3> 说起张复信,当然离不开他的母亲钟桂英。钟桂英出生于1910年,1932年7月至1933年12月任苏区胜利县妇女部长。工作期间全力支持红军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后,张复信家被国民党烧光,钟桂英本人也被严重烧伤,全身的真皮层都被烧坏,所幸被人救起才保住了性命。靠着顽强的意志,母亲活到1994年才离世。</h3> <h3>  雨水从飞檐翘角滑落,打在撑开的伞面,发出咚咚的声响。行走在祠堂群间被踩踏过无数遍的路面,雨水漫侵,淌过鞋面,将裤管打湿,古人的足迹,在洗刷中渐行渐远,只有两侧遗留的商铺,用墙体的斑驳和门楹上的铺名,向我们昭示这里曾经的人声鼎沸。</h3><h3> 站在“七业千秋”的门楼下,望向绕村而过的滔滔平溪,微风轻漾,斜雨如织,在那忽明忽暗的隐约中,林立的是所向披靡的岳家军的猎猎大旗。在青山绿水处,相依相望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坚挺的脊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