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期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h1> <h1>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曾在此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后为了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h1><h3></h3> <h1> 公园主体建筑为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坛之北的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中山公园玺彩画。</h1> <h1> 社稷坛,俗称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社稷坛是按《周礼》“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它的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的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坛身为汉白玉砌筑的三层方台,上铺的五色土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和北黑五个方位填实,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土台中央方形石柱,称为江山石或社主石,代表皇帝“江山永固”之意。</h1> <h1> 保卫和平坊,原名克林德碑,建于1901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因长期遭受欺辱,义和团群众愤怒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随后,八国联军侵华,攻入了北京占领紫禁城,1901年9月,清政府无奈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了“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的卖国条文,不久便在东单建立了克林德碑。</h1> <h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民政府1919年将其移建此处,改名公理战胜坊。1952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决定将此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个字为郭沫若同志所题。</h1><h3></h3> <h1> 公元十世纪,北京曾是辽王朝的陪都,这里是当时都城东北郊外的兴国寺寺址。这几棵古柏是辽寺的遗物,见证了古老北京几百年的兴衰沧桑历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