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9b9b9b">2021-05-09 原长篇小说《红色第一家》改为电影</font></h5> <h5><font color="#1564fa">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夏红玉 图)</font></h5> <h5><p></p><p><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font color="#b06fbb"><b><br></b></font></p><p><font color="#b06fbb">★</font><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毛氏家风的经典故事</b></p><p><font color="#b06fbb"><b>★英烈满门的红色传奇</b></font></p><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h5><h1><font color="#ed2308"><b>电影《一个人的回家》</b></font></h1><font color="#ed2308">根据长篇《红色第一家》改编</font><div><p><font color="#167efb">编剧 杨华方 </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杨 哲</span></p><div><div><br></div></div></div> <h1><b> 一、原著介绍</b></h1> <h3><br></h3> <h5><font color="#167efb">原著《红色第一家》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长篇小说</font></h5> <font color="#167efb"><b>《红色第一家》出版后,被选为优秀图书报送中宣部。</b></font> <h5><br></h5> <h1><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 <h5><font color="#167efb">《红色第一家》部分章节《一个人的回家》,由《中华文学选刊》和《湖南文学》等刊物选发。</font></h5> <h1></h1><h3></h3><h3><font color="#167efb"><b> </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b></font></h3><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div><div><br></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创作与评论》2016年发表评论《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br>——评长得《红色第一家》点睛之章[一个人的回家]》</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专题《讲述伟人的家风故事--杨华方与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第一家》》</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湖南日报》评论《红色写作的超越与创新》。</font></h5> <h1><b> </b></h1><h3><b> </b></h3> <br> <h5><br></h5><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5><br></h5> <h1><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b><font color="#333333"> 二、原著《红色第一家》有关评论及专题摘录</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b><font color="#b06fbb"> 中国伟人的家风传奇<br> 一部惊天动地的“中国故事”</font></b><br><br> 在《红色第一家》中,杨华方将“毛泽东和他牺牲的六位亲人”这条历史长藤精心浇灌,一幅以毛泽东为核心,众多亲人前仆后继的“历史群雕”跃然纸上,并由此折射出了一个中国伟人的家风传奇,一部惊天动地的“中国故事”。<br> 毛泽东家中一个个亲人前仆后继,献身国家和民族的“中国故事”,一次次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国精神”,使这一家众多亲人前仆后继的“历史群雕”更加真实、厚重、沧桑,直击心灵,并在人性化的叙事视角以及巧妙的渲染与裁剪中,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br><h5> ---以上摘自《湖南日报》:《讲述伟人家风的中国故事——杨华方与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第一家]》 </h5> <font color="#b06fbb"><b> </b></font><div><h3><font color="#b06fbb"><b> 同一内容,写法不同</b></font></h3><font color="#b06fbb"><b> 大胆深入心灵深处,揭示巨人心中之痛</b></font><div><br></div><div> 散文的笔调、小说的手法构成了《一个人的回家》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赋予作品中各个人物形象以饱满、鲜活的特色,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者摒弃了毛泽东的主席身份,而是把他作为一个平凡人来写。……没有天人永隔,没有时空界限,毛泽东与他的父母在同一个时空维度里自由畅谈,你一言,我一语,时而悲痛低沉,时而柔肠寸断,从而大胆深入伟人的心灵深处,揭示常人并不知晓的巨人心中之痛。<br> ---以上摘自《创作与评论》:《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评杨华方[红色第一家]点睛之章[一个人的回家]》<br><br> 作品不只有幽默,更有沉痛与悲壮。这一点,在最后一章“一个人的回家”中表现得最为集中、鲜明。该章写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后,实写他参观故居时回忆其兄弟姐妹们的音容笑貌;而写他至父母坟前祭奠时,则以虚拟手法,打破时空与生死界限,让父母与他进行心灵对话,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br> ---摘自《红色题材创作的超越与创新—评[红色第一家]》<br><br></div></div> <h3><br><font color="#b06fbb"><b> “进行了新的成功探索”<br> “第一部描写毛泽东取得显著成功的文学作品”</b></font><br><br> 在有关毛泽东的以往创作中,除毛泽东本人的众多“正传”外,仅以其“家庭”、“亲属”与“乡亲”等为题材的“合传”等出版很多,那么,杨华方再来写毛泽东“一家”,如何避免重复而有新的突破与超越?这对作者来说,确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作者不但经受了挑战和考验,而且进行了新的成功探索,有新的发展与超越。……不但只强调“红色”之“红”,而且也注重“亲人”之“亲”;不但只再现“国”之大殇,而且也揭示“家”之大痛。而正是在这种世俗人伦与家国大爱的水乳交融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人物的崇高与伟大,而且感到了英雄的平凡与亲近;不但领略了牺牲与奉献的悲壮,而且感到了心灵与情感的震撼。<br> ---摘自章罗生《红色写作的超越与创新——评长篇小说[红色第一家]》<br> 从艺术质量上看,专家在审稿时认为,“可说达到较高水准。故事编得好,讲得圆;语言简洁,描写准确;画面鲜明,直观性强;对白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明晰具体,甚至一招一式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作为文学作品,本书稿也有很强的可读性。”这部作品“系建国以来第一部描写毛泽东取得显著成功的文学作品”。<br> ---摘自出版社编审审稿意见</h3> <h1><font color="#b06fbb"><b><br></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 “红色文学”的创新与超越</b></font></h1><div><h3><font color="#b06fbb"><b> (对话摘录)</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章罗生 杨华方 </font></h3></div><div><br></div> 章罗生:《红色第一家》在选材与立意上,不同于以往写毛泽东的地方,是以毛泽东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为重点,立足当下,强调“红色”,突出“家风”,通过再现毛泽东与他们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即一方面血肉情深、关怀备至,另一方面又严格要求、倾心培养,着重表现他“立党为公”、“权为民用”的伟大胸怀与崇高境界。<br> 杨华方:毛泽东不但舍小家为大家,将六位亲人全部带上了革命道路,而且时常教育他们,要谨记毛氏家训、家诫,继承优良家风。正是如此,我们看到,毛泽东和他的亲人们在关键时刻,总是以爱情服从事业,以家庭服从革命,以个人服从国家。<br> 章罗生:总之,作品将人物置于20世纪中国红色革命的典型环境中,在情与理、家与国的内在冲突中,不但凸显了有血有肉、伟大而平凡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而且再现了以他为首、名符其实的“红色第一家”,以及在传统文化与“红色”家风影响下形成的、世所罕见的“满门忠烈”!<br> 杨华方:正是因为伟人的红色家风,令我有了不能不写的创作冲动!<br> ……<br> 章罗生:你写毛泽东的家事,从家风的角度切入,真是太绝太妙了。作品快结尾时,毛泽东和刘思齐谈到家风道:“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纯正,润泽子孙,家风败坏,招惹祸端,不仅害己害人,还要祸延家国。自身不正,又何以正他人?”这应该也就是你多次冲动要写该作的意图吧! <br> <h3></h3><h1><b> 三、电影《一个人的回家》</b></h1><p><b><br></b></p><p><b>剧情简介</b><br> 建国后第十年夏天,毛泽东终于回家给父母祭坟。站在坟前,毛泽东仿佛听见父亲的质问:你怎么只一个人回家?你弟妹们呢?你妻儿和侄子呢?你带他们出去,就要带他们回来呀!通过在坟前与父母的心灵对话,毛泽东回顾带着亲人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建、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毛岸英走出韶山,参加革命。他和六和亲人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和生离死别。六位亲人为了毛泽东给他们描绘的中国梦,一个个为革命英勇献身,凄怆壮烈,感人泪下。毛泽东在坟前面对父亲灵魂的质问,无法给以满意的回答。他把妻儿弟妹们带出去,却没有带回来,面对父母亡魂的质问,是无言以对。</p> 《一个人的回家》是根据长篇《红色第一家》改编,反映了毛泽东的家国情怀,他的廉洁家风和对江山永固的思虑。该剧从人性化的视角,首次关注了毛泽东的内心之痛。从毛泽东带领家人为国家和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的悲壮情怀和不屈气度。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人类的无私与伟大。毛泽东一家六个亲人为革命献身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传达了岁月的苍桑。<br> <h3><p><font color="#167efb"><b style="">编剧简介</b><br></font></p></h3><h5><font color="#167efb"> 杨华方,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编剧,中国红研会理事,湖南科大现当代文学客座教授,湘潭市文化名人。<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1998年从事影视剧写作,作品有《月有阴晴圆缺》、《难忘1925》、《公主的风筝》、《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等6部100余集发表或选拍,在中央电视台等播出,《齐白石》为国家电视剧精品扶持项目。发表出版著作7部,其中长篇《毛泽东在1925》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从人性化视角、以小说的手法描写毛泽东的文学作品,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长篇《红色第一家》被选为优秀图书报送中宣部。另有作品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佳作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等。</font></h5><p></p> <h5></h5><h3><font color="#167efb"><b>编剧简介</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 杨哲,现当代文学影视方向硕士、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某大学教师。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创作与评论》等发表文学评论《人物行为与本能欲望---以精神分析法解剖[放纵的秋天]的主要人物》、《非日常化与日常化的杂糅——浅析后现代语境下“毛泽东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为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编剧。</font><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