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日历一页一页撕去,当倒计时一声一声响起,你会选择一种怎样的方式和2019年握别?</h3><h3> 是停下匆匆脚步,回望2019深深浅浅的足迹,还是以最美姿势奔向2020的自己?</h3><h3> </h3><h3> </h3> <h3> 而我,选择了在汤逊湖之滨与教研来一次美丽地遇见!</h3> <h3> 12月16日,出发!目的地,东湖学院。</h3><h3> 一路上,窗外风景飞逝,脑中如电脑显示屏般滚动着文件名:</h3><h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h3><h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3><h3>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h3><h3>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h3><h3> ……</h3><h3> 不时弹幕还弹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词语。</h3><h3> 突然感到:没有一个时代,需要这样不断地、随时随地、快速高效地学习!也从未一刻像现在这样,如此迫切地渴望充实自己,就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湖北省初中语文教研员信息技术提升”专项培训恰如久旱甘霖!</h3> <h3> 来到东湖学院,报到,扫码进班,看资料,了解教学安排……</h3> <h3> 学习之旅伴着夜色悄悄开启。</h3> <h3> 黎明来临,扫码签到,新的一天徐徐展开!</h3> <h3> </h3> <h3> 接下来,六天的学习生活,注定成为这个冬天温热的记忆!</h3><h3> 开班仪式上,朱圣芳主任细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并抛出“怎样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问题;田明华主任让我们既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又直面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h3><h3> 我们怎能不思索:如何当好参入者、实践者、研究者?怎样在培训中、应用中,走得更深更远?</h3><h3> 脑中问号一个一个,心中迷雾一团一团,好在有专家讲座,有名师讲课,有主题研讨,还有实地观摩。</h3> <h3> 第一个给我们讲座的是武汉市教科院中学教研室主任华林飞。他才华横溢,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在以“以有效校本教研促中心教研转型”为主题的讲座中,他以“两个文件”“四个需要”引出“教研为什么要转型”的问题,并指出新时代教研应在“职能定位”“主要任务”“教研方式”上转型,既而切入“校本教研”这一方式,最后举例阐述校本教研的内涵、特征、现状、内容和形式。</h3><h3> </h3><h3> </h3> <h3> 听完林主任讲座,我不禁感慨:如果能让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投入教研中,那该迸发出多大的教育智慧呀!如何实现这一愿景?“我们”这些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无疑任重道远!</h3> <h3> 第二个为我们讲座的是武汉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雷刚主任。他带伤带病讲座三小时,令人不仅赞其精业,更是感其敬业!</h3> <h3> 三个小时,雷主任从“融合之道,观念为先”“智慧之行,学习为本”,讲到“教研发展,教学为王”“教研引领,职责为根”。虽只有四个板块,但大量的“观念”,层出的“术语”,陌生的“区块”,对我们而言简直是一场头脑风暴!</h3> <h3> 更新,更新,更新……大脑在飞速转动,危机意识在陡增!信息技术时代:教育观变了,人才观变了,知识观变了,学习观变了,学习范式变了……教研员如果不具备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互联思维、大数据思维……又怎能有前瞻性研究,精准性指导,优质性服务,多元性评价!</h3><h3> 学习!学习!再学习!!</h3> <h3> 接下来的讲座主题是“基础教育改革与新时代教研人的使命担当”。唐代魏征有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基础教育”乃“整个教育体系”之“根本”“泉源”。正因为知其重要,所以更期待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汉杰主任作的讲座。</h3><h3> 他会有怎样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又将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h3><h3> 思索着,讲座开始了!</h3> <h3> 从“回顾新中国基础课改”到“见证基础教改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已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技能习得”转向“核心素养发展”,“信息工具使用”转向“学习方式变革”,“单一纸笔测试”转向“成长综合评价”),从“高中教育普及”到“基础教育‘四改并行’”,彰显着一个大主题一一立德树人;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一学科核心素养。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命题测试等都赋予了教研新的内涵,赋予了教研员新的使命!</h3><h3> 是根植课堂发挥“桥梁”作用,促进课堂转化?是通过建立“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又不仅仅是!我想:只有不断提升能力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h3> <h3> 正如汉阳区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员韩俊玲一样。在她的研究、指导、服务下,汉阳区的翻转课堂“玩”的得心应手。这几天无论是学校经验交流,还是课堂展示,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没有貌合神离的生硬塞入,也没有若即若离的勉强加入,都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根本一一精准服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h3> <h3> 也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融合之力于课堂翻转更多元,于学生收获更实在,于合作互动更高效,于探究空间更广阔,于教学研讨更多维,于学校管理更便捷!</h3> <h3> 这是刘丽峰老师在分享武汉市二桥中学如何在学科教研中运用信息技术。</h3><h3> 她和她的同事,通过现场展示、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大数据助力质量分析更精准,也让我们看到了线上线下多维互动让语文集备研讨更有针对性,更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研的多维性。</h3> <h3> 这是楚才中学的邹勤老师在做“智慧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分享。</h3><h3> 作为华中第一翻转名校,楚才中学果然名不虚传!</h3><h3> 邹老师从楚才中学翻转课堂缘起说来,阐述了智慧环境下“学习中心”教学三要素、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通过现场调查,大数据统计确定了接下来讲座重点:智慧环境下语文教学中的技术融合。并以微课制作、嵌入、运用;以文言文翻转课例《诫子书》,作文翻转课例巜把感官唤醒一一让生活的情味溢于笔端》,阅读翻转课例《老王》,阶段文言翻转课例《文言文综合训练》为例,用“课堂实录十实时解说”的方式展示了翻转课堂“构建支架、前置学习,学情诊断、设定目标,精准教学、检验达成”的翻转路径。</h3><h3> 我想正因为楚才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定教,才能达到“自主发展,轻负高效”之目标;也因为楚才中学善用智慧环境而不是“拿来”“盲从”,才能阔步在融合创新的大道上。</h3><h3><br></h3> <h3> 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学何哲钰老师。</h3><h3>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能用学校现有智能平台,能自主学习运用多种移动工具玩转语文课堂,并记录展示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要为她的有心、用心、尽心、精心点赞!!</h3> <h3> 这是一节文言文翻转课堂,课题是《大道之行》,由武汉市楚才中学孙曼老师执教。</h3><h3> 课堂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深度学习”两大板块。</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课前自主学习”,设计“自学质疑册”,有“达成目标(3个)”“学习任务(5个)”,“学习资料”一一微课两节(词语释义,难句解析),视频一个(《对孔子理想社会的评析》)。教师通过平板发送“自学质疑册”,并推送“学习资料”,这样就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搭建了“支架”,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助学之用。</h3> <h3> “课中深度学习”,从“在线检测自学情况,小组交流辨析词义,口译全文明晰大意”,到“理解文章结合内容,交流探讨时代价值”逐渐深入,学生全员参入,教师通过终端随时掌握学情。因之前给了“支架”,故“概括大同社会基本特征”和“大同理想的时代价值”两问犹如大石投湖顿时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发散、视角独特、见解非凡,不再囿于文本的他们,不断丰富“大同”的内涵,扩展其外延。课至此真正突现了“深度学习”之深!</h3><h3> </h3> <h3> 这是一节作文课的翻转课堂,由武汉第三寄宿中学罗洪智老师执教。</h3><h3> 从“学情反馈”猜事物、讲故事达到“见素材”之目的,到“共研释疑”观微课、说思考通往“挖内涵”之彼岸, PAD、小视频、画笔等信息技术工具、技术的介入,再加上老师诗意的语言,让课堂既有满满的时代感,又有浓浓的生活味、语文味,这不正是这次作文《让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所要的味道吗?</h3><h3> 洪老师的课在如何拓展有限的课堂空间,如何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书本延续到生活,将理论转为实践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这节课也让我们看到:当学科教学遇上信息技术,升维变得更迅速,拓展变得更精彩!</h3><h3> </h3><h3> </h3> <h3> 是的,信息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巧用、妙用,于课堂就不会是喧宾夺主,而是锦上添花。</h3> <h3> 正如叶永忠主任所言:“以技术为梯,入语文之堂奥。”</h3><h3> 他解开了这些天萦绕在参训学员脑中困惑:如何让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语文课堂不失其本真,不失其味道,不减其传承?</h3><h3> 叶主任拿出了他的标准一一信息的效用,技术的拿捏,信息的质量。</h3><h3> 这不失为一把尺子。</h3><h3> 是呀,任何时候“技术”只是“载体”,“信息”才是“关键”!正如所有烟花的绽放,为的不是自身的绚烂,而是将夜空点亮;所有技术的应用,为的也不是自身炫目,而是精准助力课堂!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课堂也必定化“技术”为无形,于行云流水中自有玄机!</h3><h3> 这玄机是什么?</h3><h3> 当然是精准定位,科学构建,辅助运用,巧妙融合!</h3><h3> </h3> <h3> 接下来让我们拥抱技术吧!</h3><h3> 六天培训,有一天时间安排实地观摩。我们参观了天喻公司和科大讯飞。</h3><h3> 走进两大公司,我们惊叹着科技创造神奇!</h3><h3><br></h3> <h3> 跟随着讲解员,我们从一个展区走到另一个展区,我们体验着天喻智慧课堂系统、天喻备授课系统、天喻网络教研系统等给教学教研带来的极大便捷。</h3><h3><br></h3> <h3> 18日下午,冷冷冬雨中我们来到了科大讯飞,这个中国最早的大学生创业公司,一睹了“语音识别”翘楚的俊容。参观展厅发现: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汽车、智能服务、AI营销……如今,科大讯飞的智能产品已经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br></h3><h3> </h3> <h3> 瞧,讲解员讲得多仔细,参观学员听得多认真!</h3> <h3> 这种认真,可是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哦!</h3> <h3> 看,主题研讨开始了!</h3><h3> 我们小组气氛多热烈:有的谈体会,有的说思考,有的诉困惑,有的话经验……</h3><h3> 组长付蓉更多才,精辟总结特到位。她说:七个一线老师的发言聚焦“如何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即时记录多展示,二是拓展资源激兴趣,三是跃跃欲试寻出口。七个教研员聚焦“如何领”的问题,归纳起来也是三点:一是就地取材助教研,二是对比分析改课堂,三是稳步推进固基础。</h3> <h3> 瞧,总结发言也精彩:谈学习,那是满满的收获;谈感悟,那是深刻的沉淀;谈思考,那是激烈的回响;谈经验,那是独特的风景……</h3><h3> 而我眼前,不正风光旖旎吗?这一个个有情怀、有担当的语文人、教研人、教育人,像一个个发光的星体,照亮了别人,温暖了自己!</h3><h3> 此刻,我震撼于共学、共思、共研、共享、共进的“大教研”环境!我更震撼于短暂的学习注入生命强大的动力和激发的无穷的活力!!</h3><h3> </h3> <h3> 我不由叩问:我走到了哪里?我又将到哪里去? 我要寻找怎样的佳境?</h3><h3> </h3><h3></h3> <h3> 我的答案在语文的世界,在教研的征程!</h3><h3> 在那里:</h3><h3> 我愿有你们的指引,扶我上青云;</h3><h3> 我愿有澄澈的眼睛,花开花谢览四季风景!</h3><h3> 我愿做春天的第一缕清风,唤醒沉睡中的人;</h3><h3> 我愿当摆渡者,不言冬,不言春;</h3><h3> 我愿,和有情怀、有梦想的你们一起寻梦,追梦,筑梦,做好答卷人!</h3> <h3> 2019年12月23日夜HHM</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