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医大是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德技兼备紅色医生的摇篮,桃李滿天下。校、院、科史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我靠查阅资料和访问知情人了解,60年代之后许多事情是親身经厉,盛京医院儿科与共和国同龄,建立在1949年,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常是艳阳高照,有时也会遇到雨雪冰霜,但始终没有影响我们坚定前进的步伐,在校、院领导的关怀下我科培养了许多学生,救治了许多病人,经过不懈努力獲得了许多新成就,我为曾经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过感到自豪。</h3> <h3>一,1932年2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江西瑞金成立。在建校庆典上校长贺诚传达毛主席指示: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h3> <h3>瑞金苏维埃政府礼堂</h3> <h3>红军卫校医院旧址</h3> <h3>二,在延安。1934年10月~1935年10月红军卫校随军长征,一路救死扶伤,到陕北后校址设在延安,1940年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h3> <h3>毛主席曾到校视察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h3> <h3>三,沈阳。1945年11月<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医大从延安出发,1946年7月到达东北兴山(今鹤岗)。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中国医大到沈阳接受合并了沈阳医学院(前身南满医大~1911)及辽宁医科大(曾称奉天医大~1883)</span></h3> <h3>1950年3月1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访苏归途路经沈阳时曾到中国医大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医大師生员工办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医科大学的热情。陪同人校长王斌。</h3> <h3>中国医大于1956年9月1日改名为沈阳医学院,1978年3月经国家批准恢复原校名中国医科大学。学校从到沈初期就设有三个附属医院。</h3> <h3>医大一院(前身南滿医大附属医院~1911)</h3> <h3>医大二院(前身盛京施医院~1883,东北第一家西医院)</h3> <h3>英国医生司图阁于1883年在大东区小河沿建立了盛京施医院,1912年又建立了奉天医大(后改称辽宁医大),培养了多批各科医生。</h3> <h3>盛京施医院</h3> <h3>奉天医大毕业生与来賓合影</h3> <h3>为建儿科系学校做了充分准备,1952年从1950年入学的42期学生中抽调138人建儿科班,並于1954从班中调出8人学外科,为建小儿外科培养師资。图42期儿科班毕业典礼。</h3> <h3>1955年建立儿科系,8月招生。多年来为全国培养了多批儿科医生,真乃是桃李满天下。同时有北京、上海、重庆建儿科系</h3> <h3>三院,位于和平区南十马路,1949年3月东北军区將沈阳解放时接收的一个国民党兵站医院移交给中国医大並成立妇婴医院,全院医护及学员奋战4个月将该院改造成符合医疗教学要求的医院,6月从关内招聘的专家项全申`陈雅芬等入科,7月医大妇、儿两科医护人员及全套设备调入妇婴医院,8月1日开诊,设病床40张后增至110张,</h3><h3> 1950年李助宣教授应召由关内回沈任中国医大妇婴医院儿科副主任,充实了儿科领导班子,后来章修华也来儿科,不久张家骧毕业也分配到儿科,師资阵容增强。</h3> <h3>儿科是中国医大医疗系儿科教研室,1951年由项全申主持,李永昶等人参加翻译了苏联玛斯洛夫主编的"儿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儿科专业参考教材。还请在北京援华的苏联儿科教授来沈讲学。。</h3> <h3>1952年医疗系儿科教研室便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了建儿科系的筹备工作,1955年儿科医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继续留在三院,一部分调往二院儿科系。项全申、李助萱、张家骧、史延芳,李永昶等老師许多人去了二院。我手中无南十马路三院照片,是用南湖三院代替的。</h3> <h3>我1960年毕业分到沈阳,不久来到三院,这是个专科医院,只有妇儿传三科,医教合一。当时儿科主任是韓风久(他也是医疗系儿科教研室主任),副主任马士贤、贾鸿梅。党支书刘行素,后为陈秋英。老医生有沈海波、李家冀、马士贤、宁世请、钟毓珍、苑忠琪、常汝芹、胡善瑶等。</h3> <h3>在文革前的数年间在老医生的带领和指导下44~51期这些年青医生带学生生产实习和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当时实行住院医24小时负责制,每周5个日夜工作吃住在医院。医院病人多,病种全,疑难症和重症多,时常遇到罕见病。当时儿科有145張床,设三个病房,感染、非感染、新生儿和重症抢救病房,冬春呼吸道疾病增多需在大礼堂等地开设简易病房。对呼衰等需要人工呼吸者,开始时没有呼吸机大家轮换抱球,救命。当时新生儿专业有于深源,好像还有李晏真(?),呼吸和抢救有翟景芝、张雪廉、袁壮和赵淑琴。1966年6月医大二、三院受到強烈冲击,教学停,学生停课闹革命,韓风久主任被批斗,有人被停职办班隔离审查。但医疗未停。</h3> <h3>1969年医大二院被下放到朝阳地区,医院设备及人员全家搬迁,与医大脱离隶属关係,有人留在朝阳市内医院,有人下放到公社医院。</h3> <h3>1969年3月医大三院搬迁到现在的南湖院区,此院址原是辽宁省人民医院,它被下放到铁岭。儿科门诊就是这栋二层红砖楼,儿科病房是一栋三层红砖楼,设5个病房。我参加了搬迁,那天计划周全`秩序井然,转运住院病人有序(包括危重症),全科通力合作,搬迁顺利,门诊没有停诊。</h3><h3> 到南湖后三院逐渐建成综合医院,1980年以后二院回归,极大地增加了各科的力量。</h3> <h3>1970年1月,由学校领导的4个战备医疗队:101、102、103、104分赴各地,全家搬迁,孩子都很小,数九寒天实在不易,魏克伦、于桂梅等去了北镇廖屯,张立忠等去了西丰房木,金魁和、王淑兰去了内蒙鸟丹…。</h3> <h3>1969年二院下朝阳,张家骧等数位儿科医生未去,留沈调到医大一院组建儿科病房,1970年一院儿科撤消,全部儿科医生并入三院儿科,。医院出车我去接的他们。有张家骧、史延芳、陈觉凝,应连成、李玉英,刘兰青等。后来一院恢复儿科,他们继续留在三院。:</h3> <h3>1970年工宣队、军宣队进驻,科室改称连队,科主任称连长,党支书称指导员,这张照片是1972年拍的。左一工人師付,依次郭乃玉(工会)、李桂岚(指导员)、吴保敏(付指导员),二排,左一贾鸿梅(付连长),张家骧(连长),王体仁(科总护士长)</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66~1976十年文革期间儿科在医疗方面被冲击不大,由于工作需要,各专业病人都多,疑难症和重症多要求我们提高诊疗水平,所以在1975年之前正式成立了新生儿、抢救、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专业组,有固定床位並出专业门诊。内分泌我记不清那年建专业了。</span></h3> <h3>神经专业组建于1977年7月,最初由5名住院医创业,Ⅰ981年后有项全申、梁雅珍加盟,他们培养的研究生留校,使专业队伍不断扩大。</h3> <h3>1993年6月拍,右一项全申,依次为左启华(北医大儿神专业教授)、梁雅珍</h3> <h3>看那时我们多年青</h3> <h3>冬春季肺炎病人多,床少无处收,常设临时性简易病房,这是1969年冬~70年春,病房设在现在的绿州药店,二排左一儿科医生金魁和(未来校长)</h3> <h3>1966~1971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没有招新生。1972~1976招收5期三年制工农兵学员,称复课闹革命,不时有学生主持开批判会,基本上可以正常进行医疗、教学工作。科研仍受影响。1977年恢复高考,63期五年制入学。他们毕业后留儿内科4名:薛辛东、孫梅、林菡、张树民,儿外科王维林等5名,这是薛辛东(科主任)`孙梅(党总支书记)和儿外王维林荣獲校优秀科领导称号时拍的照片。</h3> <h3>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我科第一名研究生叫王开荣,项全申,梁雅珍于1981~82入神经组后开始招研究生李永田、王华、李听权,滕燕。文革前二院儿科已开始招研究生(孔淑卿、黎光华)图:于一兵硕士研究生朗杰(非州)论文答弁。</h3> <h3>我科第一位博导韩玉昆的博士研究生答弁王华、孙瑞莲~1998。</h3> <h3>1978年4个战备医疗队回沈,人员回到原来的医院和科室。我科金魁和未回三院,留校部,后来担任校长,魏克伦因援也门80年回科。</h3><h3> |973年朝阳二院回归医大领导並恢复了儿科学系。1974年正式出版发行面对全国的“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80年按卫生部指示学校安排二院返沈与三院合暑办公(因原院址已建省肿瘤医院),称中国医大二、三院。先是儿科系与儿科分册回沈,以后是各医疗`点陆续迁回。到1984年二院全员返回。</h3> <h3>1985年3月卫生部批准二、三院成立儿科研究所,院长李正兼任所长。东门外左侧挂儿研所的牌子。右侧是儿科系(看下张照片)。</h3> <h3>右侧牌"儿科学系"。图为两位俄罗斯医大眼科专家来我院做眼科手术后在东门留影。</h3> <h3>1991年二,三院分开,在铁西滑翔地区建新三院,郭乃玉任院长(他有时回到南湖院区出循环专业门诊〉2002年10月二院全面接管铁西医大新三院,称为医大二院滑翔院区。照片为滑翔院区(李玖军提供)。此地原来是滑翔机杨。文革时医大全校在此开过批斗会。</h3> <h3>盛京医院沈北院区,从门诊4楼平台看病房</h3> <h3>医大新校区</h3> <h3>2003年12月28日在盛京施医院建院120周年之际,医大二院启用了"盛京医院”名称。照片新老院领导欢聚一堂,左起代万津、闻德亮、孫建纯、曾庆云、于会清、李正、华桂岚、郭启勇、刘庆成、吴多芬、刘春仁、李书琴、王玉琴。</h3> <h3>李助宣老師是儿科的奠基人和发展的推动者,一生未婚,您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儿科,我们感谢您。</h3><h3> 1949~1979年70年间多位老前辈倒在儿科前进的路上,我们永远缅怀你们!向你们致敬!</h3> <h3>照片~中国医大学术委员会开会讨论"学校发展规划",我院院长李正参会。</h3> <h3>这是南湖医大三院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新建的门诊楼(已扒)</h3> <h3>这是1985年新建的儿科病房楼(已扒)</h3> <h3>这是2000年后新建的门诊病房楼。前排是一号楼AB座除新生儿病房外,儿内门诊病房、儿外门诊、发育儿科,,均在这两栋楼内,后排二号楼内有新生儿病房(与妇产科同楼)</h3> <h3>1965年8月根据中央"高等医学院校要面向农村“的指示,学校安排医院組织两个医疗队,二院去开原山区,三院与一院合组一个队去北票,首批:1965年10月~66年5月,队长李廷敏,指导员吴保敏,三院出妇儿科、一院出内外五官科医生。我们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救治了许多病人。病儿全愈,看到他们的笑脸,我们真高兴。</h3> <h3>我科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援外援藏,曾多次完成任务。图吴保敏援阿尔巴尼亚(1971,9~1972,9〉后来又去了一年,医疗队内科教授曾给阿国领导人恩维尔丶霍查治过病,我的身份是儿科医生兼翻译。</h3> <h3>援也门有张家骧、魏克伦,刘玉明、关树林等多位,我没找到他们在也门的工作照。照片上:二排中间张主任,下图:二排左一魏主任</h3> <h3>这是于一兵、郭韻琪提供的张家骧(上)和刘玉明(下)在也门拍的照片。关树林患重病,差点儿“光荣“在也门。</h3> <h3>援藏上世纪60年代二院谢海峰调到西藏工作。未找到工作照,上图:是儿科武盈玉到他家看望时拍的照片。下图刘志筠在我们医院门前,未找到在那曲的工作照</h3> 上世纪70年代我科数位医生到高海拔乏氧的西藏那曲地区支援。<div><h3> 张雪廉(1973,8~1975,6月),郭乃玉(1975,6~1977),刘志筠(1978~)</h3><h3> </h3><h3>。</h3></div> <h3>2015~2019我科有4名医生到那曲援藏,赵成广、李玖军、文广富,2019韩永昌大夫接着去那曲,他们在那里边给藏胞治病,边培养藏族医护和管理人员。</h3> <h3>我科不仅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如66期王天友等10人分到北京各大医院,许多人成为该单位的骨干。同时也为国内的一些医院特别是辽宁省培养了许多普通和专业进修的医生,如上世纪90年代初市儿童医院开诊前有多名医生在我科进修1~2年。</h3> <h3>我科办全国学习班多次,1982年在项全申主持下办全国小儿急救学习班4批,编写了教材,儿神医生讲颅内高压。1985年办全国小儿神经学习斑,编教材、讲课、实习,为期3个月。照片:結业合影。</h3> <h3>我院承办全国会议,1993年6月第六届全国小儿神经学会在沈召开,会期4天,有200多人参会,有台湾、日本专家参加並讲学。</h3> <h3>参会人员合影</h3> <h3>全国儿科医学教育会,中华儿科学会吴希如主任做报告。</h3> <h3>儿科人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实用小儿神经病学(主编项全申~1988),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第一版主编袁壯,薛辛东,第二版尚云晓),儿科学(七年制教材)主编薛辛东,还有魏克伦主编的儿科手册等。参編的书籍更多。</h3> <h3>儿科人善于办杂志,1974年首办国外医学儿科分册,以后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现代医院管理,儿科人为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主偏,副主编、多名编委)出过很多力。到现在儿科老医生老领导华桂岚还是现代医院管理杂志的名誉主编</h3> <h3>看这些熟习的面孔,一排左一华桂岚,依次张家骧,二排站着院长…,三排中间张殿元(儿科血液组的),华桂岚儿科老医生,老二院儿科支部书记,我院党委书记,校党委书记。</h3> <h3>2005原医大二院老专家聚会</h3> <h3>俄罗斯神经学会主任,俄罗斯医科大学教授巴达连来我院讲学,门振兴院长接见巴达连。</h3> <h3>2012年2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社开迎春会,全国各地编委齐聚一堂,主编薛辛东(儿科主任)与副主编刘春峰(儿科副主任)以双重身份到多桌儿科编委桌前敬酒贺新春。</h3> <h3>2011年12月闻德亮,刘纯清回儿科老家过年。</h3> <h3>在校毕业典礼上闻德亮校长给毕业的研究生发毕业证书。</h3> <h3>儿科老医生老护士长建个“情真义浓“群,多是耄耋老人,群中有原老二院的,也有老三院的,不管是那来的,我们都是盛京医院人,一起摸爬滚打战斗在第一线几十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天天在微信中聊天,回忆过去、谈今日校、院、科新事,互相鼓励、安抚。照片是2018年5月聚会时拍的,有数位因外出没来。</h3> <h3>这是我们的两位群主,前任群主徐积芬是坐轮椅来的(骨折),她把群主让给张丽华了</h3> <h3>2012科迎新晚会,一排左二罗丽玲(儿科老主任),二排左一笔杆子国外医学儿科分册陈晓秋。其余人大家都認识吧’</h3> <h3>到家探望三位老師时拍的上图右一张家骧,中间史延芳,史老師是我科建泌尿专业第一人</h3> <h3>梁老師住院时我们去看望她</h3> <h3>神经内科病例大赛~2017</h3> <h3>儿科集体獲辽宁好人最美医師称号~2019</h3> <h3>党总支书记吴捷领证书</h3> <h3>中国医大盛京医院儿科多年来在为人民服务、在医疗战线与病魔的拚搏中,在多频道的教学中,在科研中锻练和培养了自身,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个思想作风和技术都过硬的能战斗,战之必胜的团队,来日方长,继续努力,扬帆前进。</h3><h3> 吴保敏</h3><h3> 2019,12,23</h3>